中忍位

忍法位所分三品之一。忍法系顶善根成满时所生之善根,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有上、中、下三品。由下忍所修之十六行相与所缘渐略渐减,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思惟欲界苦谛之境,称为中忍位。[..

中夜

梵语 madhyama-yāma,巴利语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阅“三时”596) p1020

中门

寺域内廓正面所设之门。即佛殿与大门间所设之门。唐代道宣之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卷上,记载祇园精舍四面设有十二门及四中门。唐代段成式在所著寺塔记中,记景公寺有南中门、西中门,其壁上绘..

中阿含经

梵名Madhyamāgama。音译作摩地岩阿甘。凡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关于中阿含之名称,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中者,乃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之..

中品戒

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诸佛菩萨入灭后,于千里之内择其先受戒之菩萨,依之受戒而得相传之正法戒,称为中品戒。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二四·一○二○下):“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中略)二..

中流

比喻结使烦恼。烦恼流于生死(此岸)与涅槃(彼岸)之间,故称中流。注维摩诘经见阿佛品(大三八·四一○下):“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中略)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中胎藏

指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八叶院。中台八叶院系大日如来之本体,由此出生四重曼荼罗,故称为胎藏。胎藏界之名即基于此。[大日经卷二] p1022 ..

魔戒

谓为求名闻利养而持戒。若因畏惧外力而修忍辱行,称为魔忍;若为求名闻利养而行精进,称为魔精进;悖于正理之邪禅,称为魔禅;陷于分别见解之邪慧,称为魔慧。摩诃止观卷八下(大四六·一一六下..

魔事

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魔逆经(大一五·一一二中):“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夺,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着识念求望,则为魔事。”[摩..

魔事境

十境之一。又作魔境。天台宗立十乘观法,其对境亦有十种,魔事境为其中之第五。指修行人于观察阴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等前四境后,犹未破惑,而天魔恐惧修行人若破惑度他,将损失其魔民,..

魔怨

指惡魔。因惡魔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故稱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大八·九○○上):「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

魔界

(一)又作魔道。指恶魔之境界。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一五·六三九下):“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二)指欲界六天中之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 p6887 ..

魔军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魔,乃梵语māra(魔罗)之略称,又作恶魔,意译为杀者、障碍。佛陀成道之际,魔王及其眷属来作种种障碍,然均为菩萨所降伏。普曜经卷五、方广大..

魔宫

即恶魔之住居。心地观经卷五(大三·三一四中):“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 p6888

魔逆经

梵名Maju?rī-vikurvāna-parivarta。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内容为大光天子与文殊师利问答魔事,魔来扰乱,文殊以三昧力缚魔,复变魔为佛身,与诸比丘论法,终使魔波..

魔教

宋代地主阶级对明教之贬称。明教为当时农民起义经常利用之秘密宗教组织,由摩尼教发展而成,不事鬼神,崇奉摩尼。地主阶级乃易“摩”为“魔”,诬摩尼为魔王,明教为魔教。又因其吃素、戒酒,故..

魔梵

乃并指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魔与色界之梵天王。俱舍论记卷三(大四一·六一上):“魔,谓他化自在天魔;梵,谓梵王。” p6888

魔乡

相对于净土而言,乃指六道轮回而污浊迷惑之娑婆世界。观经疏定善义(大三七·二六三上):“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p6888 ..

魔道

又作魔罗道。指恶魔之行为,或恶魔之世界。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下):“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p6888

魔境

魔障之境地。西方合论卷五(大四七·四○二下):“是故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 p6888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