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忏举

三举之一。比丘破戒不肯忏悔,对于众僧之训诫指为妄陈滥说,而言绝不忏悔。此种不忏之比丘,僧众得以举其罪,摈于僧团之外,称为不忏举。[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二](参阅“三举”687) p9..

不觉

(一)“觉”之对称。不具了然万有真相之智明。亦即不觉无明之意。大乘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不觉又可分为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二种;前者为迷真之无明,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之平等一..

不觉现行位

指十地中之初地与二地。此二地虽为圣者之位,犹自然生起烦恼,故有此名。 p999

不顾论宗

因明用语。因明四宗之一。指仅立者(立论者)本身乐为,而非敌者(问难者)所乐为之宗(命题)。为四宗之中唯一可以为宗者。立宗时,唯有立、敌对诤之不顾论宗方可成为真宗。[因明正理门论、因..

不变易性

指不变之性质。又为真如之异称。(参阅“真如”4197) p999

不变真如

“随缘真如”之对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称不变真如。即指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此不变之体,随缘生三界六道之相,称为随缘真如。法相、三论等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

不变随缘

(一)圆成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此乃法性宗之通说。真如为一切诸法之实体,超越时空,为不生不灭、无为常住之存在,称为不变。真如全其不变之自性,而能随染净之缘,全体起动,显现森罗万象,称..

不体失往生

日本佛教用语。“体失往生”之对称。体,指五蕴所成之秽体。诸行往生之机,临终时亡失其秽体,始能往生,称为体失往生。对此,平生闻信(闻“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而生信)之时,成办往生之业事..

不偏中正之义。指离二边之偏邪。据三论玄义载,依名释义,中以实以正为义;依理教释义,中以不中为义;依互相释义,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依无方释义,中以色以心为义。又用为“中道”之略称..

中千世界

梵语dvi-sāhasra-madhyama-loka-dhātu。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以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天等为一世界,集一千个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参..

中士

位于上士、下士中间之人。即指声闻、缘觉等自利而无利他之二乘人。 p1000

中仁

(?~1179)宋代僧。洛阳人。字蒙堂。少投东京奉先院出家。宣和(1119~1125)初年赐牒,于庆基殿落发,受具足戒后,恒往来三藏译经所,谛穷经论,然于宗门则未之能信。其时圆悟克勤居天宁寺,..

中元

指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七月十五日则为中元,为我国古来祈求岁中无事之习俗。人死后,在冥府中,必有官吏定其善恶,为我国自古即有之信仰;其后与佛教之盂兰盆与施..

中天竺

中古时期,印度全域划为五区,称为五天竺,其中央部分之诸国,称为中天竺。或指全印度,此因在我国流传甚久之佛教圣地等多存于中印度(五印度之一),故印度一名中土(梵Madhya-de?a),如唐朝..

中夭

又作中殃、夭命、横死。谓定命不全,中途而亡。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列举中夭九大原因:(一)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多食,(三)宿食不消而复更食,(四)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病时不随医教,(六)不..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

中立

(?~1115)北宋僧。明州鄞县人,俗姓陈。赐号“明智”。九岁投栖心寺出家,治平年中试经受戒。初师事尚贤,修学天台教观,复依延庆寺鉴文,并继其席,尝令介然建十六观堂,勤修净土。后迁宝云..

中因发心

为“东因发心”之对称。密教以中台大日如来之位为发菩提心之“因位”,依中、东、南、西、北之顺序,配上五佛,表示修行之方向与阶段。乃唐代不空三藏所传之义,此说系以“即事而真”为旨,以“..

中有

梵语antarā-bhava。又译作中阴、中蕴、中阴有。指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众生于生死(迷界)流转之过程,分四种阶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

中有五名

指表示中有状态之五种名称。(一)意成(梵 manomaya),中有之身由意而生,非父母之精血等外缘所成。(二)求生(梵sajbhavaisin),常喜寻求当生之处。(三)食香(梵 gandharva),音译乾闼婆,食..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