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净轮

阿弥陀经所破三轮之一。指有情与无情皆是不净,器世间亦不净。无常、不净、苦三者相依而转,皆坚固而难以摧破,犹如铁轮,故称三轮。[阿弥陀经通赞疏序](参阅“三轮”679) p992 ..

不净观

梵语 a-?ubhā-smrti,巴利语 asubhānupassin。又作不净想。为五停心观之一。即观想自他肉体之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人的尸体随时间而变化为丑恶之形状,故在诸经典中皆举有多种..

不善

梵语 aku?ala,巴利语akusala。“善”之对称。为三性之一,与恶同义。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俱舍论卷十三载,不善有四种:(一)自性不善,指无惭、..

不善根

梵语aku?ala-mūla。三界诸烦恼之中,欲界五部有三种不善之根,即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此三烦恼,其性唯不善,能生起、资养一切不善之法,故称不善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二载,三烦..

不虚作住持功德

又作不虚作功德。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佛八种功德庄严之一。谓阿弥陀佛之愿力真实而不虚作,能迅速满足观佛行者功德之大宝海。[净土论(天亲)、往生论注卷上] p995 ..

不饮酒戒

指禁饮酒之戒。不论在家、出家皆有此一规定。酒不只妨碍佛道修行,亦令人心狂乱。一般在禅寺山门之石刻上有“荤酒不许入山门”之标示。(参阅“酒”4336) p995 ..

不酤酒戒

十重禁戒之一。禁制自酤酒或教人酤酒之戒。以酒能昏神乱性,故一切酒皆不酤。[梵网经卷下](参阅“十重禁戒”461) p995

不愚法二乘

不愚于法之二乘。“愚法二乘”之对称。又作不愚法小乘。指证小果外,亦解大乘法空之理之二乘,为二乘中之利根者。主要指瑜伽师地论所说之声闻决择及杂集论中之声闻、佛性论中之声闻、缘觉,为华..

不极成

因明用语。极成者,至极成就之意。因明论式中,所立之宗(命题),不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所共许(共同承认)其为实际存在者,称为不极成。不极成与不共有、不共许乃异名而同实。凡能别之..

不实功德

不契当真如实理之功德。为“真实功德”之对称。即指凡夫或人天所作之诸善。彼等所作之诸善乃生于有漏之心,不随顺法性,故称为不实功德。[往生论注卷上] p995 ..

不疑杀

三净肉之一。小乘戒中,凡不疑其为我而杀之肉,称为净肉,比丘可食。(参阅“三种净肉”657) p995

不绮语

梵语sajbhinna-pralāpāt prativirati。十善之一。即不说散乱污杂之语,亦不作巧佞之辩。(参阅“十善十恶”468) p995

不与取

梵语a-dattādāna。十恶业道之一。谓他人不与而自取之。即指偷盗。禁制不与取,称为不与取戒,为五戒中之第二戒。[大智度论卷十三](参阅“十善十恶”468) p995 ..

不说菩萨

指维摩居士。依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对文殊师利之问,默然不语,而显菩萨之真不二法门,故称之为不说菩萨。 p995

不轻之行

谓仿效常不轻菩萨之行,于所遇之人礼拜恭敬,并赞叹(大九·一八五上):“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p996

不增不减

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变、常住、遍一切处者,无一法增,亦无一法减。旧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二谓(大九·六一四下):“譬如如如性,离虚妄寂灭,亦无有生..

不增不减经

全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元魏菩提流支译。其梵名若依宝性论所引用者,应为Anūnatvāpūrnatva-nirde?a-parivarta,梵本、藏译无本经,其中心部分的三分之一,则被宝性论所引。由其梵名..

不增长业

“增长业”之对称。指不故思业与故思业中,受他人之强制或由于无智所造之轻业。此业多有追悔等之心而不熏增业种子,故称不增长业。又不决定招感异熟果,故为不定业。(参阅“故思业”3826) p99..

不增减真如

又作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十真如之一。此真如远离增减之执,随染、净而无所增减,为十地中第八不动地所证之真如。又证得此真如,则于现相现土俱得自在,故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成唯识论卷十](..

不审

比丘相见问讯之礼话。如“不审尊候如何”等语。依大宋僧史略卷上载,比丘相见时,曲躬合掌及口称不审,是为身、口、意三业归仰,称为问讯。 p996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