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觉

谓惊动觉醒。有二义,一谓诸佛令众生于不觉与昏眠中觉醒,一谓劝请诸佛从定而起,以救护众生。大日经疏卷九载,诸佛惊觉众生,因一切众生皆在无明中昏睡不觉,故如来以诚言感动之,使得醒悟。金..

(一)又称灵验。指灵妙不可思议之效验。由于信仰、祈祷等,于眼前具体之事实上显现不可思议之结果,即谓之验。而此效验之相状,则称为验相。(参阅“灵验”6945) (二)指日本之修验者,或其不可..

验主问

汾阳十八问之一。又作探拔问、心行问。主,指师家;学人设计问题以探试师家机略之深浅,称为验主问。宋代临济宗禅师汾阳善昭将学人对师家之种种问话,分类为十八种,禅林间称之为汾阳十八问。碧..

梵语 svabhāva 或 bhāva,巴利语 sabhāva 或 bhāva。(一)实体或体性之意。乃法之本质,亦即法存立之根本条件。于古代印度,数论派主张一切法,其体为一;胜论派主张一切法,其体各别;说一..

体用

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体,即体性,不变之真理实相,无有分别;用,即作用,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顿悟要门论卷下(卍续一一○·四三○上):“净者,本体也;名者,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

体用门

为“因果门”之对称。于唯识宗用以显示种子与现行之第八识(本识)、七转识(前七识)间关系之法门中,种子与第八识有能持、所持之关系,称为体用门;即能持之第八识为体,所持之种子为用。盖七..

体性

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俱舍论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体性是善,犹如良药。” p6930 ..

体法

于天台宗,谓天台四教之通教三乘人,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无生,断尽烦恼,而入于真空。[法华文句卷十、维摩经玄疏卷二](参阅“体空观”6930) p6930 ..

体空教

指阐说“当体即空”之教门。就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而言,即指其中之通教。盖通教系于方等、般若等二时宣说因缘即空、无生四谛等之教旨,故称体空教。如金刚般若经(为般若时所说)之六喻、维摩经..

体空无生观法

指直接体达一切诸法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观法。如金刚经所说(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p6930 ..

体空观

为“析空观”之对称。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三论玄义有言(大四五·四上):“小乘拆法明空..

体信

体者,通之意。即通于他心而能深信。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七上):“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p6931

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

体相用

说明佛教教义之用语。乃自法之本体(体)、其所显现之现象与特质(相),及其作用(用)等三面考察时所用者。即起信论中所言之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参阅“三大”525) p6931 ..

体智

指体达真空妙有之智慧。法华玄义卷三上(大三三·七一○下):“通教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p6931

体灭

为“用灭”之对称。有为法之事体皆由因缘而生,于刹那刹那间其体灭亡,故称体灭。成实、唯识宗谓其体灭亡,皆为后生法之因,由是更生新事体而沿以相续,故自其当体而言,则为灭亡。但此灭非断灭..

体义

有二义:(一)体与义之并称。体,指诸法平等之理体;义,指诸法差别之相用。(二)以义亦含第一义谛之义,直指法界平等之体性,故体亦即义。 p6932 ..

体达

谓通达宇宙万物之真理而无壅塞。亦即穷尽诸法实相之当体而全然通达无碍。又体达之“体”,即通达之意;或谓“体”为本体,“达”为通达之意。金光明玄义卷下(大三九·一○下):“体是达义,得..

体露金风

禅林用语。体露,全体露现而显出事物之真貌;金风,指秋风。秋风吹落树叶,现出树之实体;如同吾人,灭却分别妄想,本真即全体露现。碧岩录第二十七则(大四八·一六七中):“僧问云门:‘树凋..

髑髅里眼睛

禅林用语。又作棺木里瞠眼。髑髅,原指死人之头骨;于禅林,转喻人已断除情识分别,获得解脱。髑髅里眼睛,即比喻由死中得活之意。盖究极之道乃非分别之“识”所能了知,若心识灭尽,即有大活处..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