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觉

八种恶觉之一。谓人甚富有而常忆不死之念。觉,新译寻思。以其觉违逆正理,故称恶觉。大乘义章卷五之末以八觉为修道四使,而以不死觉摄于痴分。[八十华严经卷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大明三藏..

不老不死

指悟入诸法实相。悟诸法实相者,知生老病死本来空寂,原无老死,故法华经药王品、法华义疏卷十一等均谓听闻法华经者,能得不老不死。 p970 ..

不自在

(一)梵语 a-ī?vara。音译阿伊湿伐啰。中阿含经卷三十六梵志品何苦经(大一·六五九下):“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则以不自在为乐。”(二)为印度数论派哲学所立根本思惟机能之迷妄相(多..

不至境

“至境”之对称。指色境与声境。五根缘五境之中,眼根取色境,耳根取声境,鼻根取香境,舌根取味境,身根取触境。其中,前二境根境之体相离,故称不至境,又作离中知。后三境根境之体密接,故称..

不行而行

指体达真如之理而修行。真如之理平等无相,冥合此无相之理而修行,即无故行之心而自契于行,称为不行而行。据往生论注卷下载,真如乃诸法之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之行,称为如实修行。..

不住拜

指礼拜不止,以至于百千拜。禅林象器笺卷十:“法益之时,亦有不住拜,谓礼拜而不止也,可到百千拜,是皆佛祖之会所用来拜也。” p970 ..

不但中

“但中”之对称。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谛之说,以双遮双照为中道之实义,其中,观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观圆融,于空假二边即谈中道,称为不但中。为圆教所诠之中道义理。观此不但中之理,称为..

不但空

指中道空。又作不可得空。为“但空”之对称。谓不但见但空,且兼见不空,而达中道义之空。观不但空之理,称为不但空观,即天台化法四教中,通教利根之机所观之空理。智顗之摩诃止观(会本)卷三..

不即不离

犹言“不一不异”。如水与波,两者有别,故谓不即;水、波之性无别,故谓不离。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五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今之俗语多援引“不即不离”一语,用以形容二种对象保持不..

不忘禅

禅定之一种。即练习记忆之禅定。舍利弗问经记载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 p971

不男

男根不具之人。依先天及后天等差别,有五种不男。(参阅“五种不能男”1175) p971

不见三宝厄

于弥陀化土所受灾厄之一。往生弥陀之化土者,以于因中疑惑佛智之罪咎,故未能得见真实之佛、法、僧三宝,唯得见化土当分之佛,称为不见三宝厄。[无量寿经卷下](参阅“方便化土”1438) p971 ..

不见举

三举之一。比丘犯罪而不认罪者,称为不见。举发不见者而治其罪,称为不见举。[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一](参阅“三举”687) p971 ..

不来不去

梵语anā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而言,则宇宙万法之因缘皆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自佛法中道之谛理观之..

不两舌

梵语pai?unyāt prativirati。十善之一。谓不说能引起争斗是非等离间之语。(参阅“十善十恶”468) p972

不受一切法

谓心无爱着,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法华经化城喻品] p972

不和合性

梵语a-sāmagrī。又作异性。“和合性”之对称。唯识宗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即能妨碍诸缘和合而令诸法不生之能力或性质。[显扬圣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六、大乘百法明门论] p9..

不定

(一)梵语 aniyata。又作不定法、二不定(梵 dvāv-aniyatau)。为比丘受持具足戒之部分。不定,谓实犯与否及所犯何戒犹未审明之义。有屏处不定戒、露处不定戒二种。(一)屏处不定戒,比丘于屏处..

不定止观

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又作不定观。既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而系任修一法,由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证实相,得无生忍。智顗依之说六妙门一卷。[摩诃止观卷一上、法华经玄义卷..

不定主义

梵名 Syāt-vāda。又称或然论。印度耆那教之一种判断理论。耆那教哲学家婆达罗巴忽(梵 Bhadrabāhu)之主张。认为由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则有不同之结论,故每一论点皆有条件,而无绝对之肯定或否..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