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不定过

因明用语。六不定之一,三十三过中因十四过之一。指因三相中缺第二相,遂致同时不通于同品与异品之过失。相当九句因中之第五句“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因明入正理论中,举声论师对佛弟子提出“..

不共有法

因明用语。因明中,能别之宗法应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所不共许(共许,共同承认之意)其为实有者,称为不共有法。与不共许法、不极成法异名同实。 p966 ..

不共法

梵语 āvenika-buddha-dharma。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

不共相

又作自相。“共相”之对称。谓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如色法中五根等正报。正报之亲因缘种子称为不共相种子,受不共业种子之资助而起现行,即不共之正报。又分为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二种。如..

不共教

“共教”之对称。又作不共般若。指不与二乘共学,而独为菩萨之教。依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之说,华严别教一乘乃唯为大菩萨所说,不与声闻共说,故称不共教。即根据大智度论所举共、不共二种般若波..

不共许

因明用语。许,同意、认可之意。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不共同认可立论中之条件。就宗依而论,作共比量时,两宗依皆须共许;在自比量或他比量中,可以不共许。不共许与共不许..

不共无明

“相应无明”之对称。又作独头无明。即与其他贪等之本惑不相应而起之无明。在俱舍宗,与贪等十随眠不相应而起之无明,称为不共无明。唯识宗更分不共无明为二:(一)恒行不共无明,指与第七末那识..

不共业

梵语 āvenika-karman。“共业”之对称。指有情各自依身所感之善恶业。反之,众生共通之业因称为共业,能感自他共同受用之非有情数之法。其中,关于业之相续,唯识家立有业种子,就中以不共业所..

不共种子

“共种子”之对称。又作不共相种子。指能变生一人受用之法的种子。即五根种子。五根之胜义根不通于他人,故为不共中不共;扶尘根则他人亦得受用,为不共中共。其种子亦随之而异。[成唯识论述记..

不共变

谓由各人不共之业而变现各自不共之境。如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参阅“四变”1855) p968

不如法

“如法”之对称。又作不法。谓不如正理之义,或谓违背佛法而所行非道。一般而言,遵循佛陀所说之教法,或符合正确、正当之道理者,皆称为如法;反之,违逆正理而与佛陀所示之教法处处不能相应之..

不如密多

又作不如蜜多。禅宗传灯系谱印度第二十六祖。为南印度得胜王之子。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得法后,游化至南印度,其时,南印度国王得胜信奉外道,构难婆舍斯多,太子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欲以邪法之..

不如无子

家有逆子不如无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父母教诲,瞋目怒应(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p969 ..

不安稳业

“安稳业”之对称。指不善业。此业为受苦报之因,故有此称。俱舍论卷十五(大二九·八○下):“不安稳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稳性相违故。” p969 ..

不成因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因(理由)须具备三相,方能成正因,缺乏任何一相皆成似因,其中因缺乏第一项而不能证明宗(命题)者,称为不成因。共分四类:(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

不死

梵语 amrta。指永远的生命。一般译作甘露。佛陀之教称作甘露法,以其超越时空而永恒,故佛生时降甘露雨,象征不死之意义。以甘茶浴佛,即由甘露而来;甘茶之音颇似甘露之原语。又涅槃称不死;密..

不死门

指入涅槃之门。无常经(大一七·七四五下):“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p969

不死矫乱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印度古代外道中之不死无乱外道。彼外道执天之长寿为常住不死,自说不死不乱。以所言矫乱,故有此称。[瑜伽师地论卷七、显扬圣教论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参阅“外道十..

不死矫乱论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实了知却矫乱回答他人者。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不死矫乱论、四不死矫乱..

不死药

能得长寿或远离病苦之药。此有二说,一指雪山香药娑呵(梵 sahā),一指阿伽陀药(梵agada)。[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往生拾因、慧苑音义卷上](参阅“阿伽陀药”3617、“娑呵”4076) p969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