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戒律之行也。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相关推荐
三门
(堂塔)山门之制形如阙,开三门,故亦曰三门。又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称也。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
三门三大侍者
(职位)禅家之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曰三侍者。
善恶无记三性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
遍依圆三性
(术语)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所执性,吾人于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
三性分别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三性对望中道
(术语)万有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面。配于空假实。故万有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三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三受
(名数)受者领纳外境也。境有顺违俱非之三,故受有苦乐舍之三:一、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二、乐受,领纳顺情之境而起适恒之感者。三、不苦不乐受,又曰舍受,领纳不适不顺之境而苦乐之感共舍离者。俱舍论一曰:受蕴,谓三..
三受业
(名数)招顺于苦乐舍三受之异熟果之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之称也。
三受门戒
(术语)谓三聚净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
三明
(名数)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三明经
(经名)有婆罗门,通达三部异典,求生于梵天,称为三明婆罗门。佛为三明婆罗门二弟子破三明所说梵道之虚妄,说真实之梵道。摄于长阿含十六。巴Tevijjā。
三明六通
(术语)三明与六通。阿罗汉所具之德也。观无量寿经曰: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三事戒
(名数)身口意三事之戒也。
三事衲
(衣服)又曰三事衣。言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也。禅林之语。
三事练磨
(术语)菩萨于资粮位生三种退屈时,以三事练磨之也。
三念住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
三念处
(名数)旧译曰三念处,新译曰三念住。【又】三种四念处之略称。
三念五念
(杂语)念佛三遍五遍也。法事赞下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三波多
(杂语)Samāpta,译曰成就。已竟护摩时所用之语也。见诸仪轨诀影七。
三波提
(人名)阿育王之孙,法益之子之名。见释迦谱十。
三波罗聂提
(名数)Prajapti,三假也。
三金
(术语)三密之异名。其性常住坚固。故曰三金刚。密教之六大即三密也。地水火之三大为身密,空风之二大为语密,识大为意密。日本觉鍐之显密不同颂曰:显理无六境,密照之三金。【又】言金银铜三者。..
三金刚观
(术语)于身口意之三处在置吽字,观吽字变为五股金刚杵之观法也。于行法之初修之,灭吾身口意之罪障,使成金刚不坏之身,犹如五字严身观。
三味
(名数)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见涅槃经十二。
三毒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
三毒尸利
(名数)诸法无行经下,文殊师利,说不动相之法门已,空中有万天子赞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文殊师利名为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子曰: 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中略)我是贪欲尸利、瞋恚..
三具足
(物名)为佛前之供养具,花瓶,蜡烛台,香炉三者也。
三具硙轮
(譬喻)硙轮三具也。马系于此而调御。以譬调御放心也。善导制观经疏后,梦三具之硙轮,是表示以本经所说之三心,可调御其心也。大庄严论曰:训马之法,道立硙轮以系马也,行者调心亦尔。安乐集下曰: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观经疏跋曰..
三周
(术语)佛说法华经于其迹门度声闻人,分正说,领解,述成,授记四段,以之为一周。而于其声闻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为前后三周。是曰三周说法:一、法说周,当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说妙法之实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于方便品与譬喻品。二、譬..
三周声闻
(术语)言三周说法所度之上中下根声闻也。
三长斋月
(术语)又曰三斋月。于正五九之三月,自朔至晦持每日不过中食之戒也。长斋云者其月一月之间长续持斋也。梵网经下曰: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也。法苑珠林八十八曰:提谓经云:诸天帝释、太子使者、日月鬼神..
三宗
(术语)空,假,不空假也。齐书周颙传:颙泛涉百家,长于佛理。着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曰:此义旨趣,似非始开。妙声中绝,六七十载..
三季
(杂语)印度之历法分一年为春夏冬三季。一年之三时季也。
三和
(名数)言根境识之三事和合也。依之而生触之心所。唯识论三曰: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三两
(本生)释迦如来自说往因,我往昔日日割身肉三两,卖于病家,得金钱五枚,奉于古之释迦佛,因而闻涅槃经。见涅槃经二十二。
三于
(名数)于有所依之义。三论之嘉祥依三种之所依立三种之二谛。一、本于二谛,佛出世先有空有二谛之理,是为佛二谛根本之二谛。故曰本于之二谛。二、教于二谛,依佛之言教,而说二谛。即佛之言教,为二谛之所依,故曰教于之二谛,一代佛教..
三武
(名数)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皆破佛法,谓为三武之难。护法论曰:上世有三武之君。
三咒
(名数)一、大咒,根本之咒也。二、中咒,总略大咒者。三、心咒,总略中咒者。见真言修行钞二。
三使
(名数)生病死三者,谓为三天使。
三定聚
(名数)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
三陀罗尼
(名数)法华经劝发品所说三陀罗尼。陀罗尼者。智慧之总持力也。天台以之配于三谛而解之:一、旋陀罗尼,旋转凡夫心执著于诸法之有相,而达于空理之智力也。是故为空谛。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转空而出于假,通达于百千万亿法之智力也..
三阿僧祇劫
(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ṁ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
三昧
(术语)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
五种三昧
(名数)一一善知识于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于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遮那三昧也。于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三昧也。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于一法界门得自在,..
三昧火
(术语)传法正宗记曰:释迦以化期为近,乃命迦叶,以清净法眼及金缕僧伽梨衣付汝。一旦往拘尸那城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内之金棺。待迦叶至。而后三昧火燔然而焚。舍利光烛天地。..
三昧门
(术语)为种种三昧之差别。故曰门。菩萨所得之三昧为入于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故曰门。见智度论二十八。
三昧耶
(术语)Samaya,三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
三昧耶身
(术语)与三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为身。法报应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谓为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钴等为大日之三昧耶身。当于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为大日之..
三昧耶形
(术语)以佛菩萨内证之本誓为标帜者。不动明王之刀剑,观音菩萨之莲华,及诸尊之印相等。是四种曼陀罗之一也。
三昧耶戒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
三昧耶界
(术语)言三昧耶之法门也。密教之总称。
三昧耶智
(术语)在密教为佛智之称,此有总别二者:一、总名五佛之智,而解之则金刚智以平等之义而译为平等性智。不空译理趣经之三昧耶智,金刚智译理趣经以为平等性智也。又不空取本誓之义,译为誓智。谓此智如显教不许自得自证,必就灌顶佛受之..
三昧耶会
(术语)言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二会也。此会三十七尊,贤劫十六尊,外金刚部三十天,共有七十三尊。皆画其三昧耶形。如大日为塔,宝生为五股杵,金刚歌为箜篌。杲宝抄曰:三昧耶曼荼罗,言其体,则诸尊手所执持之器杖印契也。世间国王立..
三昧相应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三昧月轮相
(术语)月轮三昧之相也。月轮三昧即月轮观也。佛菩萨之背光为此月轮观成就之标帜也。
三昧耶曼荼罗
(术语)Samaayamṇḍala,四种曼陀罗之一。以塔婆,宝珠,五钴,刀剑等形,及印契,为诸尊内德之标帜者。三昧耶者,平等之义,内德外相平等之义也。亦释本誓之义。表其尊之本誓也。秘藏记本曰:三昧耶曼荼罗,尊等所执持器杖印契,平等..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阿耨达龙王说法。应其请。而入龙宫半月。
三界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
三界床
(譬喻)以病床譬三界之苦处。智度论七十一曰:从三界床起,我当作佛。
三界雄
(术语)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上曰: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三界眼
(术语)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人之眼,使避生死之险难者。佛般泥洹经下曰:佛为大明,三界中眼。
三界尊
(术语)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尊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我今稽首三界尊。
三界藏
(术语)三界包含一切众生之烦恼业果。故为藏。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
三界火宅
(譬喻)以火宅譬三界。
三界空花
(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
三界苦轮
(术语)三界之迷苦界,为有罪恶众生生死轮回之境界。故名。
三界慈父
(杂语)谓佛也。以佛垂教导迷于三界之众至于善所故也。
三界万灵
(术语)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回向所修功德时之语。
三界唯一心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
三界万灵牌
(物名)牌上书云:三界万灵十方至圣六亲眷属七世父母。盂兰盆会等立之。先万灵而后至灵有深义而然,非倒语。见象器笺十六。
三面大黑
(神名)东密指为忿怒身摩诃迦罗天。台密指为大黑天毗沙门天与辨才天三尊合一体。
三品沙弥
(名数)一、下品沙弥,自七岁至十三者,名为驱乌沙弥。二、中品沙弥,自十四岁至十九者,名为应法沙弥。三、上品沙弥,二十已上者,名为名字沙弥。
三品悉地
(名数)悉地译言成就。言三密之行业相应而成就妙果也。有三品而各异生处:一上品悉地,生于密严国土。二中品悉地,生于十方之净土。西方之极乐亦在此中。三下品悉地,生于诸天修罗宫等。见真言广名目六。..
三品尘沙
(名数)言尘沙之惑,有上中下之三品。
三品听法
(名数)听法有上中下三品。上品以神。中品以心。下品以耳。见法苑珠林。
三品弟子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业不同。
三重法界
(名数)华严宗所立三种之观门也。一、理法界,观一切诸法,尽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义也。二、理事无碍法界,观诸法即真如,真如即诸法。故界具分与性之二义。事者分之义,理者性之义。三、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既具性,则诸法一一复如..
三重都坛
(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以大日为中胎,其外围有三重之坛,而都收诸尊,谓之三重都坛。
三重曼陀罗
(术语)言自胎藏界之曼陀罗中胎流出三重也。
三祇
(杂语)三阿僧祇劫之略。菩萨修行之年时。
三祇百劫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余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
三相
(名数)一、解脱相,言无生死之相也。二、离相,言无涅槃之相也。三、灭相,言生死涅槃之无相,其无相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曰: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
三相续
(名数)一世界相续,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二众生相续,五蕴法和合而众生存立。三业界相续,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说见楞严经四。
三科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
三科拣境
(术语)天台以为观心之境,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三科中,舍入与界而取五阴。于五阴中舍色,受,想,行,之前四者而取第五识。于识中舍见行,发得二种能招报之心,而取正对外境所分别之心。为外观之境。..
三轨
(术语)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轨也。以三法可为轨范,故名三轨。一、真性轨,无虚伪谓为真,不改谓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二、观照轨。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三、资成轨,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是如次第有..
三轨弘经
(术语)法华经法师品,谓佛对药王菩萨,示三轨之弘经。是为末世弘通妙经之三种法则。复为真性等三轨之法门。故名为三轨之弘经。一、慈悲室,言弘经之人宜先住于大慈悲之心也。二、忍辱衣,言弘经之人宜被忍辱之衣,堪任一切众生之恶障也..
三契
(仪式)三唱伽陀也。行事钞下三曰:围绕三匝,呗赞三契。资持记下三之四曰:三契,契犹遍也。大藏法数十六曰:婆沙亿耳尊者以三契声颂所解法,佛言:善哉!音义云:契者一节一科。..
三契经
(仪式)言调子分三段而讽咏经也。高僧传曰:帛法桥作三契经,声彻里许。
三耶三佛
(术语)又曰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檀。梵音Samyakaṁbuddha之具略耳。译言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如来十号之一。放光般若经一曰:咀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支谦译阿弥陀经曰: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玄应音义三曰:三耶三佛,大品经..
三苦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
三拜
(仪式)示三业之敬意而为三拜也。西天无此法。释氏要览中曰: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者盖表三业归敬也。寄归传三曰: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仪也。欲致敬时及有请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中略)足跟双竖,脊顶平直,十..
三垢
(术语)三毒之异名。贪瞋痴也。无量寿经下曰: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净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断三毒名除三垢。
三衍
(名数)衍者梵语衍那Yāna之略,译为乘。三衍者,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也。
三要
(名数)临济演唱宗乘必于一句之中具三玄,一玄之中具三要。
三施
(术语)一、财施,持戒之人不犯他人之财物,且以己财施与他人也。二、法施,能为人说法,使开悟得道也。三、无畏施,一切众生皆畏死,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使众生无所畏也。出于智度论十一。【又】一、物施,即财施也。二、供养恭敬施..
三信
(术语)真宗谓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之三心也。此三心俱为疑盖无杂之一信心,故称为三信。文类信卷曰:明知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信乐即是真实成满之心。(中略)疑盖无杂也,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
三律仪
(名数)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于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此中摄中善中恶..
三乘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
三乘家
(流派)法相宗为首,主张三乘别在之宗家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