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名)为信心而奉佛之幡也。
相关推荐
十九大士
(菩萨)与十九应身同。但此正指观音也。日本慈觉大师显扬大戒论偈曰:文殊妙海菩萨僧,十九大士契圣众。
十九应身
(菩萨)宝光大士为观音之应化,故称为十九应身。十九者,指法华普门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中十九说法而言。
十九执金刚
(名数)此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列于大日经之首,皆为菩提心之功德相。十者,阴之满数。九者,阳之满数。此十九执金刚,尽理智一切之诸尊矣。一说,对于显教瑜伽论之十九无知,而为十九差别智印。或谓金刚手为总,十八金刚为九尊理智之数..
十力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
十力教
(杂语)佛有十力,故总称佛教曰十力教。西域记七曰:有十事违十力教。
十力迦叶
(人名)Daśabalakāśyapa,又名婆敷迦叶,五比丘之一也。
十力无等尊
(杂语)佛具十力三界无与等者,故称十力无等尊。
十力尊
(杂语)如来具十智力故称为十力尊。增一阿含经十三曰:归命十力尊,圆光无尘翳。
十三佛
(名数)司死者七七日乃至三十三回忌之佛也。一、不动此明王现于冥途时名秦广王。司初七日。一息切断之处也,禅谓之大力量人。其黑色,表无分别,火炎为荼毗之火。种子为因业之 字。其意以为今此之最期即为来生之因也。又以具足修行菩提..
十三大院
(术语)胎藏界之曼荼罗也。青龙轨,十三院具有之,现图曼荼罗略四大护院而为十二院。其所以略之者,一说谓为四重总在故也。愚案十三院其数自与十三层之法界塔婆相应也。..
十三法师
(名数)仁王经所说行十三观门者,为大法师,世人宜如佛供养之云。
十三事法
(名数)出家人宜务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仪,住正命,住正觉),威仪四法(依法,依时,依处,依次),离烦恼五事(离贪,离瞋,离取着,离粗犷,离憍慢)是也。..
十三资具
(术语)一、僧伽胝Saṁghāti,译云重复衣。二、嗢咀啰僧伽Uttarāsaṅga,译云上衣。三、安咀婆娑 Antarvāsa,译云下衣。此三服皆名支伐罗Civara,北方诸人多名法衣为袈裟,即是赤色之义,律文中无此语。中方皆云支伐罗。四、尼师但娜..
十三僧残
(术语)僧残者僧伽波尸沙Saṁghāvaśeṣa也。有十三条之规制,故云十三。
十三观门
(术语)仁王经谓三贤十圣之行法为十三观门。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为十三。修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
十大章
(名数)天台之摩诃止观以十大章统收之:第一大意,豫示九章之大意,此有五略:一、发大心,大菩提也。二、修大行,止观之行也。三、感大果,近者初住,远者妙觉也。四、裂大网,裂所化之疑网也。五、归大处,平等之一理也。第二释名,止..
十大弟子
(名数)大小诸经中常见佛特说十弟子之第一: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杂语)宗镜录二十四谓心王即是师,十数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数,随有一起,十数即随起,虽以一数,当名,然实有十数也。对十弟子者,初想数,即对富楼那,想数遍强,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也。成论云:识得实..
十大论师
(名数)释唯识三十颂之十论师也。一、护法,梵云达磨波罗Dharma Pāla,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建至城中帝王之子也。二、德慧,梵云窭拏末底 Guṇamati,安慧之师也。三、安慧,梵云悉耻萨末底Sthilamati又Sthīramati,糅杂集论持俱舍..
十山王
(名数)一、雪山王Himālaya-girrāja,山中具诸药草,能疗众病,取之无尽。以喻欢喜地菩萨圣智之法药,用之不竭,以破无明,超前之行位也。二、香山王Gandhamādana-girirāja,此山中遍满一切诸香,以譬离垢地菩萨戒行威仪功德之妙香..
十小劫
(杂语)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佛(大通智胜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现前。..
十上经
(经名)佛敕舍利弗使说法,舍利弗因说十上法:一成法、二修法、三觉法、四灭法、五退法、六增法、七难解法、八生法、九知法、十证法也。此之十法,于第一法说十法,各各增十,而说五百五十法。出长阿含经九。..
十不二门
(术语)荆溪尊者释法华玄义所明之本迹十妙,立十种不二门,归结之于一念之心,以示观法大纲,发其深意。今以其本迹十妙与不二门之相摄列之如图。一、色心,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者,名为色,无形质而有知觉缘虑之用者,名为心。二..
十不知境
(名数)小乘之果佛,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闇于世间之事法,其事虽多,十不知境其首也。一味,诸法之滋味也。二势,损益之势力也。三熟,物之成熟也。四德,物之德用也。五数,物之数量也。六量,大小之量也。七处,远近等之处也。八时,远..
十不悔戒
(名数)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过罪。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见璎珞本业经上。..
十五尊
(名数)真言行者以十五尊而成一身:第一以根本命金刚为行者之名。根本命金刚者,五部中金刚萨埵之名,是为根本。故下文谓极秘密中秘,此名五部源。命者名也,言意为命世之金刚萨埵,于五萨埵中随取其一也。明为缚曰吽。第二以释轮为座,..
十五智断
(名数)十五之智德与断德也。涅槃经曰: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渐损减。是以光色增长譬十五智德之摩诃般若,以光色渐减,譬断德之无累解脱。以地前之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
十五尊观音
(名数)一、正观音,二、千手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轮观音,七、不空罥索观音,八、白衣观音,九、叶衣观音,十、水月观音,十一、杨柳观音,十二、阿摩 观音,十三、多罗观音,十四、青颈观音,..
十六
(术语)华严以十数为满数,摄无量无尽,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故画胎藏界之曼荼罗,其中台八叶院最少之极,为十六指,其十六者众生肉团心之八叶曼荼罗也,此八叶开人法而有八种善知识之人与八种金刚慧印之法。以成十六之数也。大..
十六天
(名数)八字文殊法说之。
十六生
(术语)真言行者成就十六大菩萨之十六三昧,以证圆满之大觉也。十六三昧,即因行证入四转之功德次第渐生,恰如月之十六分渐生而至圆月故托于月光谓之十六生。..
十六行
(名数)四谛之十六行相。略云十六行,又云十六谛观。苦法智忍等十六之观法也,
十六法
(杂语)中台八叶中四法,是如来之四智,四隅是如来之四行,就此因果之八,约于八种之人与所持金刚慧印之法而成十六法。
十六会
(名数)般若之十六会也。
十六观
(术语)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所说。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欲未来世之众生往生,请佛世尊说其所修之法,故佛说此十六种之观门:一、日想观,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使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将没之状,如悬鼓形,既见日已,闭目开目,..
十六大力
(名数)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众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众生,名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于诸众生未度者愿悉度之..
十六大天
(名数)天部中之主者,有十六位,谓之十六大天。
十六王子
(名数)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往昔三千尘点劫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从佛闻三乘教,初发大乘心,更请说大乘之妙法,闻佛说法华经,佛于八千劫。说法华经,即入静室。八万四..
十六行相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
十六知见
(名数)又云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一、我,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为我。二、众生,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有实之众生而生,故名为众生。三、寿者..
十六开士
(名数)贤护等十六居士菩萨也。碧岩七十八则曰:古有十六开士于浴僧时随例入浴。
十六善神
(名数)是丛林转读大般若经时,揭释尊与此十六神也,载于陀罗尼集经三。般若波罗蜜大心经曰:达哩底啰瑟吒大将,禁毗噜大将,缚日噜大将,迦毗罗大将,弥睹罗大将,哆怒毗大将,阿你噜大将,娑你噜大将,印捺噜大将,波夷噜大将,摩虎噜..
十六特胜
(名数)特胜于四念处等之观,始自调心,终至悲想地,地地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厌恶自害之失,故名特胜。十六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
显教十六菩萨
(名数)显教之经论,处处举贤护等十六菩萨,是皆在家之菩萨也。全举其名者。但思益经与智度论,宝积经百十一曰:复有十六大士,贤护菩萨而为上首。 无量寿经曰:又贤护等十六正土。法华论上曰:如颰陀波罗(译言贤护)菩萨等十六大贤士..
密教十六菩萨
(名数)有二种:一者金刚界四方四佛各各之四亲近也。一者表贤劫千佛因位千菩萨之十六菩萨也。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第一成身会举果上之千佛,第二三味耶会以下,举因位之千佛也。今选取千菩萨中主要之菩萨十六尊,代表千菩萨耳。但千菩萨..
十六斛食
(杂名)大量满腹之食也。十六斛者斗量也。焰魔供次第曰:某甲等谨以香洁饮食及钱财币帛等先奉献十方诸佛百千俱胝百亿那由佗不可不说国土微尘等一切冥官冥道僧尼灵界半天婆罗门诸饿鬼众,一一各得摩伽陀国十六斛食,能令此食悉皆变为法喜..
十六观门
(术语)十六观者,往生西方极乐之门户,故云十六观门。【又】真言准于显教九次第定之须逆观,就无尽法界与无余众生界,立十六观门。无尽法界有八门:以一切心为一心(顺观),以一心为一切心(逆观),以一心为一心(三门),以一切心为..
十六国王
(名数)印度古昔十六国之王也。仁王经下曰:大王!吾以此经付嘱汝等。毗舍离国vaśiali,憍萨罗国Kosala,室罗筏国Śrāvasti,摩伽陀国Magadha,波罗痆斯国Bārāṇasi,迦毗罗国Kapilavastu,拘尸那国Kuśinagara,憍睒弥国Kauśāmbi..
十六旒幡
(名物)因十六执金刚,或十六大天等,而建十六旒之幡也。
三门
(堂塔)山门之制形如阙,开三门,故亦曰三门。又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称也。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
三门三大侍者
(职位)禅家之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曰三侍者。
善恶无记三性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
遍依圆三性
(术语)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所执性,吾人于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
三性分别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三性对望中道
(术语)万有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面。配于空假实。故万有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三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三受
(名数)受者领纳外境也。境有顺违俱非之三,故受有苦乐舍之三:一、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二、乐受,领纳顺情之境而起适恒之感者。三、不苦不乐受,又曰舍受,领纳不适不顺之境而苦乐之感共舍离者。俱舍论一曰:受蕴,谓三..
三受业
(名数)招顺于苦乐舍三受之异熟果之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之称也。
三受门戒
(术语)谓三聚净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
三明
(名数)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三明经
(经名)有婆罗门,通达三部异典,求生于梵天,称为三明婆罗门。佛为三明婆罗门二弟子破三明所说梵道之虚妄,说真实之梵道。摄于长阿含十六。巴Tevijjā。
三明六通
(术语)三明与六通。阿罗汉所具之德也。观无量寿经曰: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三事戒
(名数)身口意三事之戒也。
三事衲
(衣服)又曰三事衣。言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也。禅林之语。
三事练磨
(术语)菩萨于资粮位生三种退屈时,以三事练磨之也。
三念住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
三念处
(名数)旧译曰三念处,新译曰三念住。【又】三种四念处之略称。
三念五念
(杂语)念佛三遍五遍也。法事赞下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三波多
(杂语)Samāpta,译曰成就。已竟护摩时所用之语也。见诸仪轨诀影七。
三波提
(人名)阿育王之孙,法益之子之名。见释迦谱十。
三波罗聂提
(名数)Prajapti,三假也。
三金
(术语)三密之异名。其性常住坚固。故曰三金刚。密教之六大即三密也。地水火之三大为身密,空风之二大为语密,识大为意密。日本觉鍐之显密不同颂曰:显理无六境,密照之三金。【又】言金银铜三者。..
三金刚观
(术语)于身口意之三处在置吽字,观吽字变为五股金刚杵之观法也。于行法之初修之,灭吾身口意之罪障,使成金刚不坏之身,犹如五字严身观。
三味
(名数)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见涅槃经十二。
三毒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
三毒尸利
(名数)诸法无行经下,文殊师利,说不动相之法门已,空中有万天子赞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文殊师利名为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子曰: 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中略)我是贪欲尸利、瞋恚..
三具足
(物名)为佛前之供养具,花瓶,蜡烛台,香炉三者也。
三具硙轮
(譬喻)硙轮三具也。马系于此而调御。以譬调御放心也。善导制观经疏后,梦三具之硙轮,是表示以本经所说之三心,可调御其心也。大庄严论曰:训马之法,道立硙轮以系马也,行者调心亦尔。安乐集下曰: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观经疏跋曰..
三周
(术语)佛说法华经于其迹门度声闻人,分正说,领解,述成,授记四段,以之为一周。而于其声闻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为前后三周。是曰三周说法:一、法说周,当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说妙法之实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于方便品与譬喻品。二、譬..
三周声闻
(术语)言三周说法所度之上中下根声闻也。
三长斋月
(术语)又曰三斋月。于正五九之三月,自朔至晦持每日不过中食之戒也。长斋云者其月一月之间长续持斋也。梵网经下曰: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也。法苑珠林八十八曰:提谓经云:诸天帝释、太子使者、日月鬼神..
三宗
(术语)空,假,不空假也。齐书周颙传:颙泛涉百家,长于佛理。着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曰:此义旨趣,似非始开。妙声中绝,六七十载..
三季
(杂语)印度之历法分一年为春夏冬三季。一年之三时季也。
三和
(名数)言根境识之三事和合也。依之而生触之心所。唯识论三曰: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三两
(本生)释迦如来自说往因,我往昔日日割身肉三两,卖于病家,得金钱五枚,奉于古之释迦佛,因而闻涅槃经。见涅槃经二十二。
三于
(名数)于有所依之义。三论之嘉祥依三种之所依立三种之二谛。一、本于二谛,佛出世先有空有二谛之理,是为佛二谛根本之二谛。故曰本于之二谛。二、教于二谛,依佛之言教,而说二谛。即佛之言教,为二谛之所依,故曰教于之二谛,一代佛教..
三武
(名数)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皆破佛法,谓为三武之难。护法论曰:上世有三武之君。
三咒
(名数)一、大咒,根本之咒也。二、中咒,总略大咒者。三、心咒,总略中咒者。见真言修行钞二。
三使
(名数)生病死三者,谓为三天使。
三定聚
(名数)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
三陀罗尼
(名数)法华经劝发品所说三陀罗尼。陀罗尼者。智慧之总持力也。天台以之配于三谛而解之:一、旋陀罗尼,旋转凡夫心执著于诸法之有相,而达于空理之智力也。是故为空谛。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转空而出于假,通达于百千万亿法之智力也..
三阿僧祇劫
(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ṁ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
三昧
(术语)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
五种三昧
(名数)一一善知识于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于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遮那三昧也。于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三昧也。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于一法界门得自在,..
三昧火
(术语)传法正宗记曰:释迦以化期为近,乃命迦叶,以清净法眼及金缕僧伽梨衣付汝。一旦往拘尸那城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内之金棺。待迦叶至。而后三昧火燔然而焚。舍利光烛天地。..
三昧门
(术语)为种种三昧之差别。故曰门。菩萨所得之三昧为入于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故曰门。见智度论二十八。
三昧耶
(术语)Samaya,三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
三昧耶身
(术语)与三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为身。法报应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谓为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钴等为大日之三昧耶身。当于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为大日之..
三昧耶形
(术语)以佛菩萨内证之本誓为标帜者。不动明王之刀剑,观音菩萨之莲华,及诸尊之印相等。是四种曼陀罗之一也。
三昧耶戒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
三昧耶界
(术语)言三昧耶之法门也。密教之总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