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Subhadra,佛最后之圣弟子名。
相关推荐
三佛顶
(名数)谓发生,广生,无量声之三佛顶也。分掌如来三部之德。大疏谓发生白色(息炎),广生黄色(增益),无量声赤色(降伏)。
三佛语
(名数)佛之说法,有随自意等三语。
三佛栗底
(术语)Saṁvṛti,世俗谛之梵语,旧师译为世俗谛。玄奘译为隐显谛。义净译为覆俗谛。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
三佛菩提
(术语)法报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华论曰:示现三种佛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中略)二者报佛菩提,下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涅槃常恒清凉不变故。安乐集上曰:菩提..
三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法报应三身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
法应化三身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报化三身
(术语)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为报身。以化猕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
三种身
(名数)台宗诸佛立三身:一、色身,为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为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观二之三曰..
三身业
(名数)十业道中身业之三种:一淫业,二盗业,三杀业。
三身三德
(名数)三身者法报应。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对,则法身即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三身如来
(术语)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也。
三身佛性
(名数)佛性有三:一、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二、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三、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戒
(名数)一、在家戒,八戒也。二、出家戒,十戒具足戒也。三、道俗共戒,五戒也。见释氏要览上。
三劫
(术语)三阿僧祇劫。三无数劫。菩萨修行之年时。【又】真言所立三妄执之异名。劫有时分与妄执之二义。今取妄执之义。凡妄惑有百六十心,分之为三重:一、粗妄执,执实我者。二、细妄执,执实法者,三、极细妄执,障中道之无明也。见真言..
三劫三千佛名经
(经名)三卷,失译人名。先举五十三佛。次举三劫各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一卷,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一卷,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之合本经也。藏经目录揭别名。..
三车
(譬喻)羊车鹿车牛车也。如此次第乃以譬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者。法华经譬喻品所说。传灯录曰:法达问:经说三车,大牛车与白牛车,如何区别?祖曰:汝自迷背,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又】法华宗之慈恩常从三车。故称为三车..
小三灾
(术语)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减劫,其起于减劫之终者,谓之小三灾:一、刀兵灾,时人为非法,瞋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之害心,随手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也。二、疾疫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终。三、..
大三灾
(术语)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第一火灾,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
三角坛
(修法)真言行者,修护摩时。由其修法之目的如何。或用圆坛,或用方坛,或用莲华坛,或用三角坛,或用金刚坛,即胎藏之三种,金刚之五种是也。而所以用三角坛者,以阿毗遮噜迦法,即降伏目的而修之法也。..
三序六缘
(名数)善导于观无量寿经之序分义,科经之序分,立三序六缘。三序者,证信,化前,发起也。其发起序有六缘:禁父、禁母、厌苦、欣净、散善显行、定善示观,是也。..
三那三佛
(杂语)Samyaksaṁbuddha,三耶三佛之误。
三法
(名数)一、教法,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依教修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三、证法,依行证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三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十地论三曰:第二大愿有三种: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
三法印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
三法妙
(术语)法华玄义所说迹门十妙之一。
三法无差
(术语)言心与佛及众生,三法无差别也。
三法道界
(名数)本尊之身与真言及印,曰三法道,此三法之界畔,曰三法道界。言真言行者,于此三法界内修行,不可越此界畔也。大日经密印品曰:不越三法界道界,圆满地波罗蜜。义释十曰:此明力故,能满诸地,能令修者得现三法,谓成就有三法,谓..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术语)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众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于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为缘所扶,..
三空
(名数)言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也。此三者共明空理故曰三空。【又】布施行,言受者施者布施物三相之空也。少室六门二种入曰:行檀舍施,心无怖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
三空门
(术语)三解脱门之异名。安乐集下曰: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
三空不空
(术语)小乘之法门知三解脱门之空理,不知第一义空不空之理,谓之三空不空。往生论注下曰:尽彼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 三空不空之痼。
三空观门
(术语)三解脱门之异名。旧译仁王经上曰:三空观门,四谛十二因缘。
观察义禅
(术语)观人法之无我,诸法之无性,渐进而见其他之义理也。
观佛
(术语)观想佛体也。观无量寿经,观佛经等详说之。
观佛三昧
(术语)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形色也。此三昧成就,则见佛之来现。
观佛三昧海经
(经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十卷,东晋佛陀跋陀译。以观佛之相好及其功德为教者。海者譬三昧之功德深广也。
观佛为宗
(术语)观无量寿经以观佛三昧为经宗。对于无量寿经之以念佛为宗而言。
观楞伽经记
(书名)十八卷,补遗一卷,明释德清笔记。观楞伽宝经阁笔记曰: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余携之,以是年三月十日抵戌所(憨山师以弘法罹难),于..
观察门
(术语)五念门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庄严相之法门也。见净土论,三藏法数二十三。
观察法忍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观察诸方行经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为喜王菩萨说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者。
观想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十六观想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自净土境界至往生人分十六种而观想者。
观想念佛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经名)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观虚空藏菩萨经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观像念佛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观练薰修
(术语)三种禅中第二出世间禅之四种:一、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禅。二、练禅,四禅四空灭尽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观禅,虽得色无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
观遍计所执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
观树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经名)一卷,宋疆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萨之顶,现十方之佛事,二菩萨各说咒,献璎珞于佛。佛授二菩萨成佛之记,次说其观法,说五十三佛之名,终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之因缘。..
观弥勒下生经
(经名)佛说弥勒下生经之别名。有二部:一罗什译,一卷。一竺法护译,一卷。
赞
(术语)梵语戍怛罗Stotra,以偈颂而赞叹佛德者。梵语谓之梵赞,汉语谓之汉赞。
赞佛超九劫
(杂语)释迦佛昔与弥勒同修菩萨之行时,见弗沙佛入火定而放光明,释迦即七日七夜翘一足,以一偈赞佛,因是比弥勒超九劫而成佛。见智度论四,本行略经一。
赞佛乘
(术语)赞叹佛乘而教化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赞佛偈
(杂名)无量寿经上法藏比丘赞世自王如来之偈颂。
赞众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余人谓之赞众。有四智赞,吉祥赞等种种之赞文。
赞呗
(杂语)赞叹佛德之梵呗也。僧史略中曰:赞呗原始。案十诵律中,俱胝耳作三契声以赞佛,其人善呗易了解。
赞头
(职位)法会职务之名。赞众中之头首,发赞之音头者。
赞叹
(杂语)以口业称美其德也。文句二曰:发言称美名赞叹。行事钞下三曰:美其功德为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赞叹供养杂行
(术语)赞叹供养诸佛菩萨诸天而为往生之因也。
赞题
(杂名)说法时于冒头引经论一二句而为讲赞之题目者。
驴年
(譬喻)谓其无期也。十二支中无驴名之年,故遂以譬无会期也。云门录曰:驴年会么。传灯录九古灵章曰:钻他古纸,驴年出得。碧岩三则评唱曰:有什么交捗,驴年未梦见在。..
驴前马后
(杂语)随逐驴马前后之奴隶也,指斥凡人之识情分别。传灯录十五良价传曰: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祇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碧岩五十三则评唱曰:若祇依草附木,认个驴前马后,有何用处?同种电钞六曰:如随..
驴乳
(譬喻)与牛乳相对,譬似而非者。秘藏宝钥上曰:摩尼燕石,驴乳牛醐,不可不察。
驴鞍桥
(杂语)驴骨中自有似鞍之骨,非实鞍也。碧岩九十八则着语曰:错认鞍驴桥。唤作爷下颔。种电钞十曰:琐碎录曰:驴鞍桥者,驴骨中自有似鞍骨,非实鞍。或人以鞍骨为阿爷下颔骨也。北魏书傅永传曰:永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执鞍桥,倒立驰骋..
阄
(杂名)阄者从佛教出,而有种种之别。
轮相阄
(杂名)此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所说,以小指许之木,切为一寸长,四面平,两头尖,其一平面书十善之一字,其反面书十恶之一字,合成十本之轮相,先于地藏菩萨前念十方之佛,归依三宝,焚香以之掷于净物之上,依其所现善恶文字之多少,..
竹阄
(杂名)如世流布之观音签,以竹策刻善恶之语句者。此灌顶梵天神策经梵天王所说也。经曰:我(梵王)常见诸异道辈九十五种,各有杂术,为人决疑。而今世尊,正觉最上。更无此法,是故启问,唯愿听许。佛言:梵王善哉善哉!(中略)若四辈..
纸阄
(杂名)永明智觉禅师始为之。佛祖统纪二十六(永明智觉法师传)曰: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佛土。乃冥心清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馋灯
(器名)花田纪事一曰:阅佛经,有馋灯,初不解,查为魧鱼,即懒妇鱼也。多膏,可以为灯,照酒食则明,照纺绩则暗,此可为懒妇之喻。
钻水求酥
(譬喻)喻无理强求也。本缘经曰:譬如钻水求酥,理实难得。
钻火得冰
(譬喻)法苑珠林曰: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喻因果不能相反也。
钻故纸
(杂语)讥死阅经典之僧也。传灯录曰:古灵神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
钻纸蝇
(譬喻)白云端禅师偈中之譬喻也。洪觉范林间录曰:白云端禅师作蝇子透窗偈曰: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钻篱菜
(杂语)丛林之隐语。云鸡也。东坡志林曰: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鹦鹉
(动物)梵云臊陀。或云叔迦Śuka,能作人言。见名义集二。
鹦鹉孝养
(本生)佛因位时为鹦鹉而养盲父母。见杂宝藏经一,义楚二十三。
鹦鹉闻法
(传说)须达长者有二鹦鹉,阿难为说四谛之法。闻而信解,死而生天。见金藏经,义楚二十三,行事钞下,资持记下四之一。
鹦鹉说法
(传说)夜摩天中,鹦鹉说法化导诸天。见正法念经,义楚二十三。
鹦鹉请佛
(传说)鹦鹉请佛于林中说法宴坐,后得生天。见百缘经六,义楚二十三。
阿弥陀佛化鹦鹉
(传说)安息国人不知佛法,阿弥陀佛化为鹦鹉,教化国人。见三宝感应录上。
鹦鹉救山火
(传说)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见僧伽罗刹经,经律异相十一,义楚二十三。
鹦鹉谏王
(传说)有王无道,养一鹦鹉。聪明能言。见王无道,言其恶,王惭而受谏。见鹦鹉谏王经,义楚二十三。
鹦鹉屎
(杂语)问答乖角,如问河答山也。百喻经曰:有二小儿,水中得一毛。一曰仙人发,一曰熊尾,来问仙人。时仙人嚼麻子在手,答曰:此似鹦鹉屎。
鹦鹉车
(杂语)古禅师语,设有人,道得言语尖新,而无实行,谓之鹦鹉车。见琅玡代醉编三十二。
鹦鹉塔
(杂名)戒庵漫笔曰:韦南康镇蜀时,有一鹦鹉甚慧。驯养者晓以佛理,一日不震不仆,敛翼委足,奄然而绝。焚之,有舍利。韦公为立塔瘗之,号曰鹦鹉塔。
鹦鹉经
(经名)有人名鹦鹉摩牢兜罗。佛尝于此家乞食,为说法,谓之佛说鹦鹉经。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郁多摩
(杂语)Uttama,译曰明。金光经之明。见金光明经玄义(郁多摩译曰最胜,非明之梵语,古来谓为金光明之明者,非也)。
郁多罗
(人名)又作优多梨。仙人名。释迦之本生,尝于过去住波罗捺国,求正道之念深,自剥身皮为纸,折取身骨为笔,以血和墨,听受书写婆罗门所诵之颂偈。见贤愚经一,菩萨本行经下。..
郁多罗僧
(衣服)Uttarāsaṅga,又作嗢多罗僧,优多罗僧,郁多罗僧伽,嗢怛罗僧伽等。袈裟名。三衣之一。译曰上衣。玄应音义十四曰:郁多罗僧,或云郁多罗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梵言讹转耳,此译云上着衣也。着谓与身相合,言于..
七条衣
(衣服)郁多罗僧衣以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云七条衣。见六物图。
中价衣
(衣服)就价言,则居三衣之中,因名中价衣。见六物图。此非价额,乃于衣尊贵之点而得名。
入众衣
(衣服)礼拜诵经斋会等大众会合之时必服之,因云入众衣。六物图曰:从用名入众衣。
郁多罗迦神
(神名)天竺雪山神也。有禅法拥护之誓。梵Uttaraka。
郁多罗究留
(界名)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鸠娄、郁多罗拘楼、郁多罗鸠留、郁怛罗究琉、郁怛罗越、郁单越、郁单曰、殟怛罗句嚧、殟怛罗矩噜、北拘卢、拘卢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玄应音义十二曰:郁单越或言郁怛罗越,或言郁多罗拘楼,或言郁..
郁持
(杂名)Udaka,又作郁持迦,忧陀伽,乌娜迦等。水之别名。涅槃经十三曰:随其种类,说言其水。或言波尼,或言郁持。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持东天竺人,呼水名也。玄应音义二曰:郁持迦此水之一异名也。翻梵语九曰:郁持应云忧陀伽,译曰..
郁金香
(植物)郁金,草名。梵语,恭矩磨Kuṅkumaṁ,其花黄而香,可以为薰香。名义集三曰:恭矩磨,此云郁金。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郁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最胜王经七曰:郁金恭矩么。..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