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一、智火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三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威者,是外事,谓十力等之用也,此智火其性如是,内外之功德,庄严圆满,能与十力共,故增威也。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无明之积薪无复遗余,如劫烧时之火灰烬皆尽,荡然无垢,一切如来之功德,皆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成金刚色,以圆光焰鬘自围绕,坐此光中住于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光满足。此智光,即是毗卢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表此智,若于初观观此火神则能成一切之事,此中方坛,梵言摩诃因陀罗,是帝释尊之别名也。又即金刚轮之别名也,智是内证,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与此方座之形相似,然但观四角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形)。上言增威者,若就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貌圆满丰备之言,然据理言之,则即心法门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像之相而诵其真言(即诵其名是也);即名内心火法,若以顺于世间之故作坛,则当作方坛,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着黄衣,想火炉中有此本尊,然后所作之事成,不然则不成。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之法,是配于初菩提心之阿字门,由此因缘而智具足也。二、第二火名行满普光秋月华吉祥圆轮中珠鬘鲜白衣。第二火名行满者,即按名而表义,其梵音即亦真言也。初发菩提心次修行,其行满者,即名为佛也。此即以大悲为根,菩提心为种子。其形如秋夜之月,光辉照朗,周匝四面,身服白衣,具种种之德(谓身端严肥满可喜也),其右手持数珠,左持军持。此像在月轮中。即是心性清净圆明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烧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作为本尊之形,上文所谓皆体如来内证之德,意彰于外故者,以法门表示之故也。若外作者,作圆炉,以白檀末涂之,以白华等为供养,自亦衣白衣,是为息灾之法。灾有无量,如诸外世间小火虫霜蝗等种种之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无始以来有疑心,谓于深法生犹豫,信不决定,此即为障,此火能消除之,亦是息灾之义也。此息灾护磨,亦有二种:但为瑜伽相应之念诵或外护磨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辨供,则兼事作;若不辨则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作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三、第三摩噜多黑色风燥形。第三火尊,名风为燥,由风而生,因作风子之形而燥黑也。此内色黑而外加燥形,如涂灰外道也。此尊处风轮中即为半月形,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谓行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以来妄惑烦恼之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闇弊,因作此法也。风者不住之义,又如世间之风,能坏重云,此不住之风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于风坛中,手执帛,去头三五寸,两头执之,如天衣之形,其色青,是表风之义,此是阿毗阇噜迦法,亦有内外二法。四、第四卢醯多色如朝日晖。第四火尊,赤如日晖,住于三角中,右手执刀端坐,刀者表利慧断结也,如日初出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火神如此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住于前之三昧而作微怒之形。五、第五没 拏。多髭浅黄色,修颈大威光,遍一切哀愍。没 拏者,和合之义,此尊作黄色,谓黄色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之形,各生半身,此微笑不瞋不大喜,是寂住之表也。身上有毛,谓髭鬓发之类稍多,然不可过多,若多置,则使不端严也。其顶长,有大威光,其身色一边赤,一边黄,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为半金刚座,左方为三角半火座,左持刀,右持跋折啰。有内外二法例如前。此和合能遍于一切之招召息灾而俱成之,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若外作时,香华身服要亦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除灾满愿一时得成,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同于偏方之教也。六、第六名忿怒。眇目霏烟色,耸发而震吼大力现四牙,其身烟色者,非甚黑非甚白也。其闭一目者,如不动尊也。其发上散,作蓬头状,作大吼形,谓大开其口,如呼吼之形也。口有四牙而俱出,上下各二,此亦摄二事,一火一风也。七、第七阇吒罗。迅疾备众彩,第七名温腹,如以上世间之火,谓是身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而资身也。此正法中之义则不然,腹内之火,即是内证之智,迅疾者,其形更加忿怒,又比前甚。八、迄洒耶犹如电光聚。第八名费耗,是除遣之义,谓使一切业垢等事,悉除遣而无余也。此尊能除一切身中之障,即毗那也迦之类,皆使消耗,其色如聚集众多电光而不可瞻睹之状,此是金刚轮之同类也。九、第九名意生。大势巧色身。意生者,随由意而生之法意而成也。种种之形皆作,所念皆能成就,巧者谓毗首羯磨也。即是随类而现身,普门成就之义,随于自在之慧作而皆成就,有大力也。十、第十羯罗微。赤黑唵字印,第十名受食火,又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之义,受食者即施火食时受食之也。其尊持唵字印,而作相,即是梵志之仪法,净行者凡有所言语则皆倾右手作印形,举而案之以唵字之声而作相也。十一、第十一火神(梵本缺名),第十一本文缺少,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也(疏六之释)。十二、谟贺那。第十二名悉成,谓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之处,为寂灭道场而伏魔之义也。有一类众生作恶而不可止遏,假令加以劝导,则更增其恶,若纵之,则复趣于恶道,故以方便伏其身,使闭目都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渐引导之,使入于正法。如金刚顶经金刚手降伏大自在天之义,此皆住于方便道所作也。出于大日经疏二十。
相关推荐
一一
(杂语)犹言逐一也。首楞严经曰:现一一形,诵一一咒。观无量寿经曰: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梵网经开题曰: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智轨曰..
一人作虚
(杂语)公案名。一人吐虚言,则万人相传为实也。空谷集云:有僧问兴化存奘,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作虚,万人传实。谓佛祖之大道,为言句思量所可及,一涉文字葛藤,则忽失真也。..
一人当千
(杂语)以一人之力当千人。涅槃经二曰: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杂语)雕刻佛像,每下一刀,须礼拜三宝三次。画像经文,谓之一笔三礼,又曰:一字三礼。
一大宅
(譬喻)以长者之一大宅,譬三界之火宅。法华经譬喻品曰:譬如长者有一大宅。
一大车
(譬喻)以一大车譬法华之妙法。又云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曰: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
一大事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一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文句四上曰: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三..
一大事因缘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一大三千世界
(术语)一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夫以一小世界为单位数,则一大..
一三昧
(术语)一行三昧之略。惟专心思一事,不顾其他也。
一千二百功德
(名数)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一山
(杂名)以寺院多在山中,故一寺亦名一山。但一山之名广,而一寺之称狭。【又】(人名)僧一宁,字一山
一弓
(杂语)尺度之量。言如弓之长也。鹤林玉露九曰:荆公诗云:卧占宽闲五百弓。盖佛家以四肘为弓,肘一尺八寸,四肘盖七尺二寸。其说出译梵。俱舍论十二曰: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颂疏六曰: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
一小劫
(术语)一增或一减之间曰一小劫,是新译家之说。合一增一减曰一小劫,是旧译家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
一丈六像
(图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观无量寿经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一叉鸠王
(人名)Ikṣvāku,译曰甘蔗氏。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又名日种善生,释迦种族之祖先也。在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褒多那Potala)城。
一切
(术语)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切宜从十。说文,十谓数之具,从七者俗也。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经宝窟..
一切无障碍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一切法
(术语)又名一切万法,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智度论二曰: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己摄一切法。梵Sarva-dharma。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
一切智者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a。
一切智藏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一切智人
(术语)同一切智藏条。智度论二曰: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一切智心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一切智地
(术语)证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一切智船
(譬喻)乘人而运于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证文类二曰: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舟。
一切智相
(术语)梵语萨婆若多Sarvajatā,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论二十七曰:萨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说一切智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一切经
(术语)佛教圣典之总名。或曰大藏经。省曰藏经。隋书开皇元年,京师及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一切经之名,本乎此。此名原称佛所说之经律等,而今则并吾国印度日本等高僧之著作而称之。佛教传播于世界..
一切经供养
(行事)书写一切经而供养之之法事。一切经为法宝故,以为三宝之一而供养之。
一切经音义
(书名)唐玄应撰,二十五卷。又,唐慧琳撰,百卷。此书采集玄应音义慧苑音义等而成。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
续一切经音义
(书名)唐希麟撰,十卷。此书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
一切处
(术语)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见法界次第下,三藏法数三十八。
一切如来宝
(佛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六释迦院中之一尊也。左手持莲花,上有如意宝珠。详日本秘藏记,曼陀罗大钞。
一切如来智印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杂语)此言甚深微妙之法,为一切世间众生之难信受者。法华经序品曰: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一切有部
(流派)具名说一切有部。梵名萨婆多。小乘宗之名。二十部之一。
一切有情
(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一切皆成
(术语)谓一切众生皆悉成佛也。对于五性各别而言。盖三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余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为无余界回心之说。故谓一切众生无不成佛者。今举三五经说证之。法华..
一切智句
(术语)句者住处之义。一切智句者,佛之住处也。大日经六曰:于彼恒勤修求一切智句。义释十四曰:句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
一切佛会
(术语)称莲华胎藏界会也。大疏十六曰:从金刚智,出生一切佛会也。
一切义成
(佛名)又谓之一切义成就。悉达太子之译名。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刺他悉达,唐言一切义成,旧言悉达,讹也。是世尊之幼名。华严经十二曰:如来于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释迦牟尼。金刚顶经说此菩萨五相成佛之相。..
一切万物
(术语)与一切万法同。无量寿经下曰: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此经为一切诸佛护持忆念之经,故名。同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术语)法华经为甚深秘密之要法。非为小机劣慧所容易开演,故名。同经信解品曰: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同经法师品曰: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同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文句八上曰:秘要..
一切种智
(术语)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一切种识
(术语)八识之一。即第八识之异名。又名种子识。言执持一切种子而不失之识也。
一切人中尊
(术语)称毗卢遮那如来也。义释十三曰:此上有一切人中尊,即是毗卢遮那也。
一切如来定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
一切皆空宗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
一切真言主
(术语)称两部之诸尊也。瑜祇经曰:一切真言主,及金刚界大曼荼罗王,皆悉集会。
一切智慧者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一切普门身
(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
一切遍智印
(印相)谓三角形也。是为火形,以智火烧烦恼之意。大日经疏五曰:于大日如来上,画作一切遍智印,作三角形,其锐向下,纯白色,光焰围之,在白莲华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大勤勇印也,亦名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义,谓佛坐道树以..
一切佛顶轮王
(佛名)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轮佛顶也。以八辐轮为其三昧耶形。瑜祇经曰:一切佛顶轮王,手持八辐金刚宝轮。【又】摄一切佛顶轮王之略称。
一切种妙三昧
(术语)得此三昧,则得以一切种之功德庄严吾身。见智度论四十七。
一切法界自身表
(术语)表者,表现之义,于一切法界中表现自身。而使一切众生知见,谓之一切法界自身表。大日经五曰: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遍满。义释十一曰:一切法界自身表者,谓能令一切众生悉知见也。谓如来身表普现色身,如彼大云,..
一切无障法印明
(印相)左右为刀印而向外二头指著于侧。口诵婆誐嚩帝(世尊),苏婆诃(成就)。见印田七。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一切如来必定印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一切如来所生印明
(印相)又曰三三昧耶摄百印。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说。不动尊之印明也。其文曰:此印名为功德母,佛法僧法住其中,请善明王及本尊,结此秘印皆云集,以此如来所生印,想为阏伽奉献,诸佛菩萨,诸尊贤圣,供养念诵,速得成就。此印母之内传(..
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术语)如来三昧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结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师子吼,说诸法平等义故,立大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如我故,欲善为众生开净知见故,以此警觉众生及诸佛故,是故此三昧耶,名为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术语)佛眼三摩地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摩地而说摄一切大阿阇梨位真言。见瑜祇经大阇梨经品。
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
(修法)金刚顶经一曰:成就一切如来金刚加持殊胜三昧耶智,得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同疏二曰:如来在因位而入三昧耶智曼荼罗,加持阿阇梨弟子身中本有之如来藏性,以成修真言行菩萨之法益,则堪任传授持明乃至印可等灌顶之阶位,以..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术语)大日如来东方金刚手菩萨出生之三昧耶也。见略出经注一。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一切如来顶白伞盖经
(经名)Sarvatathāgatoṣṇisasita|tapatra,原本为散斯克利图语。为霍奇孙所发见。佛一时在三十三天时。说其眉间传出之神咒及其功德汉译佛典,似无可与之对当者。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一切世尊最尊特身
(术语)称毗卢遮那如来。大日经五曰:其中如来一切世尊最尊特身。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分家
(流派)心识之一分说。即起认识作用之时。唯起于自体分。至于见分相分,乃自无始以来妄执之熏习,与能缘所缘相似,而发现之遍计所执也。安慧所立,与难陀之二分说,均非正义。..
一心
(术语)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
一心合掌
(术语)心定于一处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法华经信解品曰:右膝着地,一心合掌。
一心归命
(术语)一心而归顺于佛也。净土论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一心正念
(术语)一心正念而归于佛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一心称名
(术语)一心而称佛名也。法华经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一心专念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一心念佛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一心不乱
(术语)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一心金刚宝戒
(术语)天台宗相传之菩萨戒名。依梵网经而立此称。又名圆顿戒。其戒相仅为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梵网经下曰: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
一心敬礼
(术语)敬礼三宝之心不二也。法华忏法之初: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法,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僧。
一心顶礼
(术语)一心头面礼拜也。观音忏法曰: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三观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
一心三智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
一心三惑
(术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融镕于一心之意。又曰同体三惑。止观辅行六之三所谓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是也。盖在别教,此三惑,其体各别,次第为隔历三观所破。而圆教则不然,唯就一..
一化
(术语)指如来一代之教化而言。天台观经疏曰:此约一化以明通。【又】一时化益之意。法华玄义一上曰:一期化导,事理俱圆。三论玄义曰: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
一化五味之教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之五时。此五时之教法,托于涅槃经所出之五味喻,谓为五味之教。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如其次第配于彼五时。法华文句六下曰:四大弟子,深得..
一分菩萨
(术语)受一分戒之菩萨也。璎珞本业经下曰:有受一分戒者,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一中
(术语)设斋食普及于一堂之中也。又云一普。联灯会要洞山价禅师章曰:令主事辨愚痴斋一中。传灯录作一普。一普者及于一堂之义。象器笺十五有多解。
一中一切中
(术语)空假中三观之中,中不惟为中观之一,空观假观亦谓为中也。止观五上曰: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一中劫
(术语)一个之中劫。时之名也。
一日斋
(行事)一日持八斋戒而精进也。
一日佛
(术语)一日清净至暮,则为一日间之佛也。宗镜录二十三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一日三时
(术语)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印度古代之风。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一月三舟
(譬喻)以月譬佛,三舟喻众生之机感不同。谓同一之月,依舟之动止,而所见各有异也。华严经疏钞十六上曰:譬犹朗月流影遍应,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住之者见月不移。设百千..
一月三身
(譬喻)以一月譬法报应之三身。宝王论曰: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盖法身者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生出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为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
一毛端
(术语)极少之称。楞严经二曰: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万国土。
一代教
(术语)释迦如来自成道至灭度一代中所说大小乘之诸教也。止观义例下曰:一代教法,会在法华。
一代五时佛法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一代之教法,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之五时。四教仪曰: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一代三段
(术语)总括释尊一代之说教,视如一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为序分。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为正宗分。涅槃经为流通分。此日本日莲上人依傍天台五时教判,主张法华经中心主义之名目也。见观心本尊钞四种三段..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