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正决定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广雅楷模品式法也。法华玄义一上曰:印是楷定不可改易。
相关推荐
三日斋
(仪式)谓人死后三日,请僧设斋食也。释氏要览下曰:北人亡至三日必斋僧,谓之见王斋。(由此斋见焰魔王可免罪之义)。
三日耳聋
(杂语)五灯会元曰:怀海禅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
三水
(名数)一、时水,从明相现至午时间得随意饮用之水也。二、非时水,过午后得饮用之净水也。三、独用水,不论时得用之洗净用水也。说见受用三水要行法。
三火
(譬喻)三毒之火。即贪瞋痴也。宝积经九十六曰:我见诸众生,三火所热恼。归敬仪中曰:有将崩朽宅,三火恒然。
三匝
(仪式)为恭敬所尊而右绕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诚也。
十护
(名数)十大明王之护法神也。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曰:所谓毗首羯摩、劫毗罗、法护、眉目、广目、护军、珠贤、满贤、持明、阿吒缚俱。
十罗刹女
(名数)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一、蓝婆,正法华谓之结缚。能系缚众生而杀害之,故名结缚。若从于归佛之后,则缚烦恼之贼。二、毗蓝婆,正法华谓之离结。即结缚人,或脱离之而得自在,故名离缚。若从于归佛之后,则远离烦恼之结使。三、曲..
十罗刹女神本地
(杂语)有三说。妙法莲华三昧三昧耶秘密三摩耶经曰:金刚萨埵白世尊言:十罗刹女等本源云何?遮那答言:十罗刹女,本有三觉,一等觉二妙觉三本觉。已下依经意图示之。..
十缠
(名数)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证涅槃,故名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覆也。见智度论七,俱舍论二十一。..
入
(术语)悟真理谓为入。大乘义章一曰:证会名之为入。【又】解知事物曰入。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净影疏曰:入谓解也。【又】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识,谓之入。如十二入。新译言十二处。大乘义章八末曰:根尘互相顺入亦名为入。止观五曰:..
入大乘论
(书名)二卷。坚意菩萨造,北凉道秦译。由义品,入摩诃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论也。
入不二门
(术语)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所说一实平等之理,谓之不二。明理体之无异无别也。此不二之义为法界中之一门,故名为门,通入此不二之法门,谓之入不二门。大乘义章一曰:不二者无异之谓,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
入山学道
(术语)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中略)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普贤菩萨证明功德经曰:于檀德山苦行六年。此为八相之一。..
入支
(杂名)玄应音义曰: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支举于瓶也。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距,或言三叉立距,皆是也。论文作鈘,非也。
入心
(术语)三乘行位之地,每地分入住出三位,初入其地时,谓之入心。
入文解释
(术语)凡讲经论。先于文前论一部之大意及题号,了后,则释本文,谓之入文解释。
入王宫聚落衣
(衣服)三衣中之大衣即僧伽梨之别名。入王宫或聚落乞食及说法时着之。故名。见六物图。
入出二门
(名数)入门与出门之称。入门者,谓修净业而入于极乐功德庄严中之自利门也。出门者,谓以慈悲心为苦恼众生出施教化之利他门也。净土论所说之五念门与五功德门中,前四门为入门,后一门为出门也。..
入住出三心
(名数)为菩萨阶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进于次之地位也。
入佛
(仪式)迎入佛像也。迎入于寺院,从寺院迎入檀家,皆谓之入佛。
入佛供养
(仪式)为入佛所行之法会供养也。
入佛平等戒
(术语)三种三昧耶之一,入佛三昧耶也。大疏九曰:世尊前入法胎生三昧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义也。..
入我我入
(术语)如来三密入于我,我三业入于如来,即如来之三密与众生之三业彼此相应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诸佛之功德于吾身也。是谓之三平等。以是称为三平等观。秘藏记本曰:真言印契等故,引入诸佛于吾身中,是曰入我。引入吾身于诸佛身中,是曰..
入法界
(术语)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同体异名也。为诸法本真之理诸佛所证之境,证入法界之理,曰入法界。华严宗立三处之入法界。一、上根之菩萨于初住之位,破无明,证法界之理。二、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终,三、下根之菩萨于初地。见..
入法界品
(经名)华严经之末品说善财童子证入法界理之始末也。
入法界体性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住于宝积三昧,说法界之义。
入定
(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入定印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入定瑞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入定不定印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
入空
(术语)分析诸法或了因缘之生义,悟入诸法实性无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诸法,初知空理,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观也,因缘生之法知事体为为空,以分析事体为要,称为体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观也。而此二者总为出虚假境界而入真谛空理之观法,..
入阿毗达磨论
(书名)一卷,塞建陀摩阿罗汉造,唐玄奘译。略说萨婆多宗之法数。
入骨
(仪式)俗云纳骨。盖于僧曰入塔,在家云入骨。白骨入墓也。于此行入骨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入室
(术语)禅规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问道也。是勘责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参之人则不许之。在古时则临机行之别无入室之规,马祖百丈已后,别立方规,定日行之。世谓得师法,为入室之弟子。然言入室者,未必尽得师法也。祖庭事苑八曰:祖师传..
入重玄门
(术语)成佛果之前,更重修习无始凡夫地已来所作之事,使之一一称理也,是为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其所以然者,则以等觉菩萨之元品无明难断故也。凡轮回生死之苦,于一切众生悉起偏执之见,存自他彼此之隔异,此我执之念更难止,虽由初地以..
入唐八家
(名数)日本平安朝时代入唐学密教者八人,即传教,弘法,慈觉,智证,常晓,圆行,慧云,宗睿也。传教,慈觉,智证三人为台密,余为东密。日本总称之为入唐八家。..
入堂五法
(名数)戒律宗入法堂当守五种之法规。
入寂
(术语)入寂灭也。梵语涅槃,一译寂灭。离烦恼云寂,绝生死之苦果曰灭。故证果人之死,名为入寂。
入曼荼罗者
(术语)五种三昧耶中前四种之三昧耶也。义释十二指秘密印而言曰:假令已入曼荼罗者,尚不得于前辄尔而作,况余人耶?演奥钞五十五曰:入曼荼罗者,指前四种三昧耶也。..
入众衣
(衣服)郁多罗僧即七条袈裟之别名。礼拜,斋食,讲经等与众共事时着之。六物图曰: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从用名入众衣。
入众五法
(名数)戒律入僧伽中当守五种之规法。五分律曰:佛言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
入灭
(术语)入于灭度也。梵语涅槃,译为灭度。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
入无分别法门经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入瓶
(传说)沙弥有通力,能入于澡瓶中。阿育王传七曰: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
入塔
(仪式)纳亡僧遗骨或全身于塔内。此时有入塔之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入道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入圣
(术语)断惑证理之人曰圣。入圣者入于圣位也。俱舍论十八曰:入圣得果,离染漏尽。往生十因曰:三乘行人入圣之方便。
入楞伽经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复有旧译四卷,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新译有七卷,楞伽为师子国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说之经故名入楞伽经。
入檀
(修法)金胎两部,各如法集诸尊于一处,谓之曼陀罗,译作坛,真言行者入此坛场而受灌顶,谓之入坛。
入诸佛境界庄严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宋法护译妙吉祥菩萨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是即如来之增语,因为广说种种之譬喻及种种之法句。..
入观
(术语)观者观照之义。吾人静止散乱粗动之心,则诸法之理,自得观照,谓之观。入于此观,谓之入观。多以为与入定同义。自心之寂静一边用之,名为定。自观照理一边用之,谓为观。..
入嚩罗
(杂语)Jvāla,译曰光明。又曰焰光。见大日经疏九。
入龛
(仪式)俗云入棺。亡者浴后,入于龛中,入龛既了,随行入龛之佛事。
人
(术语)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戒善之因,感人伦之果,现前之境界是也。俱舍颂疏世品一曰: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大日经一曰: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乘义章八末曰:依涅槃,以多恩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戚相怜,名..
人人本具
(术语)言人人本来具足佛性也。
人天眼目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人天致敬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行,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人天胜妙善果
(术语)谓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人中树
(术语)诸佛之身业能除世人之热恼,故曰人中之树。仁王经中曰: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
人中尊
(术语)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尊最胜也。法华经序品曰: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人中三恶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人中牛王
(术语)佛之德号。佛如有大力之牛王也。涅槃经十八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
人中师子
(术语)天竺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独步诸国,世人号曰人中师子。见治禅经后序。又,称佛为人师子。见智度论八。
人中分陀利华
(术语)佛之德号。涅槃经十八曰: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华。分陀利华译为白莲华,又名念佛者之称。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人生
(术语)鞞婆沙论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劫初人也。朱子亦尝言及,其云佛经说初生人云云,今见阿含经。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因地肥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足,体重无光,日月始生。因贪食故,地肥灭没,..
人仙
(术语)佛之德号。佛是人中之仙也。涅槃经二曰:远离于人仙,永无有救护。
人仙经
(经名)一卷,宋法贤译。频婆娑罗王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名曰人仙。述忉利天上梵王说法之事。与长阿含阇尼沙经同本。
人因
(术语)为人生原因之行为也。生享尊贵者,施惠普广,敬礼三宝及长者,忍辱不瞋,柔和谦下,博闻经戒故也。又布施贫穷,持戒不犯十恶,忍辱不乱精进劝化,一心奉孝尽忠,故具大富,长寿,端正,威德。受卑贱之生者,憍慢,刚强,不恪,放..
人我
(术语)人身固执常一主宰之我有实体。谓之我之相,人我之见。由此执见而生种种之过失。六祖坛经曰: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为离欲尊。
人我见
(术语)二我见之一。我为常一主宰之义,人固执有常一之主宰者,曰人我之见。
人见
(术语)固执实有人我之见也。又名人我见,或单云我见。楞伽经三曰: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得增上慢空见。
人身
(术语)人界之生也。梵网经序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槃经二十三曰: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人身牛
(譬喻)无闻无智者名为人中之牛。智度论五曰: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人空
(术语)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为五蕴之假和合,又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三曰..
人非人
(天名)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法华文句二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舍利弗问经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华经义疏二曰:人非人者,..
人林
(杂语)人树之林也。阿毗昙论一曰:人林果形如人。
人法
(术语)人为受教之众生,法为佛之教法。又一切之有情数曰人,一切之非情数曰法。
人命不停
(杂语)人命无常也。涅槃经二十三曰: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住恶法?
人命第一
(术语)智度论十三曰:一切宝中,人命第一。
人定
(杂名)初更三点,即亥时也。
人界
(界名)人类为十界之第五,故曰人界。界者差别之义。
人鬼
(杂语)人间与鬼类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之恶,著于人鬼。
人乘
(术语)五乘之一。谓五戒之教。乘此以生于人趣也。
人间
(杂语)住于人界者。即人类是也。法华经法师品曰:生于此人间。
人师
(术语)为他人之师者。梵网经下曰:不解一切法,而为他人作师。止观五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人师国宝,非此是谁?又对于佛菩萨等大导师称寻常之师家曰人师,谓凡人之师家也。..
人师子
(术语)Nṛsiṁ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智度论八曰:佛名人师子。
人记品
(经名)授学无学人记品之略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说学无学之圣人授与成佛之记者。
人执
(术语)又云我执。不了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固执有常一之我体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人无我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人华
(术语)就七方便人之法而言,谓之人。就三草二木之喻而言,谓之华。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人鸟
(杂名)人与鸟也。显密二教论上曰:文随执见隐,义逐机根现而已。譬如天鬼见别,人鸟明暗。
人尊
(术语)佛之德号。言人中之尊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人尊说六度无极。
人雄师子
(术语)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雄健,故曰人雄与世雄,师子者譬其之雄健也。无量寿经上曰: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人道
(界名)六道之一。人界也。人界者以五戒善因而趣之道途,曰人道。业报差别经曰: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
人趣
(术语)六趣之一。有人类业因者之所趣向也。
人树
(术语)人林之树也。
人头幢
(物名)梵云坛荼Danda,幢上置人头者,琰摩王之三摩耶形也。
人宝
(术语)佛为人中之宝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熟闻人宝不敬承。注云:肇曰: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宝于天人者岂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人药王子
(本生)昔阎浮提摩醯斯那王时,夫人生一子,诸病人触之即愈,故字曰人药。如是千岁中治病。后命终。碎其死骨涂身则瘥。人药王子即今之释迦佛是也。见菩萨藏经下,经律异相三十二。..
二力
(名数)一思择力,二修习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