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二分之一。感世福之五戒十善行法,谓之福分。感出世果之发菩提心行,谓之道分。
相关推荐
三十讲
(行事)法华经二十八品与开经之无量义经一卷及结经之普贤观经一卷,合为三十以三十日讲之。
三十二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
三十二应
(术语)由观音普现色身三昧应现之三十二身也。楞严经六曰: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法华经所说三十三身与此大同小异。一佛身,二独觉身,三缘觉身,四声闻身,五梵王身,六帝释身,七自在天身,八大自在天身,九天大将军身,十四天王..
三十二祖传
(书名)一卷,清世宗御笔恭绘古德道像三十二尊又取其本传提纲摘要作为小传每传又作一赞刻石大内,以备摹拓流布。未既,世宗崩。高宗以所拓祖像三十二轴赐武林理安寺。后修寺志,即以此传赞载于首册。然此传赞,未刻书板。民国七年普陀山..
三十三天
(界名)梵语,忉利天Trayastriṁśa,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佛地经论五曰: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智度论九曰:须弥山高八万四..
三十三过
(名数)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三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为所谓三十三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于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
三十三身
(名数)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由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也: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名数)法华经普门品记观音现种种之身而说法。其中化现之身有三十三,说法二字有十九次。
三十三尊观音
(名数)二中历三云:颂曰:不空罥索、不空勾、夜输多罗、忿怒勾、阿鲁利迦、如意轮、圆满意愿、大随求、利乐金刚、灭恶趣、一髻罗刹、多罗女、莲华发生、披叶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变、大势至、大明白身、毗俱..
三十三观音
(名数)图画普门品所说三十三身为三十三观音。其典据不明。三十三观音者: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
三十五佛
(名数)佛说决定毗尼经说犯五无间业者宜于三十五佛之边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一释迦牟尼佛、二金刚不坏佛、三宝光佛、四龙尊王佛、五精进军佛、六精进喜佛、七宝火佛、八宝月光佛、九现无愚佛、十宝月佛、十一无垢佛、十二离垢佛、十三..
三十六物
(名数)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
三十六禽
(术语)子丑等十二时,有鼠牛等十二兽,此一一兽中,有三属兽,故正属合有三十六禽兽也。各随其时来恼座禅行者。
三十七尊
(名数)金刚界曼陀罗之主脑也。第一根本成身会一千六十一尊中,五佛与属于中央大日之四波罗蜜菩萨属于他四佛之十六大菩萨,内四供养,外四供养之八供,及四摄菩萨是也。此中十六大菩萨为慧德,四波八供四摄为定德。此数自应于三十七菩提..
三十七尊四大轮
(名数)金刚顶十八会之第一教王会有四大轮:一、金刚界轮,三十七尊皆持金刚之印。二、降三世教令轮,三十七尊皆持降三世之印。三、遍调伏法轮,三十七尊皆持观世音之印。四、一切义成就轮,三十七尊皆持虚空藏之印。见瑜祇经疏二。..
三十舍堕
(名数)尼萨菩波逸提也。
三十二相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一。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三十六部神
(名数)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佛说灌顶经神咒经一),谓受三归者,有三十六部之神王,将无量之眷属守护其人:一、弥栗头不罗婆,译曰善光,主疾命。二、弥栗头婆呵婆,译曰善明,主头痛。三、弥栗头婆逻婆,译曰善力,主寒热。四、..
三十七道品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
三十日秘佛
(名数)谓每月一日至三十日之缘日佛也。
三十七尊礼忏文
(书名)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之异名。
三十七菩提分法
(名数)三十七道品之异名。四念处等三十七法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类,故谓之菩提分法。
三力
(名数)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以此偈中说三力故称为三力偈:一、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缘也。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之加持,是他缘也。三、法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内因也。..
三三品
(术语)谓净土论所说女人,根缺,二乘之三体与名也。
三三昧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
重三三昧
(术语)又称重空三昧。是举前空空三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三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三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为空相,厌舍之名为空空三昧。二、无相无相三昧,先以无漏..
密教三三昧门
(术语)真言行者于行法之初中后为此观。此三三昧为吽字之三摩地,吽字备三解脱之德也。大日经疏九曰:此真言以最后吽字为体,具足三密解脱门,谓上有曩字空点,是大空义,即是空解脱门。本体是诃字,离因缘故,即是解脱门。下有邬字三昧..
三千
(术语)如三千诸法。一念三千。三千世界。三千威仪等是。
三千威仪
(术语)细别比丘之威仪作法者也。大部辅注十一曰: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行住坐卧),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威仪。案是不过凿说,三千者极言其多也。藏中大比丘三千威仪有二,明一千百八十二事。楞严经曰:三千威仪,八..
三千净行
(术语)修一念三千妙观之净行也。为天台宗所言。
三千实相
(术语)三千为台宗该收一切诸法之语,三千实相犹言诸法实相也。
三千床座
(杂语)以身为床座,遍三千世界也。大论曰: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三千年一现
(杂语)谓优昙华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文句四曰:优昙华,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三千佛名经
(经名)具名三劫三千佛名经。经录则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一卷,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一卷,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各别。元藏合之为一部,题云三劫三千佛名经。日本之檗藏亦仿之。..
三千尘点劫
(术语)法华经化城喻品明大通智胜佛出世久远之劫量也。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知胜如来。(中略)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令有人磨以为墨。过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
三千大千世界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
三千大千世界藏
(术语)胜鬘经之语。胜鬘经宝窟中本曰: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也。
三大
(名数)起信论以众生心为大乘之法体,名之为大乘之义理,分为三种之大义与二种之乘义:一、体大,众生心之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毕竟常恒也。二、相大,众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也。三、用大,众生..
体宗用三大
(名数)天台释经题立名体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证之大日经心目立体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宗用之三重。此体宗用即体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以曼荼罗为体者,即六大。据三种悉地仪轨五..
三大部
(名数)玄义十卷,文句十卷,止观十卷。为天台之三大部。三大部补注序曰:玄、文、止观,共三十卷,时人谓之三大部。释门正统三曰:所谓玄义释题,止谈化意。文句解经,但事消文。至于止观,方谈行法。故教在玄文,行在止观,意令行解相..
三大五部
(名数)南山律师之著书,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曰三大部。复加拾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称为五大部。
三大五小部
(名数)天台智者之说,玄义,文句,止观谓之三大部。荆溪悉为之作疏记。观经疏,光明玄,光明疏,观音玄,观音疏谓之五小部。四明皆为之作疏记。
三子
(譬喻)第一子孝顺父母,且有智慧,能知世间之事,第二子不孝顺父母,而亦为利根,能知世间之事,第三子不孝顺父母,且为钝根,不知世间之事。父母教三子,先第一子。次及第二子第三子。第一子譬菩萨,第二子譬声闻,第三子譬阐提。佛教..
三五
(术语)三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三六九
(杂语)密法不许三六九人同入灌顶坛。大日经疏四曰:一曼荼罗中不得同时为三人六人九人灌顶,盖如来密意,阿阇梨不释所由。
三六不共
(名数)佛之十八不共法也。璎珞本业经上曰:三六不共,一切功德。
三六异端
(杂语)小乘十八部之异计也。
三六独法
(术语)佛独具之十八不共法也。此十八之功德,不共通于二乘之人,故不共法亦谓之独法。寄归传曰:获十八独法号天人师。
三不失
(名数)佛之三不护,又名三不失。观音义疏下曰: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
三不成
(名数)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三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为遍界秽土,净心所见为遍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
三不能
(名数)唐嵩岳之元圭,于佛立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万法之智也。二、知群生之性,穷亿劫之事也。三、度无量之众生也。三不能者:一、不能灭定业也。二、不能度无缘也。三、不能尽众生界也。传灯录四(元圭传)曰:佛能..
三不护
(名数)大乘义章十九曰:如来之三业,纯净离过,不须防护,名为三不护。诸罗汉之三业虽净而常须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故立三不护。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文句七曰: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护,说道谓口不..
三不三信
(名数)梁昙鸾就念佛者立三不三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三信心不相续。是曰三不。反之则曰三信。净土论注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
三不善根
(名数)贪瞋痴之三毒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智度论六曰:闻三善则喜,闻三不善则不欢喜。
三不坚法
(名数)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二、命不坚,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三、财不坚,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固,集散无常不可久存也。出本事经七。..
三不净肉
(名数)与三净肉相反。见为我所杀者。闻为我所杀者。有为我所杀之疑念者。持戒之比丘,不可食此三种之肉。
三天
(术语)佛教立三身,婆罗门亦立三身。中论疏曰:明三天者,是彼家三身。自在为本,如内法身。应为韦纽,如内应佛。韦纽脐中化为梵天如化佛也。此与佛教之三身稍异,其三天即三神一体观,由于时代而三神有相违者。..
三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
三分家
(流派)立心识三分说(即立见分,相分,自性分)之流。陈那所立。与四分家皆为唯识之正流。
三分科经
(名数)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三分。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三分之说。由是诸经皆科三分:一、序分,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于诸经曰通序,局于本经曰别序。二、正宗分,正为本经之所说也。三、流通分,举本经之利..
三心
(名数)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又】一、根本心..
三心相见道
(术语)谓真见道之后,更发后得智,以三心观二空之理之位也。
三止
(名数)台家对于三观而立三止:一、体真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者。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于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
三止三请
(故事)法华经方便品之初,先赞叹如来之二智,以诸法实相为甚深微妙欲说而止,次舍利弗代众请说之。如此佛与舍利弗交互各三止三请,佛遂容第三请,广说妙法。谓之三止三请。..
三支
(名数)因明之宗与因及喻,曰三支。宗者,所立之义也。因者,成宗之理由也。喻者,助成宗之譬喻也。喻有同异之二,存宗因二义之喻法为同喻,无宗因二义之喻法为异喻:声为无常,以所作性故,如瓶等(同喻),如虚空等(异喻)。如此以此..
三支比量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三日斋
(仪式)谓人死后三日,请僧设斋食也。释氏要览下曰:北人亡至三日必斋僧,谓之见王斋。(由此斋见焰魔王可免罪之义)。
三日耳聋
(杂语)五灯会元曰:怀海禅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
三水
(名数)一、时水,从明相现至午时间得随意饮用之水也。二、非时水,过午后得饮用之净水也。三、独用水,不论时得用之洗净用水也。说见受用三水要行法。
三火
(譬喻)三毒之火。即贪瞋痴也。宝积经九十六曰:我见诸众生,三火所热恼。归敬仪中曰:有将崩朽宅,三火恒然。
三匝
(仪式)为恭敬所尊而右绕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诚也。
十护
(名数)十大明王之护法神也。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曰:所谓毗首羯摩、劫毗罗、法护、眉目、广目、护军、珠贤、满贤、持明、阿吒缚俱。
十罗刹女
(名数)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一、蓝婆,正法华谓之结缚。能系缚众生而杀害之,故名结缚。若从于归佛之后,则缚烦恼之贼。二、毗蓝婆,正法华谓之离结。即结缚人,或脱离之而得自在,故名离缚。若从于归佛之后,则远离烦恼之结使。三、曲..
十罗刹女神本地
(杂语)有三说。妙法莲华三昧三昧耶秘密三摩耶经曰:金刚萨埵白世尊言:十罗刹女等本源云何?遮那答言:十罗刹女,本有三觉,一等觉二妙觉三本觉。已下依经意图示之。..
十缠
(名数)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证涅槃,故名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覆也。见智度论七,俱舍论二十一。..
入
(术语)悟真理谓为入。大乘义章一曰:证会名之为入。【又】解知事物曰入。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净影疏曰:入谓解也。【又】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识,谓之入。如十二入。新译言十二处。大乘义章八末曰:根尘互相顺入亦名为入。止观五曰:..
入大乘论
(书名)二卷。坚意菩萨造,北凉道秦译。由义品,入摩诃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论也。
入不二门
(术语)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所说一实平等之理,谓之不二。明理体之无异无别也。此不二之义为法界中之一门,故名为门,通入此不二之法门,谓之入不二门。大乘义章一曰:不二者无异之谓,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
入山学道
(术语)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中略)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普贤菩萨证明功德经曰:于檀德山苦行六年。此为八相之一。..
入支
(杂名)玄应音义曰: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支举于瓶也。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距,或言三叉立距,皆是也。论文作鈘,非也。
入心
(术语)三乘行位之地,每地分入住出三位,初入其地时,谓之入心。
入文解释
(术语)凡讲经论。先于文前论一部之大意及题号,了后,则释本文,谓之入文解释。
入王宫聚落衣
(衣服)三衣中之大衣即僧伽梨之别名。入王宫或聚落乞食及说法时着之。故名。见六物图。
入出二门
(名数)入门与出门之称。入门者,谓修净业而入于极乐功德庄严中之自利门也。出门者,谓以慈悲心为苦恼众生出施教化之利他门也。净土论所说之五念门与五功德门中,前四门为入门,后一门为出门也。..
入住出三心
(名数)为菩萨阶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进于次之地位也。
入佛
(仪式)迎入佛像也。迎入于寺院,从寺院迎入檀家,皆谓之入佛。
入佛供养
(仪式)为入佛所行之法会供养也。
入佛平等戒
(术语)三种三昧耶之一,入佛三昧耶也。大疏九曰:世尊前入法胎生三昧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义也。..
入我我入
(术语)如来三密入于我,我三业入于如来,即如来之三密与众生之三业彼此相应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诸佛之功德于吾身也。是谓之三平等。以是称为三平等观。秘藏记本曰:真言印契等故,引入诸佛于吾身中,是曰入我。引入吾身于诸佛身中,是曰..
入法界
(术语)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同体异名也。为诸法本真之理诸佛所证之境,证入法界之理,曰入法界。华严宗立三处之入法界。一、上根之菩萨于初住之位,破无明,证法界之理。二、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终,三、下根之菩萨于初地。见..
入法界品
(经名)华严经之末品说善财童子证入法界理之始末也。
入法界体性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住于宝积三昧,说法界之义。
入定
(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入定印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入定瑞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入定不定印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
入空
(术语)分析诸法或了因缘之生义,悟入诸法实性无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诸法,初知空理,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观也,因缘生之法知事体为为空,以分析事体为要,称为体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观也。而此二者总为出虚假境界而入真谛空理之观法,..
入阿毗达磨论
(书名)一卷,塞建陀摩阿罗汉造,唐玄奘译。略说萨婆多宗之法数。
入骨
(仪式)俗云纳骨。盖于僧曰入塔,在家云入骨。白骨入墓也。于此行入骨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入室
(术语)禅规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问道也。是勘责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参之人则不许之。在古时则临机行之别无入室之规,马祖百丈已后,别立方规,定日行之。世谓得师法,为入室之弟子。然言入室者,未必尽得师法也。祖庭事苑八曰:祖师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