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部派佛教

印度部派佛教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
一神、多神与无神的探讨

一神、多神与无神的探讨

第一课 一神、多神与无神的探讨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惧怕。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
论藏

论藏

第四课论藏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原指有关教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称为阿毗奈耶,后来广至对经、律二藏的论述,乃至以论解论者,都..
南北朝佛教史

南北朝佛教史

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南北朝..
七笔勾(明·袾宏)

七笔勾(明·袾宏)

第十二课 七笔勾(明袾宏)一、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二、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
佛德

佛德

第四课佛德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弘传史,其实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世间的一切无不涵摄于佛陀的教育范畴内。佛陀生于贵族,受的是贵族教育,但当他施行教育的时候,却完全..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第十一课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佛光山于一九六七年开山建寺以来,一直以实践人间佛教的立场,本诸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的慈心悲愿,希望把佛光法水普及到全世界。历经三十多年的努..
传统与现代融和

传统与现代融和

第三课 传统与现代融和传统的文化,是古圣先贤们智慧经验的结晶,但随著时代慢慢发展,有时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便需要有现代法门的增加。因此,传统的不是完全对或不对,现代的也不全然是好或..
修 行

修 行

第十课 修行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课?现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课,主要不离福慧双修的范畴。佛陀被尊为「两足尊」,即为福慧圆满的象征。佛教徒的必修功课内容,依其工作、家..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