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五戒

受五戒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分别列举如下:一、佛教的..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但是此偈又说,如果执著众生相,那就离开了真实的佛道。这是..
知识智慧

知识智慧

知识智慧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智慧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闻强记。如果心地光明..
三法 印

三法 印

第三篇 三法印壹 三法印的意义教主、教徒、教义,是宗教形成的三个条件。世间上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1.普遍如此,2.必然如此,3.本来如此..
皈依三 宝

皈依三 宝

第一篇 皈依三宝壹 前言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
四  圣谛

四 圣谛

第二篇 四圣谛壹 佛说四圣谛的缘由佛陀成道以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
五戒是什么

五戒是什么

五戒是什么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故。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不杀生戒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大智度论》云:..
随愿皆成

随愿皆成

随愿皆成所谓随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对于这些正当愿望,真切祈求三宝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同样可以祈请三宝加被..
转变来自阳光

转变来自阳光

45.问:我内心有很多限制性思维和负疚感,很顽固,怎样疗愈?答:新时代有很多思想上的疗愈方法,但它们治标不治本。然而,如果你通过精神能量来疗愈的话,那有可能走得更深。因为冥想产生的精..
善业和恶业可以相互抵消吗?

善业和恶业可以相互抵消吗?

68.问:火烧功德林,嗔恚会使功德消失,那么善念会不会使业障消失呢?不是说不能抵消业障吗?嗔恚让功德消失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对应的某个善念是否可以烧业障林呢?功德也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业,..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