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医四法喻如来

为杂阿含经卷十五所举,以世间之良医,比喻如来善治众生之贪、瞋、痴等业惑病。即:(一)善知病,谓世间之良医善能知人之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一切众生之业惑等病。(二)善知病源,谓世间之良医..

世间解

梵语 lokavid,巴利语 lokavidū。音译作路迦惫。又作知世间。为佛十号之一。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大智度论卷二(大二五·七二..

世间五种难得宝

据四分律卷四十衣揵度之二载,世间之珍宝虽为希有,然求之易得;若能值佛出世及听闻正法,且又能闻法生起信解,如法而行,复辗转教化令人生起信乐之心,此五事尤为世间所希有,故称难得宝。即:..

世界悉檀

佛化导众生之法有四种,称为四悉檀;世界悉檀乃其中之一。悉檀,为成就之义。谓佛先随顺凡情,以人我、乐欲等世间之假名而说世间教法,以成就众生之佛道。(参阅“四悉檀”1758) p1521 ..
梦参老和尚:相信众生都可度

梦参老和尚:相信众生都可度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

系缚

梵语 bandhana,巴利语同。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所载,系缚众生之身心者有四,即贪欲、瞋恚、戒..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在世,能度很多众生脱离苦难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在世,能度很多众生脱离苦难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

四悉檀

(名数)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ānta者,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南岳解悉为汉语普遍之义,檀为梵言檀那之略,是施之义。佛以此四法普施众生,故云悉檀。天台..

四欲

(名数)一情欲,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起贪欲,谓之情欲。二色欲,欲界众生多于男女娇美等之色起贪欲,谓之色欲。三食欲,欲界众生多于美味饭食起贪欲,谓之食欲。四淫欲,欲界众生多于男..
智海法师答:想学佛诵经度众生常生烦,是存有求之心吗?

智海法师答:想学佛诵经度众生常生烦,是存有求之心吗?

智海法师答:我们活在世间,我们的发心是一个方面,我们在世间度家人,有时是把我们度众生的愿望从家人身上做起。但是,哪怕就是度家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是他不配合,二一个是我们的心还不圆满,..

转识得智

又作转识成智。瑜伽行派及唯识宗认为经过特定之修行至佛果时,即可转有漏之八识为无漏之八识,从而可得四种智慧。即:(一)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转至无漏时,得成所作智(又称作事智)..

旧医

指旧时之医师。即以旧医比喻佛教成立以前之外道学说。为“客医”之对称。于佛教尚未成立之前,印度已有许多外道学说探讨人生诸问题,此称为旧医;而佛教系后来成立之宗教,对旧医而言,则称为客..

月爱三昧

即如来于涅槃会上,为愈除阿阇世王之身疮所住之三昧。犹如月光能除郁热,此三昧能除众生之贪恼热;又如月光由初一至十五,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此三昧能令初发心者诸善根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
龙树菩萨讲人转生为各种恶道众生的因果

龙树菩萨讲人转生为各种恶道众生的因果

菩萨放眼观察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和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下的芸芸众生时,目睹他们因失去快乐而受苦。例如无色界天(超越欲望与物质世界的天)享受禅定,心里执著它,不觉悟..

方便

梵语upāya,巴利语同。音译作沤波耶。十波罗蜜之一。又作善权、变谋。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诸经论中常用此一名词,归纳之,其意义可分为下列四种,即:(一)对真..
众生无尽愿无尽

众生无尽愿无尽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出世果

指获得涅槃。涅槃为出离尘世、证得菩提之极果,故称为出世果。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大九·三六六中):“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 p1554 ..

出世

(一)出世间之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又作出尘。(参阅“出世间”1554) p1553 (二)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如谓“诸佛出世之本怀”。 (三)禅师于自身修持功成后,再度归返..

代受苦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五上):“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

他利利他

谓利他有“他利”与“利他”两种不同之深义。世亲之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三上):“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三下)释之..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