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法界

(术语)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天台家用诸法实相之语也。唯识论九曰: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华严大疏曰:往复无际,动静一言,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回出者,其唯法界欤。大疏钞一曰:以一真..

一音教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

八十华严经

(经名)唐实叉难陀新译之华严经八十卷,谓之八十华严经。

二际

(名数)一涅槃际,二生死际,际者界之义。视生死涅槃有别际者,小乘也。大乘则生死即涅槃,本无际畔。见华严经一。

二顿

(名数)华严宗之清凉国师澄观,原为天台宗荆溪尊者湛然之弟子,后入法华严宗分顿教为渐顿,顿顿,分圆教为渐圆,顿圆,以华严经为顿顿顿圆,以法华经为渐顿渐圆。其故以为法华者,诸声闻人自小..

二宿因力

(名数)如来为今日众生悲智双行摄化之宿因有二种。即大愿力(因位之誓愿力),昔行力(因位之万行力)也。华严经疏一曰:一者大愿力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

八觉

(名数)八种之恶觉也,觉犹言念:一、欲觉,贪欲之念也。二、瞋觉,瞋恚之念也。三、恼觉,恼害他之念也。四、亲里觉,常忆亲戚乡里之念也。五、国土觉,常忆国土安危之念也。六、不死觉,富有..

一灯

(譬喻)以一灯明喻智慧破迷闇。华严经七十八曰: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大集经一曰:譬如百年闇室,一灯能破。楞严经六曰:身然一灯,烧一指节。..

一尘

(术语)一微尘也。为物质之极小者。涅槃经十曰:一尘一佛。华严经五十一曰: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二始

(名数)佛于寂灭道场说华严经,为大乘之始。于鹿园说阿含经,为小乘之始。谓之二始。

二戒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

二行

(名数)一、见行,为我见邪见等迷理之惑。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也。二、爱行,为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爱惑为主要,故举一以摄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识之行动也。涅槃经十五..

二天

(名数)日天月天也。又一同生天,此天与其人生于同时者,二同名天,此天与其人同名字者。此二天常随逐其人而护之。见华严经六十。又梵天与帝释天也。..

二力

(名数)自力他力也。为净土门所谈,以众生自身之三学为自力,以弥陀之愿力为他力,舍自力而归他力,乃净土门之至极也。略论曰: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又】一、思择力,思择正理而..

一法身

(术语)一个之法身。华严经十三曰: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

一法

(术语)一切事物尽备法则,故总名为法。一法者,犹言一事一物也,三藏法数四曰:法即规则之义。华严经十三曰:惟以一法得出离。

一位一切位

(术语)言得一位,则同时得一切位也。为华严经所明。与一门普门同。探玄记一曰: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同卷曰: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故,亦一运即一切运,名不思议乘。..

一合相

(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一成一切成

(术语)一人成道即万人成道。一事成就即万事成就。一切例皆然。名之为事事无碍法界。此为华严经所明。华严大疏二曰:有分之事,全同无分之理,故一小尘即遍法界。(中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

一向

(术语)意向于一处,无余念,无散乱之心也。六十华严经五曰:一向信如来,其心不退转。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之观经疏四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