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十一论

法相宗立宗所依据之主要经论。六经指:(一)华严经(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两译本),(二)解深密经(菩提流支、玄奘两译本),(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四)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译),..

心城

(一)喻指禅定。禅定防心,能抑制妄动,犹如具有防御作用之城,故喻为心城。与遗教经中所说堤塘之喻同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之三] (二)指心。以身为城廓,故喻心为城。[华严经入法..

心光

(一)指心智明朗,或智慧鉴照之光。又称智光、内光。智光又有二义,一为法照,即谓真俗双鉴;一为机照,即谓普应群品。[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阅“光明”2173) (二)即高雄..

心念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又据净土论(迦才)卷上载,念佛之法通常有二,其一即为心念。心念念佛,复分二法:(一)念佛色身,谓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八卷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八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八卷南亭老和尚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三十一、二愿,是正修禅观..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南亭老和尚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乞食必须行路,道路必有高低。当我们见到高路而欲上升时升,由下而上也,我当愿一切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三..

天台四教仪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

天台五时

天台智者大师将如来之一代圣教,用太阳照物之比喻,分判为五时,称为天台五时。据天台四教仪载,如来于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而说四阿含等经;次说方等大经,如楞伽..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八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八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八)◎南亭老和尚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84愿行脚僧“见”到“无病”的“人”,起居自由,身心畅快,至为羡慕。随时发愿,“愿”一切“众生,入真实慧,永..

化应身四句

佛为救度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变现为佛形者,称为应身;变现为异形者,称为化身。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出四种化应身,而有化应身四句。即:(一)化身非应,谓佛为救度众生而随类变现龙、鬼等..

化仪四教

天台宗所立。谓佛陀教导众生之方式有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四种,与化法四教并称为天台八教;八教与五时即为天台宗判教之名。据四教义卷一、八教大意等载:(一)顿,指华严经所说不历阶次..

六相

指华严经、十地经所说万有事物所具足之六种相。即:(一)总相,即一缘起之法具足多德;如人体具足眼、耳诸根而成为一体。(二)别相,于多德之中,彼此相依而合成一法;如体虽为一,但眼、耳等诸根..

六度譬喻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华严经中譬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具,精进为养育者,禅定为浣濯,称为六度譬喻。 p1278 ..

六即

谓与真理相即、成为一体之阶段有六。又作六是、六绝、六如。华严经谓大乘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天台宗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另立圆教菩萨六行..

六位

为菩萨修行过程之六阶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佛地位。旧译华严经说六位,新译华严则另有“等觉位”之名,而总称为七位。[华严五教章卷二、十住心广名目卷五] p1263..

六十华严

指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之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凡六十卷,三十四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其后,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自于阗赍来梵本,并翻译,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今收于大..

太原寺

唐初,于长安、洛阳、太原、荆州、扬州等地置五所太原寺。长安之太原寺,乃咸亨元年(670)则天武后外氏侍中观国公杨恭仁舍故宅所建者,后经重修,改名魏国西寺。载初元年(690),复改名崇福寺..

天宁寺

(一)位于江苏江都县天宁门外。据江都县志所载,寺址原为东晋谢安之别墅。义熙年间,有梵僧佛驮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请司空谢琰启建兴严寺。北宋政和年中(1111~1118)改今名,为江都八大丛林之..

元晓

(617~?)朝鲜新罗之华严宗学僧。俗姓薛。二十九岁于皇龙寺出家。与义湘于新罗武烈王七年(660)欲渡海来唐(一说唐永徽元年,650,或谓总章年顷 668~669),然师于途中忽感悟:“心外无法,..

什物

又作十物、什器、什宝。什即杂、聚之意。指寺院中之各种法物。在印度,僧众个人之随身物称轻物,僧团全体之所有物称重物。其后,重物引申为僧院生活与修行之资具,我国自古称之为什物、资财。又..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