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痛苦往往是自寻烦恼的结果,同样是阳光普照,有人看到的是光明,有人看到的是阴影;同样是一座山峰,有人说它巍峨,有人说它危险。由于视角、思维方式不同,客观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想要消除烦恼,不能追逐阳光去消灭阴影,也不能移掉山峰铲为平原,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点、心念、看法。要时常观照内心,了解它处于什么状态。看到自己的快乐,也看到自己的痛苦;看到自己的无知,也看到自己的自在。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即是修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香海禅寺
人的痛苦往往是自寻烦恼的结果,同样是阳光普照,有人看到的是光明,有人看到的是阴影;同样是一座山峰,有人说它巍峨,有人说它危险。由于视角、思维方式不同,客观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想要消除烦恼,不能追逐阳光去消灭阴影,也不能移掉山峰铲为平原,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点、心念、看法。要时常观照内心,了解它处于什么状态。看到自己的快乐,也看到自己的痛苦;看到自己的无知,也看到自己的自在。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即是修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香海禅寺
法融,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612)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
法师守素。初从邃师受观心之法。既悟玄旨。入居京师大兴善寺。足不越阃长诵法华。至三万七千余部。夜则虎狼侍座听经。食则乌鹊就掌取粒。沙门幽玄赠之诗曰。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时以为实录 。..
法师悟恩。字修已。路氏常熟人。年十三。闻诵弥陀经心有所感。遂投破山兴福寺求度。初学毗尼。闻天台三观六即之说深符其意。晋开运初。造钱唐慈光因师室。因讲次覆述剖析幽微。时称义虎。及继踵开法。道名大播。初是一家教典。自会昌毁废文义残阙。师寻绎十妙研核五重。讲演大部二十余过。法华大意昭著..
法师文备。字昭本。福之侯官郑氏诵法华维摩圆觉十六观小般若等。精练不忘。晋天福间。至会稽传百法论。闻天台三观为学者指南。遂来谒因师昼夜研心。凡法华净名光明疏句止观诸文。悉洞其旨。每与同门恩师。覆述观法莫逆于心。恩谓人曰。备虽后进。已与吾并驱于义解之途矣。恩师既没。复北面事恩以卒其业..
法师庆昭。字子文。钱唐胡氏。幼依开化院出家。十三受具戒。学天台之道。于奉先清师用力十七年。奉先谢世。众请师嗣讲。宛有父师之风。未几徙居石壁。属城南梵天。遇明舍所居为讲院。师徇请来居。讲风大振。天禧元年四月。无疾而化。平时讲说法华止观诸部。共百余周。传教弟子。自咸润而下九十七人。先..
法师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名潜夫。钱唐徐氏。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常析木濡水。就石书字。列花卉若绵蕝(租曰反。汉书叔孙通治朝仪。为绵蕝野外习之。注云绵蕝者。束茅表位也)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八岁即受具戒。二十一闻奉先清师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造焉。抠衣问辨。凡二年而清亡。..
法师咸润字巨源。越上虞郑氏。七岁事等慈子明。进受具戒精究毗尼。因入天台读智者三观文有所省。遂诣钱唐开化昭师学。博通法华净名涅槃楞严之旨。昭师敬其夙成俾之分座。及昭师赴梵天。复令自代。景德四年。上虞宰裴焕。与里中缁素。迎还等慈宣演大教。天喜初。徙讲郡之隆教。述签疑以三种消伏。俱约圆..
法师惟雅。久依孤山悉得其旨。孤山制西资钞以解弥陀疏。扶病隐几口占其文。使雅师笔之。初日午后染毫。翌日初夜绝笔云镜庵曰。孤山以高世之才弥天之笔。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解疏。其于翼赞教门厥功茂矣。但其相承所说法门。言境观则以真心为境。论总别则以理性为总。判事法二观不许修证。废光明..
法师行靖与行绍。皆钱唐人。同依寿禅师出家。通练律部。同居石壁寺(去杭二十里在龙山之西)时韶国师法道大振。初往从之。国师观其法器。即使往学三观于螺溪之席。二师既偕往。讲求大义旦夜不息。未几所学已成乃复回石壁为众讲说。前后五十年。确守山林之操。未尝出游闾里。吴中宿学皆服其高洁。嵩明教论..
法师知廉。赐号通鉴。久学螺溪。以其师崇建殿宇。将永岁寒之绩为请彭城公钱俨(忠懿王弟)作传教院碑于螺溪。时太宗雍熙三年也。
法师谛观。高丽国人。初吴越王因览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羲寂。即召问之。对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妙玄既散失不存。未审何缘知之。必寂师先曾见残编耳)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复存。于是吴越王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之。其国令谛观来奉教乘。而智论疏。仁王疏..
法师契能。永嘉人。神悟谦公之师。得教旨于昱法师。主天台常宁。讲道不倦。自智者而来。以炉拂传授为信。至师嫡承为十四代。晚年以授扶宗忠师。扶宗曰。吾得法广智矣。敢辞。师乃藏之天台道场。遂不复传述曰。螺溪门弟子以百数。而本传指宝云为高弟。不载昱师名。疑昱师见螺溪在最先。故早传炉拂。..
法师遵式字知白。叶氏。天台宁海人。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美女以明珠与而吞之。生七月能从母称观音名(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岁生)稍长不乐随兄为贾。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全先梦有童子踞佛像之首。已而师至。年二十(太宗太平七年癸未)往禅林受具戒。明年习律学于守初师。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
法师异闻。余杭人。潜心天台之学。每谓但解未足以展志。故汲汲以修诸三昧为要务。及来参宝云尽通其旨。至道三年。法智弘道于延庆。辅赞之功为多。以寺宇颓毁。乃同丹丘觉圆并力经理。不逾三载众工毕就。法智立诚誓之石。示十方之规。必联次师名。称二师云。后同法智结十僧。行长忏三年。誓焚躯以报佛恩..
法师有基。字及贤。钱唐王氏。母梦梵僧授以舍利吞之。遂有娠。生五岁。从天台寿昌法超为师。十岁受具。闻四明宝云传智者教往事之。授以法华止观。随言解义曲尽其妙。端拱元年。郡人请演教于太平兴国寺。学者常数百人。每白黑月必集众自升高座诵菩萨戒法。劝道族念佛四十年至万人。凶年持钵以供听众。祥..
法师文昌。永嘉人。久依慈云克尽其道。时众推为前列。复往南湖见法智。所诣益远。既而旋乡。为妙果第一世。妙宗新成。寄写本嘱其讲授。且戒之曰。或有异处。可札取附来。慈云门弟授讲者二十余人。师为之首(见慈云行业记。四明与矩师书) 。..
法师祖韶。天台刘氏。赐号明智。十九通法华。得度入东掖参慈云得其奥旨。既而侍师迁灵山居第一座。慈云将居草堂。谓师曰。汝当往代本如居能仁。而俾之来继此山。师即著草屦。欣然而行。至江滨呼其回曰。吾试汝耳。汝当竟住此山。师既奉命。一遵成规。讲训之外。行四三昧为常课。栋宇未具力为经理。一日..
法师清鉴。云间人。赐号禅慧。为慈云撰炽盛光念诵仪序。其略云。慈云尊者。以行光教门。弟子清鉴。以所禀四种三昧行法遗编。独炽底光未广流布。遂因其旧五章。补助始末。加示法释疑之二。以为七科 。
法师慧辩。字讷翁。华亭傅氏。号海月。受业普照。初游学天竺。至合涧。有老人冠带逾梁。迎揖入门而失。明智一见大奇之。即尽心学教观。明智将老。命居第一座以代讲。一夕梦章安以金篦击其口曰。汝勤诲人当得辩慧。尝苦脾疾。梦天神以金槃盛水。使之瞑目。引其肠浣之。后八年。明智俾继主席。翰林沈遘。..
法师思义。字和甫。湖之武康凌氏。试法华中第一得度。依明智学。随闻随悟。常开帏出十问。师答之悉契旨。明智退居草堂。众送入室。既散师犹侍右。智曰。汝适何见。答曰。见大众拜而退。智曰。吾示汝将来义。当住此山绍隆大教。后后亦来居此室也。师历修四三昧行。忽颈上生一肉瘿。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
僧伽跋摩。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而弃俗。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杂心。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于京邑。器宇宏肃。道俗敬异。咸宗事之。号曰三藏法师。初景平元年。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剎。因名平陆寺。后道场慧观以跋摩道行纯备。请住此寺。崇其供养以表厥德。跋摩共观加塔三层。今之奉诚是也。跋摩..
释僧睿。魏郡长乐人也。少乐出家。至年十八始获从志。依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谦虚内敏学与时竞。至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与贤有濠上之契。谓贤曰。睿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至年二十四。游历名邦处处讲说。知音之士负帙成群。常叹曰。经法虽少足识因果。..
释道汪。姓潘。长乐人。幼随叔在京。年十三投庐山远公出家。研综经律雅善涅槃。蔬食数十余年。尝行梁州。道为羌贼所围垂失衣钵。汪与弟子数人誓心共念观世音。有顷觉如云务者覆汪等身。群盗推索不见。于是获免。后闻河间玄高法师禅慧深广。欲往从之。中路值吐谷浑之难。遂不果行。于是旋于成都。征士费..
释僧柔。姓陶。丹阳人。少而耿洁。便有出尘之操。年九岁随叔游学。家世贫过藜藿不充。而笃志弥坚履穷无改。后出家为弘称弟子。称姓吕。洛阳临渭人。学通经论声誉早彰。柔伏膺已后。便精勤戒品委曲禅慧。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年过弱冠便登讲席。一代名宾并投身北面。后东游禹穴值慧基..
释慧基。姓偶。吴国钱塘人。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至年十五。义嘉其神彩。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文帝引见顾问允怙。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舆驾亲幸公卿必集。基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学兼昏晓解洞群经。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弘赞禅律来游宋境。义乃令基入室供事。年满二十度蔡..
【和须蜜多】亦云婆须蜜多。西域记云:伐苏蜜俎多,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观法师云:亦翻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
[出华严经疏]远师二教者。隋朝远法师。立此二教也。一渐教渐教者。谓约渐悟之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顿教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兴园中植葱。一日皆变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罗什法师来。
昙影姚兴礼重见其超拔群士每谓罗什曰。影法师真为此国风流摽表之道人矣。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