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修福到底有多么的重要呢?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修行?我的回答是:把不利于觉悟的能量消除掉,并且把有利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聚集起来并使用到促发终极觉悟方面!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前面九大愿王,全部都是聚集有利能量,消除不利能量的,而最后一个,普皆回向,就是将前九大愿王聚集的能量,投向并使用于产生终极觉悟的。..
锡杖是正法住世的标志——出家的意义
我出家受菩萨戒时,有一个环节是授锡杖。当时戒和尚从大殿出来,持着锡杖,一听到锡杖发出的环铃撞击之声,我寒毛直竖。授锡杖时有一句话:执持锡杖,示如实道。这句话一直在戒场内盘旋,我跪在地上,止不住泪流满面。及至今日,这一幕还是时常现前。接过锡杖时,手一持,环铃一震,佛的三藏十二部就在..
胁尊者八十出家
出家就是人天之师,要担荷如来家业,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不但自己要修好,还要能够化导众生,住持佛法。所以信佛是人人可以,出家就要有所选择。佛家的戒律,超过了七十岁就不能出家,但如果你身体好能跟随大众,当然可以例外;如果你是青年,但身体不好,或六根不具足,也是不能出家。年龄限制..
优波毱多尊者:优波毱多出家因缘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志,名阿巴毱提,聪明广学,博古通今。他前往佛前,禀白世尊:「若我出家,智慧辩才能与舍利弗相等,我即甘心甘乐出家;若是智慧辩才不如舍利弗,我即返家。」佛回答:「你不如舍利弗。」梵志听了即止息出家之意,还返自家。世尊告诉在座大众:「我灭度后..
优波离出家的故事
优波离还没有皈依佛陀以前,是出生在首陀罗种姓的族中,他本是理发匠,靠着替人剃除须发,维持生活。虽然优波离是一个理发匠,但他心地纯良,本性忠厚,故能得到刹帝利的释迦王族的信任,着他在王宫为跋提王子等理发。跋提王子因见优波离工作细心,很是喜欢他,优波离对跋提王子也很尊敬。当初,佛陀成..
一个出家师父的前生是条鱼
直到今年以前虽然放生很多次,但对上师们放生前给物命撒甘露水的举动一直没有特别的感受,只是模糊的以为大概寺庙加持过的东西撒上去对物命总是多少有利益的吧?具体如何利益,就不知道了。04年我们几个道友有一次和两位藏地来的出家师一起去小菜场买鱼放生,两位师傅第一次离开寺庙出远门来汉地,每天..
优婆离是如何出家的
佛陀回乡,在王城中普洒法雨,种子入地,就会发芽生长,释种的诸王子,听了佛陀说法以后,有些竟然要跟佛陀出家。王子当中,有的是获得父母允许的,有的父母不准许,他们相约偷偷的出走,到尼拘陀树林中找到佛陀,出了家以后再说。就这样,有七个王子要出家,跋提、阿难、阿那律、均在其中。为了出家必..
四十八愿乃净土宗核心眼目
四十八愿乃净土宗核心眼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一者,摄法身愿(弥陀自证功德)。二者,摄净土愿(庄严依报)。三者,摄众生愿(令成熟善根,往生净土,疾速成佛)。四十八愿体现出法藏菩萨的大慈悲心,内蕴大乘佛教之奥藏秘髓,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之法藏纲宗,实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藏纲宗,..
大安法师:出家修道是大孝
佛门强调孝,有人总觉得出家人好像不孝,连父母都不管,实际上,出家修道是体现大孝。唐代禅宗有一位很有名的比丘——师备禅师,他父亲是捕鱼的渔民。有一天他父亲在捕鱼的时候,从船上掉到水里淹死了。师备禅师呢,当时虽未出家,但已经开始在学佛了,知道父亲会因捕鱼的恶因堕到三恶道去,所以他为了..
圣凯法师:出家不是一种职业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出家,真的是一种职业吗?出家是一种职业,许多都这样说。于是,剃头、穿袈裟、念经、坐禅成为一种职业需要了。所以,现在许多社会人对出家人产生了另外一种称呼--职业和尚。但是,我们如何去界定职业呢?因为职业意味是一种工作方式,就是在工作时,你必须遵守职业的道德、制度、规定等。那么,穿工作..
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
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湛如(一)涅槃四德与三德秘密藏佛教各宗派都以涅槃为最后归宿。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为“无常”、 “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不要再生。这样的涅槃,只能是对死亡的讴歌,即不能给人以激励,也无利于佛教的..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奇怪,说这么多粮食为什么要限量供应?有一次我跟我外甥外甥女讲我们当时吃不饱,他就..
一行禅师:走路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式!
《法华经》中,佛陀被称为两足尊,亦即以两足行走的生物中最受人尊敬与喜爱者。佛陀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 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好好享受步行。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禅修方式,可以成为很深刻的心灵修行。但当佛陀走路时,他毫不费力地行走,就只是享受走路,无须费力。因为当你以正念行走时,便接触到内心..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克也是必需的。不生不能成长,不克不能成熟。想成为大家,什么磨难你都得受。庄稼在..
阿姜查禅师:出家是自私的伤人行为吗?医生对话高僧
●出家的生活人们为什么要出家?V医师:我想告诉您一个我亲戚的故事。这个家庭有一个他们认为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因此他们做了许多牺牲,供他去读大学。在学校时,他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并乐此不疲。他的父母原本冀望他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家庭的支柱。每个人都为了他的就学而做出牺牲,但是毕业..
出家有门槛:原来不是什么人都能出家
出家,不是同学们离家旅游求学,或走亲访友,而是指离开亲人、家庭,到寺院里做僧尼。出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不能娶妻生子,儿孙满堂的阖家景象您就别想了,世俗社会里的你情我爱也要一刀斩断。那么,是不是不想结婚恋爱就能出家了呢?那你也是天真了呢。佛教对出家这件事相对重视,看仔细了,出家需要具..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重要吗?只要信就对了!
浙江普陀山大乘禅院内供奉水月观音像日本泉涌寺唐代木雕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众最广的一尊神。传说古代印度有两个兄弟,均发誓要修行成佛,普渡众生。两人同侍阿弥陀佛,兄即为观世音菩萨,弟为大势至菩萨。人们所谓西方三圣即指此三人。据《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
今日霜降丨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时机!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2018年霜降的时间是10月23日1..
道证法师:由她的影响,才不揣浅陋,积极的急切的想要把佛法的重要告诉大家
道证法师:由她的影响,才不揣浅陋,积极的急切的想要把佛法的重要告诉大家末学到台上来,总是免不了一种惭愧和忏悔的心情,尤其现在眼睛往下面一看,大概都是老师比较多,所以更增加了末学的惶恐。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像末学这样糟糕的人,可以到台上来对大家讲话呢?这是由于一位病人的影响,所以每..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师父们收点红包供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臣却说,出家人理当远离利养,怎么能接..
男子为求出家以死相逼 竟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著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黈罗欧吒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黈罗欧吒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万人空巷,把那说法的地方,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次的说法,当然摄化了许多的人,赖..
养身还是养心?哪个重要?
现在人们喜欢谈养生,但他们说谈的养生其实是养身,仅仅是想把身体养好,并且以为、做点什么运动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健康长寿。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什么是养生?养生要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而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地活着。真正的养生,要养到性子好、命运好、身体好,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再回过头来看看..
庄子:人与人相处,舒服最重要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互相之间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淡淡相交得长久。淡淡相交,浅浅欢喜,聊得来,说得开,不掩饰,不累心,这是一种舒服的状态。人与人相处,舒服最重要。人生在世,钱财名利都是虚的,说到底,最重要的是让..
心道法师:禅修开悟选对时间方法很重要 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禅修最主要的就是成就我们这个心,这个心的道路也就是修行,修行首要的就是熄灭我们的妄念执着。佛说:众生皆有如来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得,众生因为妄念执着而使得这个心不自由,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禅修来开悟这个心,明白这个心,成就这个心。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能觉的心,觉就是醒悟的意思,醒..
海獭剥皮后忍痛为孩子喂奶感化猎人出家为僧
海獭剥皮后忍痛为孩子喂奶感化猎人出家为僧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他讲到:他在未出家前是猎人,专门捕捉海獭。有一次,他一出门就抓到一只大海獭。等剖下珍贵的毛皮后,就把尚未断气的海獭藏在草丛里。傍晚时,猎人回到原来的地方,却遍寻不着这只海獭。再仔细察看,才发现..
陈兵:论出家学佛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庙里、银幕上圆顶方袍的和尚、尼姑的形象。的确,佛教徒虽分出家、在家二众,但以出家众特别是比丘众为住持教法的核心、骨干、代表,更由形服之殊和出家禁欲的鲜明标帜,给人以深刻印象,能使人从僧尼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形象,窥见佛教宗旨的大..
让孩子见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让孩子见世面,许多时候,不是钱,而是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带孩子通往更大的世界。01最近去参加一些活动,很多人问我,你觉得你教育过程中,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我说,让孩子见世面。可是,我们没有时间,也不那么有钱,眼巴巴地过着日子,朝九晚五,我们到底该怎样让孩子见世面。见世面是不是富人的..
出家是否意味着不孝?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孝道,认为子女应当奉侍父母左右,然而,佛门出家人似乎颠覆了这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佛门出家与孝道文化相违背,一旦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就意味着割亲辞爱,剃除须发,父母不管,六亲不认了,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非常注重孝道,认为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机..
庄子,人与人相处,舒服最重要!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互相之间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淡淡相交得长久淡淡相交,浅浅欢喜,聊得来,说得开,不掩饰,不累心,这是一种舒服的状态。人与人相处,舒服最重要。人生在世,钱财名利都是虚的,说到底,最重要的是让自..
儒、道、墨三家的核心思想,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墨爱人!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局面,在百家争鸣中其中有三家较为突出,儒家、道家和墨家提出的思想精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派不仅仅对当时的政局、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他们都提出了以其思想为核心的独特人生价值观。他们所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可以取其精华,进行传承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