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奉了不如法的佛像怎么办?
如果家里供奉了不如法的佛像,可别急着扔掉。即便是残佛,随意丢弃处理亦是出佛身血。
有的寺院考虑到居士能力有限,会收不如法的佛像和残经统一处理。但是现在随着土地减少及其他原因,许多寺院也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先用干净的布将不如法的佛像或者残经包裹起来,放置在书架或书柜的最上方。待到机缘合适时,再将佛像或残经送去可回收的寺院,请僧人做专业的处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南华禅寺

如果家里供奉了不如法的佛像,可别急着扔掉。即便是残佛,随意丢弃处理亦是出佛身血。
有的寺院考虑到居士能力有限,会收不如法的佛像和残经统一处理。但是现在随着土地减少及其他原因,许多寺院也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先用干净的布将不如法的佛像或者残经包裹起来,放置在书架或书柜的最上方。待到机缘合适时,再将佛像或残经送去可回收的寺院,请僧人做专业的处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南华禅寺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撰编,仅录列名数或略解句义耳。虽有阅藏知津、法海..
(杂语)雕刻佛像,每下一刀,须礼拜三宝三次。画像经文,谓之一笔三礼,又曰:一字三礼。
(图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观无量寿经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p2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
《造像量度经》,一卷,是说明造佛像法度的经典。清乾隆七年(1742)工布查布在北京从藏文译本重译为汉文,并作了《造像量度经引》、《经解》和《续补》,编在经文的前后,合为一部。据经的序分说,本经是佛在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之前,因舍利弗的请问而说的。但汉译藏经中有关佛升忉利天的记载,都没有..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又曰..
【周叔迦】近代唯识学者,安徽至德人,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十五年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年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中法诸大学,主讲唯识学、因明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加入三时学会,《宋藏遗珍》的出版,他出力颇多。二十二年,叔迦以其讲..
【法舫】俗姓王,河北井径县人,民国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贫困,自幼父母双亡,因逃避旱灾到北京,入法源寺义学读书,十余岁时依姚家井观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国十一年入武昌佛学第一届受学,亲近太虚大师。武院毕业,入北京藏文学院,曾随大勇组织的西藏学法团赴西藏学..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又叫做开眼,即佛像落成后,举行仪式以供奉之。
一、称名念佛,即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二、观像念佛,即观看佛像,口称佛名;三、观想念佛,即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四、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诸佛之真实相,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又名佛生会,在中国是于阴历四月八日佛生日行之。据说释尊降诞时,天帝释梵及龙王以香汤为之洗浴,故每年佛诞日,信徒遂以香汤、五色水、甘茶等自顶灌沐诞生佛像,称为灌佛会。
(杂语)绘佛像写经文每一笔三次礼拜也。
(仪式)迎入佛像也。迎入于寺院,从寺院迎入檀家,皆谓之入佛。
仲明。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已困。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
如宝。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钟鸣一声。众皆惊异。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
道爰。丹阳人。先于诸寺造大像七躯。务极精丽。又冶金铜造无量寿佛像。忽于眉间放大光明。地皆金色。像与爰记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国。即于像前端坐而化 。
Dachengjing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又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方广经或大方等经等。相对于小乘经而言。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当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有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有提..
Dachenglun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出现的。《瑜伽师地论释》称: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
Aidixia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后,设会所于南京毗卢寺,后迁至张府园。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在星期研究会上举行佛学座谈。其后,又相继在上海..
Ouyangjingwu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早岁肄业经训学院,攻经史之学,后受友人桂伯华影响而对佛学发生兴趣。 1904年至南京,受教于杨文会,研习佛学。后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1910年又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佛学。翌年杨文会逝世,遵遗嘱在金陵刻经处校刻佛经。1..
Shijueyue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莱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和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
Yang Wenhui清末佛学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幼随父居北京。太平天国时期,转徙于皖、浙、苏之间。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同治元年(1862),偶于安庆书肆中,购得《大乘起信论》,读后,心向佛教。从此立志研究佛学,搜求佛经,刻印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主管政府..
亦名:造立佛像如法每多灵异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一、前代近真)今人随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实,竞封世染。所以中国传像,在岭东者,并皆风骨劲壮,仪肃隆重,每发神瑞,光世生善。如长干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脚趺铭云,今在京师,大发灵相。逮于汉世,仿[髟/弗]入真;流之晋宋,颇皆近实..
亦名:造立佛像缘起行事钞·僧像致敬篇:“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
亦名:盗佛物结罪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望佛结)盗佛物者,正望佛边无盗罪,由佛于物无我所心,无恼害故。但得偷兰,以同非人物摄故。……(二、望主结)若有守护主者,三宝物边,皆结重罪;无守护主,望断施主福边结罪。……(三、盗供养)(一、引律论明开)必盗而供养无犯。萨婆多论盗佛像,..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持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或命梵二难者。”(含注戒本卷下·一五·一四)资持记·释释相篇:“八十五安佛下房在拘萨罗国制,或有病,或命梵难,皆开。”(事钞记卷二五·四四·一三)..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