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是属于十方丛林?
以江浙一带来说,浙江天童寺、育王寺、雪窦寺、灵隐寺;江苏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过去南京的毗卢寺、栖霞寺、古林寺、普德寺等,都是十方丛林。
什么人可到丛林挂单?
大部分的丛林只提供给比丘挂单,女众丛林才提供给比丘尼挂单。
在家居士、学佛的人士到了丛林,可以当贵宾、客人,但不会准许他挂单。因为在家人来自各界,有种种层次上的不同,在食宿安排上,会给予很好的待遇,住宿有客房,有好的餐厅,有知客、知宾、照客给予接待。
以江浙一带来说,浙江天童寺、育王寺、雪窦寺、灵隐寺;江苏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过去南京的毗卢寺、栖霞寺、古林寺、普德寺等,都是十方丛林。
大部分的丛林只提供给比丘挂单,女众丛林才提供给比丘尼挂单。
在家居士、学佛的人士到了丛林,可以当贵宾、客人,但不会准许他挂单。因为在家人来自各界,有种种层次上的不同,在食宿安排上,会给予很好的待遇,住宿有客房,有好的餐厅,有知客、知宾、照客给予接待。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撰编,仅录列名数或略解句义耳。虽有阅藏知津、法海..
《敕修清规·亡僧板帐》云:“板帐之设,盖古者凡立成式,必书诸板,示不可移易也,故丛林亡僧有板帐焉。凡僧亡,以其所有衣物对众估唱,惩贪积也。估唱得钱,必照板帐。”板帐式详彼。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按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谈第一种,即所谓清净在音闻。追溯古代,先是经咒和梵呗等简单的念诵,晋代以后发展出忏..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又曰..
【周叔迦】近代唯识学者,安徽至德人,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十五年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年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中法诸大学,主讲唯识学、因明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加入三时学会,《宋藏遗珍》的出版,他出力颇多。二十二年,叔迦以其讲..
【法舫】俗姓王,河北井径县人,民国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贫困,自幼父母双亡,因逃避旱灾到北京,入法源寺义学读书,十余岁时依姚家井观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国十一年入武昌佛学第一届受学,亲近太虚大师。武院毕业,入北京藏文学院,曾随大勇组织的西藏学法团赴西藏学..
(杂语)丛林之隐语。云鸡也。东坡志林曰: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Dachengjing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又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方广经或大方等经等。相对于小乘经而言。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当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有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有提..
Dachenglun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出现的。《瑜伽师地论释》称: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
Aidixia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后,设会所于南京毗卢寺,后迁至张府园。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在星期研究会上举行佛学座谈。其后,又相继在上海..
Ouyangjingwu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早岁肄业经训学院,攻经史之学,后受友人桂伯华影响而对佛学发生兴趣。 1904年至南京,受教于杨文会,研习佛学。后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1910年又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佛学。翌年杨文会逝世,遵遗嘱在金陵刻经处校刻佛经。1..
Shijueyue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莱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和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
Yang Wenhui清末佛学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幼随父居北京。太平天国时期,转徙于皖、浙、苏之间。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同治元年(1862),偶于安庆书肆中,购得《大乘起信论》,读后,心向佛教。从此立志研究佛学,搜求佛经,刻印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主管政府..
【山事变异无常之性】 p0228瑜伽三十四卷八页云:云何观察山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观见其山,丛林蓊欝,耸石巉岩。复于一时,见彼丛林,巉岩耸石,雕残颓毁,高下参差,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于丛林之仪式中,引率众僧之一组僧侣,称为一引。敕修百丈清规卷五谢挂塔(大四八·一一四一下):“戒腊在上者,一人为参头,一人为副参。参头当具小图习仪,三人一引,每引一人为小参头。” p21
又作一椎。槌,为木制八角之锤。乃禅宗丛林所用之器。在丛林通告大众时,以槌敲打砧,警觉众人,通常使用于通告展、作务等时候。此外,住持上堂说法时,白槌师亦有打槌一下之举。碧岩录第九十二则(大四八·二一六下):“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 p76 ..
(1874~1952)江苏无锡人。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曾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三十六岁时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年逾四十始向佛,悉弃向日所学。著述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其中佛学丛书之特色,在..
(一)与师家问答结束后,归回大众之中,称为入众。又作入阵。[禅林象器笺参请门](参阅“出阵”1561) (二)指得度后初入丛林,或指初出于江湖会,或指加入丛林大众之列。(参阅“得度”4552) (三)指与大众共同修行。禅苑清规卷二小参(卍续一一一·四四四上):“况是出家行脚,入众参禅(中略)应系..
广请诸方名德高僧为住持,不许徒弟继承之禅宗寺院。又作十方住持刹、十方丛林。 p402
【婆那】正言饭那,此云林,丛木曰林。杂阿含: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茶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曰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
洪州上蓝院守讷禅师,上堂:「尽令提纲,无人扫地。丛林兄弟,相共证明。晚进之流,有疑请问。」僧问:「愿开甘露门,当观第一义。不落有无中,请师垂指示。」师曰:「大众证明。」曰:「恁么则莫相屈去也。」师曰:「闲言语。」问:「如何是佛?」师曰:「更问阿谁?」..
广州光圣院师护禅师,闽人也。自天台得法,化行岭表。国主刘氏创大伽蓝,请师居焉,署大义禅师。僧问:「昔日梵王请佛,今日国主临筵,祖意西来,如何举唱?」师曰:「不要西来,山僧已举唱了也。」曰:「岂无方便?」师曰:「适来岂不是方便?」问:「学人乍入丛林,西来妙诀,乞师指示。」师曰:「汝..
建宁府开善木庵道琼首座,信之上饶人。丛林以耆德尊之。泐潭亦谓其饱参。分座日尝举只履西归语,谓众曰:「坐脱立亡倒化即不无,要且未有逝而复出遗履者?为复后代儿孙不及祖师,为复祖师剩有这一著子?」乃大笑曰:「老野狐。」绍兴庚申冬,信守以超化革律为禅,迎为第一祖。师语专使曰:「吾初无意人..
《敕修清规·大坐参》云:“今时丛林有多众处,犹特讲晚参,以存古意,谓之大坐参。与常坐参同,但首座入堂不烧香云云。”具如彼。
《丛林两序须知费隐撰?知客须知》云:“在寺及新到僧众,有恳求进堂者,预先引拜方丈,给出单票,然后送入,白维那安单。”
虎关炼禅师曰:“当时丛林之司,言纳所者,日本样也。”忠曰:“《天如则禅师录·师子林菩提正宗寺记》云:‘崇佛之祠,止僧之舍,延宾之馆,香积之厨,出纳之所,悉如丛林规制。止此’依之纳所称,非为日本样也。”..
小参曰家训,见〈小参〉处。《校定清规》云:“小参谓之家训,初夜鸣鼓,寝堂排设,有处只就法座。事无大小,并合箴规,众中规矩,委折提撕。若其缄口无言,迤逦纲宗坠地。小参之法,意在斯焉。鸣鼓一通,侍者候众集定,请住持出踞座,侍者于法座前问讯云云。古之丛林,每夜咨参,汾阳以夜寒罢参,不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