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在经中用了很多比喻,说明了暇满的人身一旦失去就再也得不到了。同样佛也曾在经中说过,很多人是在辗转轮回的恶趣中出来的。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达真堪布答:这两句话不矛盾。
问:佛在经中用了很多比喻,说明了暇满的人身一旦失去就再也得不到了。同样佛也曾在经中说过,很多人是在辗转轮回的恶趣中出来的。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达真堪布答:这两句话不矛盾。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我者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之谓。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人我又分为二,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于他有此执,曰他我。然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则人我自我他我之无,自无待言,是毕竟无我也,是为究竟之真理。无我之义,甚深甚微,兹..
无我者,有漏之果报中,无我之实体也。又曰非我,我之意义,谓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一、人我 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二、法我 于法有此执,曰法我。三、自我 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四、他我 于他有此执,曰他我。然此四我,实为无我。一、人无我 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故人无我..
【熏习】我人身、口所表现的善恶行为,或意识所生起的善恶思想,其‘气分’留于阿赖耶识中,如香之熏衣,即谓之熏习。而我人身、口、意三者生起的行为,就叫做现行。换句话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将经验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而经验(身口意三者的行为)的痕迹,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及行为..
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和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又作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术语)人界之生也。梵网经序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槃经二十三曰: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譬喻)无闻无智者名为人中之牛。智度论五曰: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术语)又云我执。不了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固执有常一之我体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亦名:施福冥拔幽灵子题:施福常随、持戒但得人身必须余福助报、亡者不必受享、入处、亡人不劳祭祀行事钞·讣请设则篇:“今有为亡人设食者。依中含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处饿鬼中者得。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杂含中,广明此事。若亲族不生入处中者,但施心施,其自得功德云云。乃至..
指生于人界之身体。八十华严卷六十四(大一○·三四六中):“得人身难。”梵网经菩萨戒序(大二四·一○○三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八下):“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p255 ..
指未闻佛法又无智慧之人。此人虽具人身,而心智如牛。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一○一中):“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中略)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义。(中略)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p255
蕲州乌牙山行朗禅师,僧问:「未作人身已前作甚么来?」师曰:「海上石牛歌三拍,一条红线掌间分。」问:「迦叶上行衣,何人合得披?」师曰:「天然无相子,不挂出尘衣。」
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摩德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凡食限三匙为一口。第一匙默云愿断一切恶。第二匙云愿修一切善。第三匙云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共成佛(準论。须口口作念。若省繁。但初口三匙。总念亦得)。..
(喻)戒律洁白,可以庄严人身,就好像晶莹可爱的宝珠。
指人身的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种身器。
(杂名)佛菩萨之化为人身者。法华经曰:即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
亦名:不令众僧作说戒事子题:说戒卒世不闻无非重障、说戒始终无阙须庆宿因含注戒本·戒经序:“时有比丘,令余人遮说戒事。”(含注戒本卷上·二·九)戒本疏·释戒经序:“注中引遮说戒事者,表净法秽人不乐闻也。佛世尚尔,况末代乎?止得勤勤自励,一死知生何道也?”行宗记释云:“释注,初中。注..
【四喜足】 p0405瑜伽八十六卷十四页云:复次愚夫异生于有漏事有四憙足。当知多分,是诸外道。何等为四?一于人身憙足,二于欲界天身喜足,三于生梵世喜足,四于到边际有顶喜足。愚夫于彼,随其次第,若趋若住,若坐若卧。..
达真堪布什么是人身的真正意义呢?人身实际上是个垃圾桶、饭桶、臭皮囊、废物。从头发到脚指甲之间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有用的。我们来观察一下。人皮剥下来连牛皮都不如,牛皮还可以做衣服、鞋子等很多有用的东西,而人皮什么也做不了,谁敢穿人皮做的衣服或鞋子啊?皮的里面是肉,人肉不能吃,也没有别..
人生是苦 人身难得◎ 莫 孜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正觉。佛陀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但..
今天谈谈在佛教里忏悔的道理。诸佛菩萨不见众生过,众生有过当没有过,佛是不管的。可是自己所造的罪业,当时间成熟了,你自己便要受果报。众生觉悟的少,迷眛的多;明白的少,愚痴的多。所以规矩的、明白的众生,他不会做颠倒事。真正觉悟的众生,他也不会有邪知邪见。 在这茫茫苦海里头,也找不到一..
问: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大安法师答:“法门无量誓愿学”出自菩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乃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升华出的伟大的菩萨精神。作为大乘行人,一定要生发这个誓愿,用作吾人尽未来际行菩萨道的动力。然我们亦要了..
人 身 的 价 值◎ 济 群首先,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而为人。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和无..
改恶行善◎ 佛 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你是“月光族”吗?你是否认为“钱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一旦拥有了财富,你将如何使用它?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其实,钱财积累得越多,人的执着和妄念就会越多,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财富呢?那就得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首先福德是你的财富,其次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七..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