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一个九品往生的教法。一九即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法师悟恩。字修已。路氏常熟人。年十三。闻诵弥陀经心有所感。遂投破山兴福寺求度。初学毗尼。闻天台三观六即之说深符其意。晋开运初。造钱唐慈光因师室。因讲次覆述剖析幽微。时称义虎。及继踵开法。道名大播。初是一家教典。自会昌毁废文义残阙。师寻绎十妙研核五重。讲演大部二十余过。法华大意昭著..
法师惟雅。久依孤山悉得其旨。孤山制西资钞以解弥陀疏。扶病隐几口占其文。使雅师笔之。初日午后染毫。翌日初夜绝笔云镜庵曰。孤山以高世之才弥天之笔。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解疏。其于翼赞教门厥功茂矣。但其相承所说法门。言境观则以真心为境。论总别则以理性为总。判事法二观不许修证。废光明..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晋太元中来入庐山。从远公受学。大小诸经及世典书数。皆游炼心抱贯其深要。年始过立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每谓曰。共吾弘佛法者尔其人乎。后停山少时忽感笃疾。于是要诚西国想象弥陀。远遗济一烛曰。汝可以建心安养竞诸漏刻。济执烛凭机停想无乱。又请众僧夜集为转无量寿经。至五..
释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学究群经兼善数论闻什公在关。杖策从学。什常谓鉴为一闻持人。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登耳顺励行弥洁。常愿生安养瞻觐弥陀。后弟子僧济辞往上明。鉴云。汝去乃佳恐不复相见。因委曲疏受付嘱。至夜与诸耆老共叙无常。言甚切至..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p1 ..
指一切智慧之舟,乃喻佛为舟筏,度人达彼一切智之地。教行信证文类卷二(大八三·五九九下):“能竭愚痴海,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船,浮诸群生海。”此乃赞叹弥陀之悲愿如虚空,诸妙功德广阔无边,导引群生至清净土。 p16 ..
【阿弥陀】清净平等觉经翻无量清净佛,无量寿经翻无量寿佛。称赞净土经云: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智论云:无量有二: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如虚空、涅槃、众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故言..
《翻译名义集》,七卷,宋代平江景德寺释法云(1088~1158)编。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俗姓戈,长洲人。九岁出家,受具戒后,师事通照法师,习天台教义,后来得法于南屏清辩,为天台山家派。从政和七年(1117)起,他住持松江大觉教寺,曾开讲《法华》、《金光明》、《涅槃》、《维摩》等经,并信仰净土..
总愿别愿者: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智度论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比量】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的三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论而获知的知识。如看到远处有烟,则知其下必有火;墙外有角,则知有牛走过。推而广之,见生则知有死,见成则知有坏,这是深一层的推理作用。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与他以量,自比量,是论者为自已获得正确的认识、用观念而推理,此推理作用表..
【非量】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现量,即直觉知识;比量,即推论知识。似现量,略称似现,即对于所缘之境生起分别惑乱之智,不能正确量知其真实自相。似比量,略称似比,依不成、不定、相违、似喻等似因而生似是而非之智,不能正确比知量度所对之境。非量,即似现量、似比量之总称。乃非正..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槃,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
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
无量寿经说,往生弥陀净土的人,其道业之深浅有上中下三辈:一、上辈,即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入;二、中辈,既不能出家修大功德,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和立塔像,饭食沙门,多少有修善的人;三、下辈,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人。..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
十二光之一,即阿弥陀佛的光明,弥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恒照世间而不断绝。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得佛的加持而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著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
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喻)弥陀的本愿如船,能将众生渡到彼岸。
又作本愿一乘、宏愿一乘、悲愿一乘。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本愿为一佛乘,说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乃众生一生成佛之唯一无上之法门,称为誓愿一乘。无量寿经说: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
正确的禅定。身心清净,入无漏定,叫做正定。八正道之一。
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八正道之一。
(术语)弥陀之教。迦才净土论上曰: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
(术语)意向于一处,无余念,无散乱之心也。六十华严经五曰:一向信如来,其心不退转。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之观经疏四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向。【又】一向者,全也、专也、偏也。药师经曰: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
(图像)弥陀如来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三尊,或释迦与药王药上三尊,立于一光明中。谓之一光三尊。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