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识是指第六意识,为了别义,主要作用是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判断。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识是指第六意识,为了别义,主要作用是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判断。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撰编,仅录列名数或略解句义耳。虽有阅藏知津、法海..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又曰..
【周叔迦】近代唯识学者,安徽至德人,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十五年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年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中法诸大学,主讲唯识学、因明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加入三时学会,《宋藏遗珍》的出版,他出力颇多。二十二年,叔迦以其讲..
【法舫】俗姓王,河北井径县人,民国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贫困,自幼父母双亡,因逃避旱灾到北京,入法源寺义学读书,十余岁时依姚家井观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国十一年入武昌佛学第一届受学,亲近太虚大师。武院毕业,入北京藏文学院,曾随大勇组织的西藏学法团赴西藏学..
(名数)入门与出门之称。入门者,谓修净业而入于极乐功德庄严中之自利门也。出门者,谓以慈悲心为苦恼众生出施教化之利他门也。净土论所说之五念门与五功德门中,前四门为入门,后一门为出门也。
Dachengjing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又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方广经或大方等经等。相对于小乘经而言。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当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有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有提..
Dachenglun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出现的。《瑜伽师地论释》称: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
Aidixia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后,设会所于南京毗卢寺,后迁至张府园。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在星期研究会上举行佛学座谈。其后,又相继在上海..
Ouyangjingwu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早岁肄业经训学院,攻经史之学,后受友人桂伯华影响而对佛学发生兴趣。 1904年至南京,受教于杨文会,研习佛学。后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1910年又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佛学。翌年杨文会逝世,遵遗嘱在金陵刻经处校刻佛经。1..
Shijueyue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莱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和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
Yang Wenhui清末佛学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幼随父居北京。太平天国时期,转徙于皖、浙、苏之间。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同治元年(1862),偶于安庆书肆中,购得《大乘起信论》,读后,心向佛教。从此立志研究佛学,搜求佛经,刻印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主管政府..
亦名:受日三缘分齐子题:七日缘、半月缘、一月缘济缘记·释安居篇:“须知三缘分齐。一日至七日,并七日缘;八日已去,是半月缘;十六日已去,为一月缘。”(业疏记卷二○·三一·二○)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p0247佛地经论一卷十八页云:如是净土,乘既圆满;应有入门,从彼入门,御此乘入?故次说言: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谓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解脱、即是出离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脱门。依从此门而入净土。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缘此三摩地,名空解脱门..
(1874~1952)江苏无锡人。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曾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三十六岁时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年逾四十始向佛,悉弃向日所学。著述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其中佛学丛书之特色,在..
即进入师门。凡蒙师父允许,剃发成为弟子,以进入佛门修行佛道,称为入门。 p262
杭州灵隐玄本禅师,僧问:「蚌含未剖时如何?」师曰:「光从何来?」问:「临济入门便喝,德山入门便棒,此意如何?」师曰:「天晴不肯去。」师见僧看经,乃问:「看甚么经?」僧无语。乃示颂曰:「看经不识经,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
湖南永安朗禅师,僧问:「如何是洞阳家风?」师曰:「入门便见。」曰:「如何是入门便见?」师曰:「客是主人相师。」问:「如何是至极之谈?」师曰:「爱别离苦。」
润州普慈院崇珍禅师,僧问:「如何是普慈境?」师曰:「出门便见鹤林山。」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入门便见珍长老。」
南岳衡岳寺道辩禅师,僧问:「拈槌举拂即且置,和尚如何为人?」师曰:「客来须接。」曰:「便是为人处也。」师曰:「粗茶澹饭。」僧礼拜,师曰:「须知滋味始得。」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十月初一日,方丈大相看。”
《丛林两序须知费隐撰?知客须知》云:“在寺及新到僧众,有恳求进堂者,预先引拜方丈,给出单票,然后送入,白维那安单。”
旧说曰:“不盛茶汤之盏曰空盏,非器通名。”《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寮主相接入门,对触礼一拜,叙寒温毕,分手坐,献空盏。”
忠曰:“绵布覆帘面,防风气,故言暖帘。”《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四月候天气,僧堂内下暖帘,上凉帘。”
僧堂直堂人交付曰交堂。《大鑒小清规·僧堂众僧须知》云:“直堂须自开静后,看守众僧被钵一日。至晚不讽经,不出外,不入寮舍。专此一日,至放参了,名曰交堂,交付圣僧侍者看管。”
旧说曰:“戒腊簿者,小僧籍也。”《敕修清规·维那》云:“或有他缘,或暂假出入,将戒腊簿、假簿、堂司须知簿,亲送过客司,令摄之。”又〈谢挂搭〉云:“侍者先期取堂司戒腊簿检看,新挂搭戒腊在上者一人为参头。”..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二月初一日,僧堂内闭炉,或山寺高寒,毋拘。”又见〈职位类·炉头〉处。
《敕修清规·众寮结解特为众汤》云:“大众依戒四案位。”忠曰:“四案位,如僧堂四板头。《备用清规·、《日用清规》云:‘归众寮,鸣大板三下。问讯不归,轻侮大众。入门分四版头,依位立定。止此 ’此谓众寮四版头,即今四案位也。”又众寮结解点汤行礼图,见〈图牌类〉。..
《大鑒清规》云:“一代住持入祖堂新安位牌,则前历代诸住持皆相迎接,问讯欢喜。住持之小师当为本师修设历代供养点心肴馔,作入门欢。若独设一位,新入住持自飨,令历代住持空坐,看别人受供,是何道理?两无面目。”忠曰:“或作劝勉之劝,非也。又有作款者,款曲也。”《希叟昙禅师开善录·入院提纲..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