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六和敬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毗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后当依波罗提木叉行法。当各各谦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论云。若见年长福德胜者。应起奉迎礼拜问讯。若见德与己等(者。先意问讯。谦下软语。不生慢憍。若见年德于己少者。应先意软语。..
三皈
三皈亦属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一、皈依佛 皈依佛宝而为师。二、皈依法 皈依法宝而为药。三、皈依僧 皈依僧宝而为师友。受此三皈,谓之三皈戒。
无恚行
【无恚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修忍辱行,谦卑恭敬,于怨亲都能忍辱,称无恚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慢心所
【慢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六根本烦恼所之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高人一等。《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慢者自尊自大,轻举憍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俱舍论把慢区分为七或九种,唯识宗承‘七慢’之说。见《成唯识论》卷六。..
四问
佛将入灭,阿难代表众人向佛请教四个问题,其问题是:佛涅槃后,大家依谁为师?依什么安住?恶性比丘应如何调伏?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佛答:我涅槃后,汝等应依戒律为师,应依四念处安住,恶性比丘应默(打-丁)兵置之,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
僧璨
(?-606)隋代高僧,唐玄宗敕赐鉴智禅师。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之第三祖。
一放一收
(杂语)一次把住,一次放行也。是为师家应学人机根之活手段,把住者抑学人,放行者纵学人。一放之时,森森罗列。一收之时,空界无物。谓擒纵与夺,有自在之状也。见碧严录第九十九则。
入楞伽经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复有旧译四卷,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新译有七卷,楞伽为师子国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说之经故名入楞伽经。
竺佛调(晋常山)[《高僧传》卷九]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或云天竺人。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至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并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
竺佛调〔《神僧传》卷第一〕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出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共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调旦来。兄惊曰..
道安〔《神僧传》卷第二〕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为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出家。神圣聪敏。貌甚寝陋。不为师之所重。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以暗诵。师虽异..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亦名:以戒为师行事钞·标宗显德篇:“如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遗教等经,并同斯示。”资持记释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所翻本。彼因魔王请佛涅槃,佛即许之。阿难悲恼,三请世尊住寿一劫。佛说偈云:‘我所说诸法,即是汝..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犯缘
亦名:使尼浣故衣戒犯缘、浣故衣戒犯缘子题:出家妇戒本疏·三十舍堕法:“五缘成犯:一、是尼;二、非亲里;三、是故衣;四、自使若使人,如钞广引僧祇四句等;五、浣染打竟。犯。”(戒疏记卷一一·四一·二)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缘成:一、是比丘尼。若是下二众,律结小罪。二、非亲里。善见,..
天人师
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然我亦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诸天人众。为师为胜师。为随师。为范为胜范。为随范。为将为导。是故如来名天人师。
五法不得授人戒
[出四分律]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二无惭惭谓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
律不许度者
僧祇律云。有年八十九十太老七十。卧起须人。俱不听度○五分律云。一切残疾恶状貌毁辱。佛法者皆不得度圣朝有编敕违碍者为师宜慎之。
道信
(580-651)湖北人,俗姓司马,拜僧璨为师,为禅宗之第四祖。
念佛一定会往生吗
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不可以说他念佛不勤,信得不深,他也真的是深信切愿,他也是很认真的念佛,可是处人接物他用的心就不一样。念念还是为自利,所谓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符合《无量寿经》所讲的条件,经上讲得很明白,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于末后一切..
菩萨五十二位之十信位
十信位‘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一、信心 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二、念心 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
大安法师: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
问:末学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但感觉念后比较累。我已经是小声念佛了,也很轻,但几个小时念下来,感觉很伤气。 我想如果精进念佛,如一昼夜或十天百万佛号,我的气力肯定不够用。请问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且越念越欢喜。答:这是你的观念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念佛会伤气呢?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念佛一点都..
刘元春:公信力:佛教社会慈善之本
一、公信力是改变社会信任危机的关键中国当代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病,其中,公信力的危机是中国当代最严重的社会病。这种公信力危机的社会病,有的是社会结构性的矛盾造成的,有的是社会转型造成的,有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同步造成的,也有的是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与时俱进,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
刘元春: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影响——上海“耀华路念佛小组”慈善活动纪实
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影响——上海“耀华路念佛小组”慈善活动纪实刘元春这里所说的“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特指佛教居士自发组织的慈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是由某个“念佛小组”成员自发自愿开展的,既有成员间的互利互助,也有社区内的扶贫济困。在上海,佛教居士中有不少自发组织的“念佛小组”。他..
大安法师:念佛婆子!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就是遮荫的荫,遮覆的意思。由于我们多生多劫的善、恶业力,遮盖了我们的真如佛性,让它不能显现。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我们的业力遮盖了。为什么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呀?清白的佛性本具,但你没有修德的功夫,这个本具的性德也不能现前,不能显现那就是善、恶业..
大安法师:念佛你就能得到信心
凡夫众生难于建立信心,那么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行持当中建立信心。那么这个行持要层层剥笋了,分正行和杂行。正行就是专门依净土根本经典来修行,这就叫正行。正行就提出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和赞叹正行,非常专一。如果你要读诵就一心读诵这部《观无量寿经》,读诵《阿弥陀经》,读..
大安法师:念佛人就不会生病了吗?看看法师怎么说
居士问: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师或居士他们还会有病?常常看到很多大德遗愿都没有完成就往生了,修行到他们这种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说已是不易,结果到他们的境界上都还不能自由,不太理解。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大安法师:念佛是可以消业障,但是我们念佛不一定能在今生消完..
辉法师:念佛和放生哪个功德更大?要看三个因素
义辉法师说:很多人纠结到底放生有功德,还是念佛有功德?举个例子,今天走路路过一个人在家门口正在杀鱼,你告诉他不要杀,然后买下来,把它放在河里,这个功德非常大,超过了你念一百声佛号的功德。如果你是有目的性的,假如有个人开饭馆,打电话跟我说,师父,我准备开一个餐馆,我说你学佛这么多年..
大安法师:念佛人所谓的灾难是什么
问:念佛人本应得菩萨护佑,为何有的念佛人却有灾难?答:首先我们要了解念佛人,他所谓的灾难是什么?他的灾难是还在迷惑颠倒里面,还在六道轮回里面,还在五欲六尘里面打滚,不能够出离,这才是念佛人最大的灾难。不是说生病,遇到火灾、车祸或者什么,就是灾难。如果由于世间这些苦难,让我们觉悟,让..
念佛讲的是“信愿行”,怎样做到深信切愿呢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信愿行”,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实有阿弥陀佛)、信因、信果等义。愿:发愿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