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六和敬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毗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后当依波罗提木叉行法。当各各谦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论云。若见年长福德胜者。应起奉迎礼拜问讯。若见德与己等(者。先意问讯。谦下软语。不生慢憍。若见年德于己少者。应先意软语。..
三皈
三皈亦属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一、皈依佛 皈依佛宝而为师。二、皈依法 皈依法宝而为药。三、皈依僧 皈依僧宝而为师友。受此三皈,谓之三皈戒。
无恚行
【无恚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修忍辱行,谦卑恭敬,于怨亲都能忍辱,称无恚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慢心所
【慢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六根本烦恼所之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高人一等。《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慢者自尊自大,轻举憍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俱舍论把慢区分为七或九种,唯识宗承‘七慢’之说。见《成唯识论》卷六。..
四问
佛将入灭,阿难代表众人向佛请教四个问题,其问题是:佛涅槃后,大家依谁为师?依什么安住?恶性比丘应如何调伏?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佛答:我涅槃后,汝等应依戒律为师,应依四念处安住,恶性比丘应默(打-丁)兵置之,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
僧璨
(?-606)隋代高僧,唐玄宗敕赐鉴智禅师。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之第三祖。
一放一收
(杂语)一次把住,一次放行也。是为师家应学人机根之活手段,把住者抑学人,放行者纵学人。一放之时,森森罗列。一收之时,空界无物。谓擒纵与夺,有自在之状也。见碧严录第九十九则。
入楞伽经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复有旧译四卷,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新译有七卷,楞伽为师子国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说之经故名入楞伽经。
竺佛调(晋常山)[《高僧传》卷九]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或云天竺人。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至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并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
竺佛调〔《神僧传》卷第一〕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出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共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调旦来。兄惊曰..
道安〔《神僧传》卷第二〕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为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出家。神圣聪敏。貌甚寝陋。不为师之所重。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以暗诵。师虽异..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亦名:以戒为师行事钞·标宗显德篇:“如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遗教等经,并同斯示。”资持记释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所翻本。彼因魔王请佛涅槃,佛即许之。阿难悲恼,三请世尊住寿一劫。佛说偈云:‘我所说诸法,即是汝..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犯缘
亦名:使尼浣故衣戒犯缘、浣故衣戒犯缘子题:出家妇戒本疏·三十舍堕法:“五缘成犯:一、是尼;二、非亲里;三、是故衣;四、自使若使人,如钞广引僧祇四句等;五、浣染打竟。犯。”(戒疏记卷一一·四一·二)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缘成:一、是比丘尼。若是下二众,律结小罪。二、非亲里。善见,..
天人师
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然我亦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诸天人众。为师为胜师。为随师。为范为胜范。为随范。为将为导。是故如来名天人师。
五法不得授人戒
[出四分律]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二无惭惭谓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
律不许度者
僧祇律云。有年八十九十太老七十。卧起须人。俱不听度○五分律云。一切残疾恶状貌毁辱。佛法者皆不得度圣朝有编敕违碍者为师宜慎之。
道信
(580-651)湖北人,俗姓司马,拜僧璨为师,为禅宗之第四祖。
三谛
(名数)天台所立之谛理。空谛,假谛,中谛也。昔北齐慧文禅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为师?若得经则以佛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三谛之妙旨,以授..
大方广师子吼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使胜积菩萨,往北方欢乐世界法起如来之所,法起如来为师子吼,后告于大众,释迦牟尼即我法起也。
天人师
【天人师】 p0370瑜伽八十三卷十九页云:天人师者:由彼天人、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二解如如来十号中说。三解法蕴足论二卷六页云:天人师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然我亦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诸天人众为师,为胜师,为随师,为范,为胜范,为随..

元音老人:用“心念耳闻”的方法来念佛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如梦、幻、泡、影,不可得而不去追求、贪恋它,反过来,全心全意地用心念耳闻的念佛法..

元音老人:谈念佛三昧和打坐念佛的方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净土宗非常方便,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一句阿弥陀佛,可以..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昌臻法师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持念佛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

紫柏大师的念佛方法
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

念佛即是修行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

衍慈法师:如何忏悔方能灭罪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生惭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前非,不复再犯。改恶行善,罪自消灭。若能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罪则消灭。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要令不相续,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萨像前礼拜、诵经,用各种仪式..

济群法师: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才能与佛心心相印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