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七种憍
【七种憍】《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七种憍为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一灭
一个宣示寂灭(涅槃境界)才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的真理,也就是四圣谛中之灭谛。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真如无为
【真如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六无为中,前五种是或约其因来说,或约其用来说,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如无为才是诸法的法性、实相。《成唯识论》卷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真如是诸法的实性,诸法如波,此性如水,诸法如绳..
福非福不动业
【福非福不动业】以业力的性质区分,有福、非福、不动业三种:一、福业:可感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六趣中殊胜别报之业。非福业:可感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六趣中鄙劣别报之业。二、不动业:可感色界、无色界总、别二报之业。..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八识二无我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
八福生处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的人,视其福业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三佛子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
大白牛车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
八福生处
(名数)瑜伽师地论所说。为布施等之福业,应其福之多少,而生于下之八处如人中之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佛国禅师《释氏稽古略续集》
师讳至温。字其玉。号全一。谥佛国普安。刑州郝氏子也。礼辨庵讷公披剃。佐无还富公于万寿。参万松为侍者。既而太保刘公为世祖知遇。荐师召语大悦将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宪宗命海云主释教。诏天下作资戎会。师持旨宣布中外。而辅成之。刘公卫承制锡师兹号。总摄诸路僧..
供奉吴元卿《佛祖历代通载》
供奉吴元卿者。敏悟绝人。宪宗殊喜之。一日在昭阳宫。见群芳敷荣赏玩徘徊。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元卿猛省志脱尘俗。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乐。对曰。臣幼不食荤。志愿从释。帝曰。朕视卿若昆弟。但富贵欲出人表者不违卿。惟出家不可。既浃旬而容貌瘦瘁。帝悯而诏..
恒超(汉棣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七]
释恒起。姓冯氏。范阳人也。祖父不仕。世修儒道。而家富巨万。超生而聪慧。居童稚群不贪戏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风骚。辞调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而属师亡。亦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孝悌之..
圆寂(掘多)(唐邺都)[《宋高僧传》卷第十]
释圆寂。不知何许人也。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禅师请决心疑。一皆明焕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时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享寿一百五十五岁。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世号无生和尚是欤。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必有不可犯之色。..
万回(唐虢州阌乡)[《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年尚弱龄白痴不语。父母哀其浊气。为邻里儿童所侮。终无相竞之态。然口自呼万回。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东西狂走终日不息。或笑或哭略无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异之。不好华侈尤少言语。言必谶记事过乃知。年始十岁兄戍辽阳。一云安西久..
八福生
【八福生】 p0070集异门论十八卷七页云:八福生者:云何为八?具寿当知;如有一类,施诸沙门、或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施与衣服饮食及诸香华房舍卧具并灯明等资生什物。见富贵人,便作是念:由此布施所集善根,愿我来生,当得如是富贵人类。彼于此心,若习若修若多所作。由彼于心若习若修若多所..
七种憍
【七种憍】 p0051瑜伽二卷十九页云:云何七种憍?谓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性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三种欲生
【三种欲生】 p0184瑜伽五卷六页云:复次生建立者:谓三种欲生。或有众生,现住欲尘。由此现住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一切人、及四大王众天、乃至善知足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众生、变化欲尘。由此变化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乐化天。由彼诸天、为自己故,化为欲尘。非为他故。唯自变..
三福业事
【三福业事】 p0188俱舍论十八卷九页云: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施戒修三类,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差别如业道。论曰:三类皆福。或业,或事,随其所应,如业道说。谓如分别十业道中,有业亦道,有道非业。此中有福亦业,亦事..
五力能生吉祥吉祥亦有五种
【五力能生吉祥吉祥亦有五种】 p0292瑜伽五十七卷十八页云:如是一切,总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罗力。二、善朋友力。三、无弊悋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当知吉祥,亦有五种。一、众所爱乐。二、富贵自在。三、怨敌退伏。四、饶益所依。五、往诸善趣。前四种力,总能生起四种吉祥。第五一力,..
二十难
二十种不易之事。据四十二章经载,二十难即:(一)贫穷布施难,指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济人为难。(二)豪贵学道难,指人处豪贵,而能厌乐求道为难。(三)判命必死难,指决志判命,或为法舍身,或以死徇节为难。(四)得睹佛经难,指人或生边地,不知出世之法,欲得见闻受持如来正教为难。(五)生值佛世难,指人不..
人因
人生于此世,其容貌、思想、行为、夭寿、贫富等果报之过去因。释氏要览卷下述,生于人道,所受业报不同,如富贵或贫贱,如端正或丑恶,如安乐或恐怖等,皆系由于业因之不同所致。如受卑贱生者,因憍慢、刚强、不恪、放逸、不礼事三宝等故;若至诚不欺、诵经护戒、使人远恶就善、不求人之长短,则口气香..
八苦
(一)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即:(一)生苦,有五种,即:(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亦高下不同,称八福生处。(一)人中富贵,谓天地所生,惟人为贵。既得为人,而又富贵,则其所修福业必胜余人,故于今生得此福报。(二)四天王天,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