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可佛家却叫人修“忍辱”,为什么要这样?法清法'师:菩萨修行有六个法门,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里所说的忍辱,可不是要人使劲憋着。因为憋着,就好像是筑了一道堤坝,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在蓄积能量,一旦爆发,可不得了,会出大事。佛说的忍,实际是化解之意,先无条件地接受,然后将其化于无形。那么,怎么化呢?化当然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智慧。而智慧,就是明了事物的本质。首先,别人找你麻烦、对你发脾气、暴跳如雷,是别人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使然。他心里有了问题,想不开,郁积了负面能量,需要发作。你如果不让他发作,他会憋出病来。因此,允许他发作,当他的垃圾桶,等于是在救他,是一份功德。但是,你当垃圾桶时,一定要把底卸掉,否则自己也会出问题。把底卸掉,就是让那些负面能量即来即去,丝毫不停留。你要明白,别人喜欢你,不是永远不变的;别人不喜欢你、恨你,也不是永恒的。你若当真,就等于着相了,就会生烦恼了。再者,你若接招,说明你和他水平一样。其次,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或不好,都是有原因的。这因可能来自于过去时,也可能来自现在时!碰到被侮辱的境况时,一定要问自己:他为什么不找别人,专找我呢?然后反省自己,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有欠缺、不圆满。碰到问题,一定不要怨天尤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再想办法去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转恶缘为善缘,才能拯救自己、解脱自己。明白了忍辱是怎么回事,就应该知道,忍辱表面上是吃亏,实际上是在还债,还有助于治疗自己的“瞋恚心”,同时也是检验自己修行功夫的大好机会,因此,不仅不应该责怪给你气受的人,反而应该感谢人家。
相关推荐
羼提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 谓嗔、恚..
无恚行
【无恚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修忍辱行,谦卑恭敬,于怨亲都能忍辱,称无恚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三种忍行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二种忍辱
(名数)一、非众生忍辱,于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而忍辱之也。二、众生忍辱,于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忍受之也。见智度论十四。
人因
(术语)为人生原因之行为也。生享尊贵者,施惠普广,敬礼三宝及长者,忍辱不瞋,柔和谦下,博闻经戒故也。又布施贫穷,持戒不犯十恶,忍辱不乱精进劝化,一心奉孝尽忠,故具大富,长寿,端正,威德。受卑贱之生者,憍慢,刚强,不恪,放逸,不礼事三宝,盗窃以为生活,负债不返纳故也。至诚不欺,诵经..
十种忍辱
【十种忍辱】 p0109瑜伽五十七卷十七页云:若别分别;乃有十种。一、已受怨害忍,二、现前怨害忍,三、虑恐怨害忍,四、饶益怨憎忍,五、损害亲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择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
五种作吉祥法
【五种作吉祥法】 p0275瑜伽五十七卷十七页云:复次如世尊言:诸受欲者、略有五种作吉祥法。谓忍辱,柔和,观人而舍,行贤善行,及不放逸。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若别分别;乃有十种。一、已受怨害忍。二、现前怨害忍。三、虑恐怨害忍。四、饶益怨憎忍。五..
六波罗蜜多次第
【六波罗蜜多次第】 p0309瑜伽七十八卷八页云: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悋;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二种忍辱
即众生忍辱与非众生忍辱二者。前者乃忍受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后者为忍受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大智度论卷十四] p225
善士
云何为善士?谓佛及弟子。又诸所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离诸瑕秽。成调善法。堪绍师位。成就胜德。知羞悔过。善守好学。具知具见。乐思择爱称量。喜观察性。聪敏具觉。慧息追求有慧类。离贪趣贪灭。离嗔趣嗔灭。离癡趣癡灭。调顺趣调顺。寂静趣寂静。解脱趣解脱。越度趣越度。妙觉趣妙觉。涅槃趣涅槃。..
羼提
【羼提】此云忍辱仙。西域记云:瞢羯厘城东,有大窣堵波,是忍辱仙被歌利王割截之处。发轸问:辅行引此,明三藏忍度满相,金刚所说,其义云何?答:割截是同,但随藏衍,说忍为异。藏谓伏惑,正修事忍;衍谓断惑,达事即空。亦犹儒童见燃灯佛,通于四教行因之相。..
般若
【般若】法界次第云: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阂,名为智慧。大论云: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此生善,故不翻。此六度法,祖引经论以辨其相,共立五义。一,对治。善戒经云:谓悭、恶、嗔、怠、乱、痴,是所破之蔽。二,相生。善戒经云:谓舍家,持戒,遇辱须..
三轨弘经
[出法华经并法华文句]三轨弘经者。弘传经教。必须具此三轨。轨即轨范。亦轨则也。盖言弘经者。当以慈悲忍辱法空三法。为之范则。故法华文句云。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亡我为三。能行三法。庶可自利而利他也。一慈悲室谓弘经之人。当须具大慈悲覆护一切众生。以大慈故。则能与众生之乐..
二种忍辱
[出大智度论]一非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害之时。安然忍受。初不嗔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二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嗔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五事生人中
[出辩意经]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恡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二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三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四精进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名精进。五忠孝谓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
人因
业报差别经云。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意妙行故。生人道○辩意经云。有五事。得生人中。得人尊贵。一施惠普广。二敬礼三宝及长者。三忍辱无嗔。四柔和谦下。五博闻经戒。又有五事。一布施贫穷。二持戒不犯十恶。三忍辱不乱。四精进劝化。五一心奉孝尽忠。此五事生人中。大富长寿。端正威德。为人敬仰。有..
三种忍行
(名数)于身口意三处行忍辱也。见诸经要集中。
阿弥陀忏法
(修法)又云无量寿忏法。忍辱杂记上曰:无量寿忏法者,即罪障忏悔,神超净域之胜法也。又慈云忏主遵式法师有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在明藏中。
魔忍
(术语)魔道之忍行也。如为他畏而修忍辱。止观八曰:久远劫来为魔所使,(中略)行于魔忍,为畏他故。
羼底
(术语)Kśānti,译曰忍辱,安忍。旧称羼提。慧琳音义十三曰:羼底,上察限反,下丁以反,唐云忍辱,或云安忍。
羼提
(术语)Kṣānti,六度之一。译曰忍辱。忍屈辱,堪苦难也。智度论十四曰:羼提秦言忍辱。
第一佛略教偈
亦名:毗婆尸如来略戒经子题:法体偈、忍辱第一道、第一道、佛说无为最、无为最、毗婆尸佛、婆沙佛、钵沙佛、羼提、贤劫、鞞婆尸佛含注戒本·七佛略戒:“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此贤劫前九十一劫出兴于世。一百年中常说此偈,后方..

佛弟子拿念珠不是装饰品
佛弟子拿念珠不是装饰品◎ 梦 参常念三宝的功德,非常的殊胜,我心里头随时念三宝。不只你们诸位在家的道友,就是我们出家道友时时刻刻也要念念不断地念三宝。为什么我们拿串念珠呢?我们大家知道是念佛记圣号,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只要摸一下,就知道我们不能失掉我们的念头,不要失掉念三宝。..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慧律法师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言语,言语它是三苦的根本,意思就是说,外道只知道去虚妄执著种种语言,没有证真实的涅槃,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言语是三苦的根本,唯有真实的智慧,都能灭此三苦之因,叫灭苦因,真实就是唯有真实智慧,灭就是才能灭这个三苦之因。在这里提..

元音老人:修法你要知道,不是用力气,是省力气,是休息
坐在这里,一切都放松。是吧。一切都放松了,休息。不是用力,哈哈哈。不用力气,是吧,它是休息。所以也不出声念,出声还用力。也不出声,它是金刚持。在心里念,嘴唇微动,而且动到后面,嘴唇也就不动。因为他要入定啦,他就不动了。再入定它咒也就没有啦,也脱掉了。咒也就没有了,脱掉了,定进去了,定进去是大休..

元音老人答: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
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元音老人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教忍辱与压抑的区别
◎圣 严问:对治瞋怒之道,心理治疗法鼓励不要压抑内在情绪并建立宣泄的管道,例如在独处时大声叫喊、捶打枕头,或是找合适的对象倾吐,具有丢出去的倾向。但是佛法反其道而行,要人们忍一口气并靠自己消化之,属于吞下去的忍辱。请问这要如何做到?又忍辱和压抑之间有何区别?答:面对瞋怒时,心理学..

鬼神附体不是佛门神通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动,叫他心通;四、能用耳朵听无远弗届的声音,叫天耳通;五、能飞行自在,有无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