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还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关爱动物,你让众生免遭横死,生活安乐,自然会感得健康的果报。此外,适当的禅修也有助于身体健康。 至于担心死的问题,其实念死就是很好的修行。当我们想到生命危脆,朝不保夕,对世间的贪著就会减少,能更快进入修行状态。但在不明心性之前,我们对生死会感到迷茫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还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关爱动物,你让众生免遭横死,生活安乐,自然会感得健康的果报。此外,适当的禅修也有助于身体健康。 至于担心死的问题,其实念死就是很好的修行。当我们想到生命危脆,朝不保夕,对世间的贪著就会减少,能更快进入修行状态。但在不明心性之前,我们对生死会感到迷茫
何等对治无记?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
四分律藏云饮酒十过:一、颜色恶 谓饮酒之人,颜貌容色,因此变常,无有善相也。二、下劣 谓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三、眼见不明 谓恣饮狂痴,瞻视昏瞀,而色境莫辨也。四、现嗔恚相 谓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肆忿怒也。五、坏田业资生 谓恣饮放逸,破费产业,资财..
[出摩诃僧祇律]一衣长物衣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余长物也。二钵长物钵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一钵。一钵之外。若更再有。即名余长物也。二药长物乐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有诸疾病。则许药调治。若病已瘥。更再畜者。即名余长物也..
[出四分律藏]一颜色恶谓饮酒之人。颜貌容色。因此变常。无有善相也。二下劣谓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三相视不明谓恣饮狂痴。瞻视昏瞀。而色境莫辨也。(瞀音务。目不明也。)四现嗔恚相谓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肆忿怒也。五坏田业资生谓恣饮放逸。破费产业。资财散失..
行宗记·释四波罗夷法:“酒十过者: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相,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斫]讼,八、无名称,九、智慧少,十、命终堕三恶道。”(戒疏记卷五·七二·九)..
【少诸疾病】 p0373瑜伽二十五卷十八页云:云何名为少诸疾病?谓性无病;顺时变熟,平等执受;不极温热,不极寒冷;无所损害,随时安乐。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嘗,易正变熟。如是名为少诸疾病。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生惭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前非,不复再犯。改恶行善,罪自消灭。若能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罪则消灭。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要令不相续,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萨像前礼拜、诵经,用各种仪式..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你要是心改变了,外表就改变了,声音也改变了,业报也改变了,待人处事的方法、给人家的感觉通通改变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内心是圆满的菩提心,他外表庄不庄严?我们不要说庄严,跪着拜他,没有人会对释迦牟尼佛起欲望,只有起一个恭敬赞叹的心,没有人会去恨释迦牟尼佛的,为什么?因为释迦牟..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
人应该如何追求财富◎ 悟 恒原始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离它,出家的信徒不能接受金钱供养,不能储存,进行一切的买卖、贸易、营利等商业活动(金钱非法的戒律仅适用于出家众,对于在家世俗的信众另当别论);大乘佛教则对财富有更客观和全面的阐释,观点更圆融,充分肯定财富..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大..
弟子: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真忏悔,有标准吗?释宽见:忏,为梵语(忏摩)的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恕)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又有一种说法,忏与悔具有程度不同之意义,忏,是请求原谅(轻微);悔,是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之译,即自..
问题补充:我于10年前有幸结缘《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以及南无阿弥陀佛法像,然当时病痛在床,又由于夫妻间矛盾多多,在一天心起恶念,深感老天对我太薄,迁怒于我佛,做了大逆不道撕毁法像的恶举,今日我心向佛,感悟自己罪孽深重,请求指点迷津,早日洗清罪孽,远离恶苦。宽见法师答:首先肯定要忏悔。罪..
自已感觉没有太多的慈悲心,如何才能增加自已的慈悲心?宽见法师:要看住自已当下的心,当下的心才是自已的,不要管什么大慈大悲。不要自己划个圈子跳进去,越讨厌什么就会越离不开什么,越想要得到什么就越得不到什么,要先学会觉照它,而不是先讨厌它,把自已这碗饭看清楚,认认真真的吃下去。更多宽见法师佛教..
问: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早晚课该诵哪些经?时间为多久为合适?大安法师答:在家的居士,随分随力,一般还是要给自己规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最好简单一点,在寺院丛林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么的。你在家,如果专修念佛法门的话,你就念《阿弥陀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然后就开始念佛,念..
问: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大安法师答:首先,念佛是什么?念佛是修心法,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你要向内心去念,都摄六根就是说六根不要到外面去跑,要摄到一精明,阿赖耶识一精明。你是要反念念自性的,是念我们的自性的,反闻闻自性的,不是去闻外面的。外面的声音你不要去听,任何..
问:自已业障很重,应如何改变?宽见师父:要学会认识业障,不要一味的讨厌回避,先应承认已经发生了,不要急着去讨厌它,要时刻愿意接受任何果报,而且要坦然欢喜地去接受,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不可能逆转的,不要做骆驼把头埋在沙里掩耳盗铃,要直面它,不回避,不逃避。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要学会感恩它,感恩这些业..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大家早。谢谢,谢谢。我们前两天都在讨论到立志的问题,师志如己志。立定此志,能坚定的、有恒的去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我们立的志是效法孔子,效法圣人,所以从今往后,不管说话做事,甚至于是起心动念,都效法孔子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应对。我们以孔子为目标,不自欺的去落..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早上好!大家很好学,最近常常听到学长在讲马来话。这个早安是Selamat pagi,午安是Selamat petang,晚安是Selamat malam。因为人不亲土亲,到一个地方,能讲它当地的母语,老百姓听了觉得很亲切。我记得我刚到庐江汤池,刚好他们有一个安排,安排我跟手工编织班的这..
问:这位同修问的,他说他家里面有白蚁,要不喷药就没办法住了;喷了又杀生,不知道如何处理。答:我想这个问题不只是你一个人,许许多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讲经里头也常常谈到,白蚁牠也是个动物,牠也是有情众生,要以善行待牠。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真诚就能够感通,我们跟这些小动物不..
皱纹是衰老的标志,但有时皱纹也可以预示健康和疾病。专家建议,大家可以对着镜子,从脸上的皱纹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紧挨着鼻梁的前额上出现明显的十字形皱纹 这种人很健康,很少生病。眼周弧形“笑纹” 这种皱纹是机体内结缔组织弱和听力可能下降的迹象,还可能有痔疮。 眼睛下面半月形皱纹 是肾、膀..
家长以身作则教孝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一位女老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她深刻地体会到学了就应该要落实,但她觉得自己的孝道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孝道。五一放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摆了三张椅子,请外婆坐,请爸爸..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你学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存心仁厚第一个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绝对不是摆在《论语》,摆在《大学》里面,仁是在哪里?是落实在时时处处与人相交往当中。有一次我跟杨老师去买水果,结果老师她看到有好几摊在卖..
问: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大安法师答: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因为物欲横流,当事人甚至会认为这是享乐。在早先年代,婚外情是大家嗤之以鼻,很难立足社会的丑行。可能受西方新潮文化的影响,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挺浪漫,沾沾自喜。现在甚至形成一个颠倒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对男同胞来说,如..
我们当遭到不顺的时候,也是很多条件具足才现前,一般我们的凡夫很难去掌控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顺?什么时候不顺?什么时候灾难来临?我们不知道。那更没法掌控,就是一些大成就者,他知道了有些事情,他都不好掌控,为什么呢?到时候就不由自己了,业力的牵引。我们要正确理解佛教,佛教是教咱们明白道理..
◎ 如 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业力就是我们行为的造作,行为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行为的威力可大可小,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只要我们以理性处置得很中道,行为是很慈悲的、智慧的、自在的、安祥的、光明的、解脱的。行为若没有处理得体,将带来无限的贻害,使自己陷落痛苦中,接受一..
◎ 圣 严有很多人因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所以总把人生过程中的高潮与低潮、得意与不得意,当作好坏的标准,得意顺利的时候就庆幸自己交好运,不得意不顺利的时候,就哀叹倒楣。如果真的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所谓得意与不得意的问题,也不会有所谓低潮和高潮的问题了。逆境当前未必..
大安法师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面对的众生很多,用什么心态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