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信根(二)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
无学果
【无学果】即声闻四果中的阿罗汉果。以其学道圆满,不更修学,故称无学果。
无学道
【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
见道
【见道】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的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作以后者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的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
入山学道
(术语)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中略)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普贤菩萨证明功德经曰:于檀德山苦行六年。此为八相之一。
三种转依
【三种转依】 p0178杂集论十卷十四页云:无间转依者:谓已证得无学道者,所有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麁重转依。心转依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道转依者:谓昔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若永..
已知根
【已知根】 p0228如三无漏根中说。二解成唯识论七卷二十一页云:始从见道最后剎那,乃至金刚喻定,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离欲者,于上解脱,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三解杂集论十卷十二页云:已知根者:从第十六见道心剎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是已知根体。所..
入山学道
乃八相成道之一,即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无量寿经卷上载,释尊因见老病死,悟世间之无常,遂弃国财位,入山学道,并弃所乘之白马、所服之宝冠璎珞,着法服,剃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江苏摄山栖霞寺舍利塔之八角基坛中,东南面即为入山学道之浮雕。(参阅“八相”289) p259 ..
琅邪方锐禅师
滁州琅邪方锐禅师,上堂:「造化无生物之心,而物物自成。雨露非润物之意,而灵苗自荣。所以药剂不食而病自损,良师不亲而心自明。故知妙慧灵光,不从缘得。到这里方许你进步,琅邪与你别作个相见。还有么?若无,不可压良为贱。」..
闭关
永觉贤禅师《禅余内集·示三峰泰水法师法语》云:“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沈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晏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然高峰闭死关于天目,乃是枕子落地后,非大事未明而画地以自限者也。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
道场
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
为何要受持五戒?
无论你是否皈依佛门,都可能听说过居士的在家五戒,对于已经皈依的信众来说,或许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并想要受持五戒,那么“五戒”究竟是什么呢?,受持五戒有哪些功德利益呢?1、什么是五戒?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个人受了三皈五戒,就可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什么是五戒及五戒的要求
我们在家修行佛法的男女应至少受持的五种制戒。即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一)不杀生而慈悲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慈悲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
普通人做到五戒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一听说佛教,就立马绕路,因为佛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清规戒律,感觉要实施起来太难做到了。很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想,做人只要不越界就行了,虽然做不到最好,但是比差的也要强得多。这种中庸思想历史以来一直都在左右着我们去作出各种决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自甘..
五戒和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但一切业行,以十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
五戒十善告诉我们什么
佛告诉我们,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我们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一不杀生..
五戒十善的五戒该怎么做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
著名歌手刘雨潼:素食带给我们更纯净更和平的世界
著名歌手刘雨潼:素食带给我们更纯净更和平的世界2019年佛诞节即将到来,凤凰网佛教频道特别策划了“佛诞吃素积福报”活动,面向全球发出“佛诞吃素”的倡议。倡议发出后,著名歌手、音乐人刘雨潼成为“佛诞吃素积福报”的参与者,“相信素食将带给我们一个更纯净更和平的世界!”这是刘雨潼的参与宣言..
宣化上人: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发愿
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发愿《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化城喻品第七◎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我们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发愿。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都发一个愿。诸佛成佛,用什么成佛的?用愿成的;他若没有发这个愿力,也不..
我们如何修证得到须陀洹果位呢?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呢?作为初果罗汉的须陀洹,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了呢?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果位..
大安法师: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
大安法师: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一朵莲花
问:我听说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但不念阿弥陀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凋谢了,是这样吗?《妙法莲华经》的化城,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吗?大安法师答:是的,念佛的时候,极乐世界会显现莲花,是真实不虚的。这是由于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是含裹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
让我们拥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拥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1.生活 (1)少食肉(2)晒太阳(3)雨中行(4)常唱歌(5)饭后息(6)挺起胸(7)静坐思(8)天伦乐(9)步当车(10)行善事。 2.保持自我五术 工作勤奋,娱乐有度;对待朋友,不玩心术;处理事务,不躁不怒;生活讲究,量入为出;知足常乐,一生幸福! 3.八大禅语 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事实上,很多过失来源于不正确的知见。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将以牙还牙。”那么他把人分成了两类,“对我好的”和“对我不好的”。遇到”对我好的”就幸福,遇到“对我不好的”就痛苦。这样就不可能远离痛苦,因为不能..
大安法师:把这些认识清楚,才会生厌离之心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阿弥陀经略解》释义:“无有众苦者,无三途八难等诸苦也。对娑婆极苦言之,故云极乐。”“苦”有逼恼义,不喜欢的事情和不想要的东西逼到头上来,让我们烦恼、痛苦,感觉很不好,这就是苦的内容。众苦..
记住这些穴位让你百病不侵
记住这些穴位让你百病不侵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评了阿难闻性与声尘颠倒,最后指出: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尘,妄识情是污染本性之垢。远离两..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评了阿难闻性与声尘颠倒,最后指出: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尘,妄识情是污染本性之垢。远离两种尘垢,你的法眼,应时清明,怎会不..
科学证明:素食者的头脑更聪明
科学证明:素食者的头脑更聪明 科学证明:素食者的头脑更聪明英国科学家近来发现,人脑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有很大的关系。在体液酸碱性允许的范围之内,酸性时智商低,碱性时智商高。科学家们对42名年龄在6至13岁的男孩进行观察时发现,大脑中的体液ph值大于7者比小于7的智商高一倍。这是医学家第一次把..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