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师父,念佛的时候,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感恩。
这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而定:若是走路做事中念,自然睁眼好,否则是胆太大了!若是静坐念,最佳为眼微张,目光内敛而念。静坐用功过程中,如果过于昏沉则睁眼念,过于散乱则闭眼念。若体弱病虚卧床静养者,则多用闭眼念乃至心中默念,等等。
另外,上面所讲,仅仅是指持名念佛(相信你问题的本意也如此)。若是广义的念佛,譬如说,观相念佛和实相念佛,又有种种不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这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而定:若是走路做事中念,自然睁眼好,否则是胆太大了!若是静坐念,最佳为眼微张,目光内敛而念。静坐用功过程中,如果过于昏沉则睁眼念,过于散乱则闭眼念。若体弱病虚卧床静养者,则多用闭眼念乃至心中默念,等等。
另外,上面所讲,仅仅是指持名念佛(相信你问题的本意也如此)。若是广义的念佛,譬如说,观相念佛和实相念佛,又有种种不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撰编,仅录列名数或略解句义耳。虽有阅藏知津、法海..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又曰..
【周叔迦】近代唯识学者,安徽至德人,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十五年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年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中法诸大学,主讲唯识学、因明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加入三时学会,《宋藏遗珍》的出版,他出力颇多。二十二年,叔迦以其讲..
【法舫】俗姓王,河北井径县人,民国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贫困,自幼父母双亡,因逃避旱灾到北京,入法源寺义学读书,十余岁时依姚家井观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国十一年入武昌佛学第一届受学,亲近太虚大师。武院毕业,入北京藏文学院,曾随大勇组织的西藏学法团赴西藏学..
Dachengjing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又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方广经或大方等经等。相对于小乘经而言。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当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有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有提..
Dachenglun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出现的。《瑜伽师地论释》称: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
Aidixia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后,设会所于南京毗卢寺,后迁至张府园。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在星期研究会上举行佛学座谈。其后,又相继在上海..
Ouyangjingwu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早岁肄业经训学院,攻经史之学,后受友人桂伯华影响而对佛学发生兴趣。 1904年至南京,受教于杨文会,研习佛学。后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1910年又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佛学。翌年杨文会逝世,遵遗嘱在金陵刻经处校刻佛经。1..
Shijueyue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莱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和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
Yang Wenhui清末佛学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幼随父居北京。太平天国时期,转徙于皖、浙、苏之间。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同治元年(1862),偶于安庆书肆中,购得《大乘起信论》,读后,心向佛教。从此立志研究佛学,搜求佛经,刻印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主管政府..
(1874~1952)江苏无锡人。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曾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三十六岁时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年逾四十始向佛,悉弃向日所学。著述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其中佛学丛书之特色,在..
1、指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经典。2、藏放经典的府库。3、国家所宝藏的佛学书。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即: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会不会取得成就,都取决于五加行修得怎么样!我们知道如果不断除和摧毁阿赖耶识,永远不可能证悟空性。那么依靠何种特殊力量,我们可以断除阿赖耶识,开启心的本性?所有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我们要证悟唯一的办法是:一、修五加行,让自己的根基成熟;二、找..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口中非常熟练地就念了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记忆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经过意根的深细思量就可以流利地诵出来。这样意根闲着无事,就..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不上消除它。但是,妄念如同心猿意马,很难捕捉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
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不可以说他念佛不勤,信得不深,他也真的是深信切愿,他也是很认真的念佛,可是处人接物他用的心就不一样。念念还是为自利,所谓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符合《无量寿经》所讲的条件,经上讲得很明白,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于末后一切..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佛来接引,是往生的人心识所变现的,还是真有他方的阿弥陀佛来接引?若有他方佛来接引,别人为什么看不见?答:临终现前的接引境界是因缘所生法,是感应道交的产物。有我们心识所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第十九愿——十方众生接引愿——愿力的加持。这可..
问:末学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但感觉念后比较累。我已经是小声念佛了,也很轻,但几个小时念下来,感觉很伤气。 我想如果精进念佛,如一昼夜或十天百万佛号,我的气力肯定不够用。请问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且越念越欢喜。答:这是你的观念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念佛会伤气呢?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念佛一点都..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2、义寻思又称事寻思,是指“于事唯见事”。即色等事的本质是离于言说的,并没有一个真..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染净、真妄之生成转换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华严学的真妄交彻学说。将依真起妄和称..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进一步弘法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近期观点栏目中将选取其关于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文章以飨读..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所带来所形成的发展限制,从而凸显了宗教与生态文明、乃至佛教信仰与生态..
一、楔子:希望神学基督教有所谓的希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希望神学根据基督教末世论讨论社会发展和现实政治问题,以基督教希望作为现代教会走向其信仰未来的行动准则。希望神学是基督教古已有之的末世论、弥赛亚信仰以及千禧年思想e在当代神学中的一种新的综合反映,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
第一章第一节(五)九乘判教1、九乘作为宁玛派的一种判教观,它的提出有两个根据。首先,它是根据佛教各宗派在印度产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提出来的。宁玛派对印度佛教显密大小乘思想按其本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统一安排,确定次序的先后和教理的深浅,并且把本宗派尊奉的大圆满阿底..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