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僧印。姓朱。寿春人。少而神思沉审安苦务学。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度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后进往庐山。从慧龙咨受法华。龙亦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复陶思涅槃及余经典。宋大明中征君何点招僧大集。请印为法匠。听者七百余人。司..
释僧印。姓朱。寿春人。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度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后进往庐山。从慧龙谘受法华。龙亦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复陶思涅槃及余经典。宋大明中征君何点招僧大集。请印为法匠。听者七百余人。司..
惟贤长老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本来生活在苦中或者在苦中作乐而不觉得。苦有苦苦、坏..
敬 三 宝◎ 弘一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画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第一 敬佛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
沩仰宗:法眼宗:法眼文益-天台德昭-永明延寿曹洞宗:洞山良价-云居道膺(曹山本寂)====大阳警玄-投子义青-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宏智正觉 (真歇清了)====万松行秀-雪庭福裕====无明慧经-博山无异,鼓山元贤(寿昌系)云门宗:云门文偃-香林澄远-智门光祚-雪窦重显-天衣义怀====法云法秀,佛果惟白,会..
济群法师皈依,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事情。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我们之所以沉沦,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生命的方向,我们找不到解脱痛苦和解脱轮回的究竟的方法。我们看不到生命的方向,一直在不断地起烦恼,不断地造业,而这又使得我们在轮回中沉沦。皈依,就是寻找生命的依赖和..
供养三宝时应如是观想《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宝,不代表解脱的形象。在家人千万不能有傲慢心,觉..
这要有智慧、耐心,自己做出修行的好榜样,让家里人很明显的感触到,你学佛前与学佛后,确实不一样,他们自然就会赞叹,就能够受感化。换言之,家亲眷属还毁谤三宝,不信因果,还侮辱你,说你的闲话,说明自己修行功夫不够,德行不能感化他们。过去,印光大师居住的寮房有苍蝇、蚊虫、跳蚤,侍者想将这..
◎ 龙 树问曰: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答曰: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罗蜜中,为供养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宝供养。又此宝物,神通力所作,轻细无妨。如第三禅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何况大菩萨..
良因法师 问: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良因法师答: 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依着这个仪轨虔诚恭敬,随文入观,然后要 计功分课,每天要做定课,比如发愿拜十万拜。如果没有固定的功课,心的力量沒办法集中,今天想拜就多拜,不想拜就少拜,总是随心所欲,这样懒散的..
问:“三宝”是什么?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问:什么叫做皈依?答:皈依的意思..
三宝作证现非常1996/9/7 仁俊长老开示佛法中说的「宝」,其意义略说有四:最圆净的光、最真切的力、最究竟的德、最丰富的能。一、游化人间等亲切,二数自称同一般,倡导缘依融尊慢,净朴无比极平实。释迦佛圆满觉悟后,不断游化人间,所表现的形象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非常亲切真诚,为病比丘浣洗,为盲比丘穿针,..
三宝的内在含义就像前面所说的,佛有法身、报身、化身。归依佛,虽然应以法身为主,可是凡人只有肉眼,见不到法身佛。见不到,又从何归依起?而肉眼所能见到的化身佛,又早已灭度了。在法身佛既看不到,化身又不在的情况下,佛宝便成为寺庙里刻铸的图像了。然而,佛图像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代替,如果叫众生以佛图像..
在修行当中,我为什么会说以诚心供养三宝,以慈心奉献众生,以谦下严格律己,以佛行作为己行?如果我们慢慢地思惟就会明白,作为一名佛子,能用虔诚心来供养三宝,就没有离开《威仪门》的第一篇敬三宝第一。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知道什么叫恭敬三宝,当我们礼佛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地生起来惭愧的心,真诚..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佛相好庄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当时,在会有五百位释迦族人,因为过去业缘,所见佛身相为一暗灰羸瘦的婆罗门,未能见佛庄严身相,因而号啕大哭,狂乱地自拔头发,扑倒在地,口鼻淌血。佛见族人如此,安慰道:“你们不要..
怎么叫毁谤三宝呢?我们信佛的人,切记不要犯这种的罪过──就是专门说三宝的过错,说佛教不好,说佛法不好,说僧人不好。菩萨戒有一条戒说:“不说四众过戒。”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的人,对于比丘有什么罪过,不要讲;比丘尼作什么错事,也不要讲;优婆塞有什么过错,也不..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
请问已受戒之三宝弟子参加法会时,是否都要搭缦衣,若不搭缦衣是否算犯戒?感恩师父开示,三宝弟子合十。明证法师开示:开法会是叫庄严佛事,居士参加法会应该说,都应该带着自己的衣,你要忘了,那你就有点小小的错误,参加法会你怎么不搭衣呢?应该搭衣,就显得整齐,大家都穿黑色的海青,很庄严,结果你穿俗装,看着..
【诸功德有七种垢如来永无】 p1363瑜伽七十四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悭。彼于如来,一切永无。何以故?由诸如来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于此德,无执着见。又于此德,无有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
谓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大智度论卷十一(大二五·一四二中):“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 p1130
(一)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 (二)指仁王经中所载印度十六大国之国王。 (三)又称二王尊、二天王。即分守寺门左右之金刚力士。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参阅“二王尊”191) p1216
梵语deva-putra-māra。四魔之一。全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又作天魔。即住于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及其眷属,能妨碍人之胜善,憎嫉贤圣之法,并能作种种扰乱,不成就出世之善根。此魔乃因前世之业感此果报,故又称天子业魔。乃四魔中唯一之外魔。[大智度论卷五、卷五十六、卷六十八](参阅“他化自在天”1540..
即心与佛相印证。释皎然诗有“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之句。 p1410
梵语?rāvaka,巴利语 sā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
梵名Candrottarā-dārikā-pariprcchā。凡二卷。阇那崛多译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印度古代毗耶离城长者毗摩罗诘之女“月上”受记之经过。月上出生未久,忽而如八岁童女,姿容端丽,各方求婚者众。月上女遂宣告七日后将选夫婿。届期月上女凌空向大众说偈,大众闻偈而..
(一)梵语pravrtti-vijāna。唯识宗所说转起之前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转,转变、改转、转起、转易之义。谓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诸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七转识。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称之为“生起识”,然仅指前六识..
(751~834)唐代僧。属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绛州人,俗姓韩。十七岁依潮阳(广东)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就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参谒石头希迁,密领玄旨。次参谒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后复还石头,为其法嗣。不久,至澧州药山,广开法筵,四众云集,大振宗..
印度祇园精舍之守护神。又称祇园天神。据祇园牛头天王缘起所说,牛头天王为丰饶国王武答天王之子,系药师如来之化身,头顶生有三尺长之牛头,并有三尺长之赤角,即位后,号牛头天王。今为日本京都祇园神社之祭神。 p1507 ..
西晋惠帝时道士。尝与僧帛远论争佛道,屡为帛远所屈,浮含瞋难忍,乃伪作老子化胡经,谓老子曾入印度,化身为释迦佛以教化胡人,诬谤佛法。生卒年不详。 p1511
(术语)又曰人法,我法。有情曰生。非情曰法。如云生法二空,生法二忍等。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