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去除欲望后,社会还能进步吗?
答:进步的意义是什么?现代社会只考虑进步,却从不考虑进步的意义是什么。难道进步就是发展经济吗?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进步,而不是某方面的片面发展,否则一定是畸形的。如今,片面发展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危机、道德危机等等。虽然物质繁荣了,但精神世界却极为贫乏,幸福感不升反降。所以,我们要进步,更要健康的进步。
问:去除欲望后,社会还能进步吗?
答:进步的意义是什么?现代社会只考虑进步,却从不考虑进步的意义是什么。难道进步就是发展经济吗?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进步,而不是某方面的片面发展,否则一定是畸形的。如今,片面发展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危机、道德危机等等。虽然物质繁荣了,但精神世界却极为贫乏,幸福感不升反降。所以,我们要进步,更要健康的进步。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p104 ..
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居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对学佛者、对社会有何启示?法师:之前所面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搞金融的衍生产品,就是泡沫太历害的缘故。大家突然就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情况,也是大家的共业所感啊。整个的证券市场在中国大陆也非常的不好,简直是从天堂到地狱,从6000个点到1800个点..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行为就有了针对性,我们要离苦..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它是一个过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的时候,这时候是有资格来谈清净心的问题了。当“以众生心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众生心绝对是不清净的。不清净没有关系,我们透过佛号的持名,慢慢地就能够澄浊还返清——它是清水珠嘛。但这确实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很多同修会提问:..
德光法师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从心理到生理层面的一种渴望。欲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把握不好,欲望会成为罪恶的种子;把握好了,欲望则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净空法师答:这是佛法讲用心不同,如果我们的善心,放生之前给?做三皈,给?念佛,劝?皈依三宝,劝?皈依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诚的愿也能够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么做是正确的,是好的。至于水污染,不适合水族生存,这个要考虑到,你要找适当的地方去放生。实在找不到,那就没有法子,..
◎ 法 光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行者问道: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禅师看了一眼行者,说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第二天,他再次来到禅师面前。你现在是不是饥肠辘辘..
去除心中的杂念◎ 兆 泓世人因心中杂念太多,所以迷失自我。放下心中杂念,才能得佛法。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坦山连..
第一部分佛法大义诸位法师、诸位善男善女、诸位同修,感恩有严法师的慈悲心,反复多次进山祈请我贫僧!本人惭愧,今天承蒙法师的慈悲,光临湛江,来到这里跟大众结个法缘!法师感觉到佛法已经在中国流传几千年,但是佛教的文化是印度的文化。传播入中国以后,虽然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很多道理毕竟没有办..
历史选择了佛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至疾病、自杀种种问题包围着当今人类。这仅仅是从个人单独的内心层面而言,再从大的群..
李炳南老居士: 四念住 去除常乐我净 四颠倒佛说”四念住”,教众生去除”常,乐,我,净” 四种颠倒.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是观察,众生要念念”观身不净”观察身体肮脏不干净,吃的东西也不干净,有农药,有小虫,肚子就是虫的坟墓。 “观受是苦”,观世间的苦,乐,忧,喜等感受无不是..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罗”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当地的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是..
炎夏将至,各类新鲜蔬菜热旺上市,也是病虫繁殖的活跃时段,个别农户为了赶收成,不按相应要求使用杀虫剂,可能导致销售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市民如食用前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农药中毒。对此,广州食品药品监管局建议,市民应先用洗、浸、烫、炒等四招处理蔬菜,即可去除蔬菜上95%以上的残留农药,保证食用安全。记..
同修: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喝酒、吃肉?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皈依了。师:这也是初学者,或者是刚刚接触佛法还没有想学的人的一个很大的顾虑,因为他不明了,尤其现在的知识分子:我要做一件事情,我要先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才去学,才能接受。像这种情况,也有办法。先让他去学习,先让他去了..
文:慧安雪公老师说:‘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利益的,我就干。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害的,我就不干。我不管它,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现在是流行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个我绝对不干。那么,见洋人叫洋爸爸,我怎么也不干,活著我是一个中国人,死了我也是一个中国鬼。你查查中国历史,凡是念书的,都有点骨子。即..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般若法门的殊胜这一部分,六祖为大众介绍了般若法门的殊胜。“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善知识,..
开愿法师问: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喝酒、吃肉?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皈依了。法师答:这也是初学者,或者是刚刚接触佛法,还没有想学的人的一个很大的顾虑。因为他不明了,尤其现在的知识分子,我要做一件事情,我要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才去学,才能接受。这个情况之下,也有办..
【自在成就】 p0599集论三卷十一页云:何等自在成就谓诸加行善法,若世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及一分无记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二解 如得有三种中说。
【台阁】 p1298瑜伽八十三卷二十页云:台阁者:谓解脱俱行无常想。
【诸行三种过患】 p1351瑜伽九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先于现法,成就憙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后法..
【住热光】 p0660 瑜伽八十三卷九页云:住热光者:能修懈怠对治法故。
指佛之五种菩提。菩萨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故称五菩提。即:(一)发心菩提,在无量生死之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二)伏心菩提,折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三)明心菩提,观察三世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著于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
(一)位于江苏江都县天宁门外。据江都县志所载,寺址原为东晋谢安之别墅。义熙年间,有梵僧佛驮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请司空谢琰启建兴严寺。北宋政和年中(1111~1118)改今名,为江都八大丛林之一。另据梁高僧传卷二所载,华严经系义熙十四年(418)于杨都(建康)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译出者,故道场寺..
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者。摩诃止观卷二(大四六·一五下):“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运六作。”(参阅“四威仪”1728) p1265
(一)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七、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九] (二)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及意(心法)所产生之欲望。 (三)为六欲天之略称。(参阅“六欲天”1291) p1291 ..
(一)指一字咒。诸佛之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三种,一字咒又称心咒。心者,真实精要之义,与心经之“心”同义。 (二)为陀罗尼之总称。陀罗尼为如来心中最胜之法,故称心咒。楞严经卷七(大一九·一三三上):“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p1401 ..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卷二譬喻品载,有大长者,财富无量,某日,宅舍起火,长者之诸子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知不觉。长者为救诸子出于火宅,乃设方便,谓屋外有羊车、鹿车及牛车,欲赐诸子。待诸子奔离火宅,长者乃各赐一大白牛车。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恼而不自知,诸子比喻众生..
有仲裁、和事佬之意。即双方争执不下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使双方和解。[碧岩录种电钞四十二] p6560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