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恶业
【恶业】为‘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的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琅邪方锐禅师
滁州琅邪方锐禅师,上堂:「造化无生物之心,而物物自成。雨露非润物之意,而灵苗自荣。所以药剂不食而病自损,良师不亲而心自明。故知妙慧灵光,不从缘得。到这里方许你进步,琅邪与你别作个相见。还有么?若无,不可压良为贱。」..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千万不要杀生增恶缘
圣宇法师冬至各地都有祭拜祖先的传统,但在美德之中也存在许多以杀生来祭拜的陋习。佛在《地藏经》上就告诫众生:尔所杀害,乃至祭拜,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所以诸位道友,千千万万不要去杀生,你看经文讲得多清楚。杀生祭拜,不但对亡者没有帮助,还增加了亡者的罪业。现在的人..

千万不要在身上佩戴佛像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说法吗,真的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吗?佩戴佛像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后果?今天的这一篇常识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缘的凤凰网友要看仔细了。首先,不论是玉质的,还是其他任何材质制成的佛菩萨像的徽章、吊坠、挂件,乃至项..

修行千万不可乱吃药
◎ 学 诚法是能够对治我们烦恼的良药,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烦恼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生起来的、如果不对治它会产生的种种过患、对治烦恼的种种殊胜的利益,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对治烦恼,以及如何进一步去发心。这样,我们去接受、学习,内心就会和佛法相应,烦恼就得到净化,内心就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有..

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修行者
学佛本来是为了寻求解脱,而部分人却不以为然。不论在道场里还是道场外,已经失去了其修行的名分。而今学佛的人多是女性,习气的深重时时表现出其丑恶的女人态!一、攀缘。很多人喜欢逢迎法师,尤其是外来的客座法师,接到家中大兴供养,召集信众聚集家中请求开示,过几日再求新缘,荒废时间及精力,不..

做了七种事情必遭报应,千万不要做!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色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

梦参老和尚:红白喜事千万不要做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
命终人,未得受生,在死后之内的七七四十九天,还没有定他是下地狱、生人间。在很多经上说,造的恶业猛利,不经过四十九天,这个断气,那个神识就堕地狱了,是造的业很猛利,恶心猛利,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这是一般的。所以在死亡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时间内,他希望他的子女,或者父母、六亲眷属..

经书跟佛像千万不要烧
◎ 梦 参【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前面讲的是世间,对待病苦穷人的功德,讲的是悲田,现在这是敬田。假使说未来世的这些国王,乃至于婆罗门、宰辅大臣等,遇到过去佛的塔,庙就是寺院,或者是经书。毁坏破落,你看见那庙,佛像..

五一放假去寺院上香拜佛,这些规矩千万要注意!
入寺须知1、沐浴净身,勿吃荤食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2、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进佛寺时,最..

开愿法师:《地藏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持“五戒”的男子女人,还是善巧方便之说?
同修:《地藏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持五戒的男子女人,还是善巧方便之说?师:你看五戒只有五条,假如你这五条都做得很好,但是你脾气很暴,性格很怪,与别人格格不入,你认为是善吗?你伤害了别人,你认为是善吗?所以,也不能说遵循了这五个戒律,就是佛标准的善。我们除了五戒还有十善之说,最基本的还是先..

刘素云:念佛千万不能放下,不想念哪怕假惺惺的也念
还要跟大家说点什么?就是佛菩萨加持,阿弥陀佛加持,还有谁加持?我们的祖宗。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做中国人太幸运了,我们能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有时候自己说,你就偷着笑去。你修了多少生、多少世,你才能够成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那个灿烂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所以说..

千万不要轻易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会背巨大因果!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经常在暗中说一些是非长短,说别人的缺点与过失。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是一种造业。..

道清居士:千万不要乱叹气、乱哭穷
道清居士:千万不要乱叹气、乱哭穷人,不要总叹气,这是个人的气势问题,叹气给谁看?人要有压力,才有动力,穷富自己带,不需要任何人同情,现实社会,现实人,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现在人们富裕了,生活和工作节奏却紧张多了。因此不少人就唉声叹气,也有不少人哭穷喊穷。 不过,提醒..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大凶德和弱点:傲慢和话多。某种程度上说,年轻的曾国藩犯过傲慢和多言的错误,但他都..

“五戒”是指哪五戒?受持五戒有什么意义?
在佛教中,学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无上菩提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五戒即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道理虽然道理简单,意义却非常深远。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
业及业道分别
【业及业道分别】 p1220瑜伽六十卷十四页云:复次思是业,非业道。杀生乃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
印度
【印度】 p0627西域记二卷一页云: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
独觉现观
【独觉现观】 p1384杂集论十三卷十五页云:独觉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利他中不欲行障
【利他中不欲行障】 p0704 成唯识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
别解脱律仪相差别有八
【别解脱律仪相差别有八】 p0690 俱舍论十四卷一页云:初律仪相差别云何?颂曰:初律仪八种,实体唯有四。形转名异故;各别不相违。论曰:别解脱律仪相,差别有八。一、苾刍律仪,二、苾刍尼律仪,三、正学律仪,四、勤策律仪,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如是八种..
戒波罗蜜多种姓相
【戒波罗蜜多种姓相】 p0694 瑜伽三十五卷四页云: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所作..
五愿
菩萨所起之五种愿心。即:(一)发心愿,谓初发无上大菩提心。(二)生愿,谓为利他,愿未来世生于善趣。(三)境界愿,谓为利他,求于未来世得知五无量境界(众生境无量、世界无量、法界无量、调伏界无量、调伏界方便界无量)之智。(四)平等愿,谓为利他,愿未来世成就一切菩萨四摄行平等。(五)大愿,谓为利..
太孤危生
禅林用语。太,甚之义。孤危,孤峰险峻之义。生,系接尾词。丛林中,每以孤峰之危然不可攀登,比喻机锋锐利之向上一着,非言语思虑所能及。碧岩录第二则垂示(大四八·一四二下):“盖天盖地,又摸索不着。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太廉纤生;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涂,如何即是?..
化仪四教
天台宗所立。谓佛陀教导众生之方式有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四种,与化法四教并称为天台八教;八教与五时即为天台宗判教之名。据四教义卷一、八教大意等载:(一)顿,指华严经所说不历阶次,“顿”至佛位之教义,由化仪上而言,称为顿教。(二)渐,指阿含经、般若经、方等经等教义,须依次渐修,故..
六道四生
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种世界。又依六道众生出生之形态,可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类,并称六道四生。其中,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生,鬼趣通胎、化二生,一切地狱、诸天及中有,唯为化生。[俱舍论卷八] p1298 ..
断惑
梵语 kle?ah prahīyate。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又作断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断障、离染。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槃(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部派佛教系以断尽烦恼,悟得阿罗汉果为目的,故于“见道”断除思想..
瓮中捉鳖
禅林用语。又作瓮里不走鳖。比喻欲得到之人、物均已在掌握之中,唾手即得,绝无走脱之虞。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三○五中):“汾云:‘披毛戴角,衔铁负鞍,一言勘破维摩诘;瓮里不走鳖,也不放尔在。’” p6575 ..
犬逐块
譬喻无知凡夫但见于果,而不求其因,如犬逐于块,而不知追投之人。[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 p1508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