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坎坷,方知平安就好;历尽艰辛,方知忍耐就好;历尽磨难,方知从容就好;历尽繁华,方知知足就好。
历尽坎坷,方知平安就好;历尽艰辛,方知忍耐就好;历尽磨难,方知从容就好;历尽繁华,方知知足就好。
亦名:不受非时饮食十利、持非时食戒十利资持记·释头陀篇:“食后不受非时饮食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满食,三、不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满,八、易养,九、知足,十、禅诵身不疲极。”(事钞记卷三六·二五·五)(请参阅‘非时食戒制意’六五三上)..
亦名:使非亲织戒制意、自乞缕使非亲织戒制意戒本疏·三十舍堕法:“(舍堕)第二十三,使非亲织戒。然三衣已具,且得资身,今乃自乞缕线,用凭织作。长贪损行,殊乖知足;既恼患他,又招讥谤;障道之甚,故须圣制。多云,三义故制:一、为除恶法故,二、为止诽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戒疏记卷一..
中阿含经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即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 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粱..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名数)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已上五者即五根也。六根寂,六根之寂静也。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着利。
亦名:劝增衣价戒开缘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于求中减少作;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若不求自得者。”(含注戒本卷上·二五·一○)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不犯中,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知足,于求中减少作;若从亲里求;出家人求;己为他;他..
亦名:四圣种依知足立子题:知足立圣种羯磨疏·诸戒受法篇:“问:‘为知足立种,为少欲耶?’答:‘杂心云,知足现在境起,故立圣种;少欲未来处起。故知现在不取一钱难;未来舍轮王易也。即涅槃云,于未得财,不生贪故,云知足也。’”济缘记释云:“知足现境起,对有不贪故;少欲未来起,对无不求故..
子题:粪扫衣知足、树下安坐、乞食、服陈药、四圣行、四圣种羯磨疏·诸戒受法篇:“立四意者,依法虽四,位分为二。谓内外两资以明知足。(一、外资)初就外资立二依者,有待之形,假资方立;无衣障形,四大交损,何能修道?是以前明粪衣知足以障形苦。修道假处,故须第二树下安坐。(二、内资)上虽外..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待信者。……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余如竖义。”行宗记释云:“标中,余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示..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15) (二)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七上)谓:“惟人生,无不有苦。”(参阅“七惟”105) p254 ..
指比丘所应成就之十一法。即:(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以上为五分法身。(六)根寂,即六根寂静。(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着利。 p323
无分别者略有三种,一知足无分别,二无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如此三种异生声闻菩萨如次第应知。由诸异生随于一无常等法性,究竟思已便生喜足,谓是事必然更无异望,是名知足无分别。尔时一切寻思分别皆止息故,由诸声闻于诸蕴中为对治常等颠倒故,如理观察唯有色等法时,便得出世间智通达无我性..
【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记云:睹史多,旧曰兜率陀。兜术陀,讹也。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憙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憙足故。
[出中阿含经]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
[出佛遗教经论]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
宇宙是指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指人类自己。释迦佛一生讲经说法无数,所讲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和人生,都是缘起性空。
兜率天的译名,这里的天人,于五欲境的享受,知道到此为止,和感到满足,故名。
迷者迷惑宇宙人生的真理,悟者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迷时是众生,悟了即成佛。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欲望是人的本能。世间欲望,包括五种: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是人的本事。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凡事适可而止,方是为人处世之至境。财俗语云,人不为利,谁个早起?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人生在世..
慧律法师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不得了,那是成圣的一念之间,这个没有大福德、大因缘碰不到的。所以,你就晓得,我们福报大的人,身体健康、经济非常好,面相庄严,六根圆满具足。福报不够的人,一出生,没钱、残废、聋哑、智障;生意怎么做怎么赔钱;所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好朋友的,都是酒肉朋友,这个就是有修福跟..
《楞严咒》是灵文,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效力,你不必想:“我持《楞严咒》怎么没有效验?”不管有没有功效,你就去念,就好像打功夫,天天去打拳,不管功夫如何,锻炼就有功夫,不可说不锻炼就有功夫。同理,受持法要天天不间断,在任何情形下,在百忙中都要修法。不要时间久了就生懈怠,对《楞严咒》不再..
问:师父曾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宣化:为何生于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因是永乐无苦,不像世间之乐极生悲,故曰极乐。昨天我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今天亦可说没有男人。你们一定想,法师乱说话,其实你们怎样问,我便怎样答,随机应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与女”,..
池塘和老公结婚已经十年,为了带娃,她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老公呢,由于事业刚刚起步,完全没有把精力放到家里。池塘一个人,拉扯大孩子,还要兼顾照顾老公。那几年,她过得很苦很难。她是一个优秀的妈妈,儿子的性格、习惯养成一流,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如今,老公的事业根基已经打牢。两个人买了别..
月称菩萨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择了第二转无相法轮中最为甚深了义的大中观,故造有很多显密论著:如以百万正理抉择诸法本体空性的论著是《中论注释·显句论》;从共同前行引入无上密法,获得灌顶,受持三昧耶戒,入密乘后所修的生圆次第以及所得果等圆满抉择与讲述的论著是《密集金刚注释·灯显..
高僧语录:证严法师说对父母尽孝是人生最大福气证严法师:陪父母要欢喜,而不是烦。(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静思语》: 对父母尽孝,是人生最大的福气。陪父母要欢喜,而不是烦。为人子女者要善体亲心、要自爱,才能真正回报父母恩。注:证严法师,慈济基金会创办人,依止印顺长老,秉持师命 为佛教..
一切有漏善法中,无有能比放生之功德大。凡其它善业,若自心不净,就无有功德,但放生时,无论其心净或不净,其事皆是直接对众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议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条生命的功德也无法衡量。大菩萨度化众生也是暂时令众生离苦得乐,享受人天福报,究竟解脱生死轮回,放生也同样具备此功德。因此无..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事实上,很多过失来源于不正确的知见。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将以牙还牙。”那么他把人分成了两类,“对我好的”和“对我不好的”。遇到”对我好的”就幸福,遇到“对我不好的”就痛苦。这样就不可能远离痛苦,因为不能..
作者:心上莲花群/莲儿一我是一个来自山东的女孩,家中就是我一个女儿,家境虽不富裕,但我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加上奶奶极为娇纵与溺爱,我从小养成了骄慢、强势、忤逆的性格。那时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责任,不会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任,也从没想过对父母、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记得当时家里给我请..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学的话。你昨天骂了人家,当时人家对你笑笑,心里已经有了仇恨,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气。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