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原声:令你身心自在的《圣八吉祥颂》
索达吉堪布原声:令你身心自在的《圣八吉祥颂》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
(术语)与一切万法同。无量寿经下曰: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 三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 六能远到 七能动地 八随意所作次六和敬而辩八种变化者。菩萨善住和敬之法。则与一切。犹如水乳。众生心既亲爱。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须现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并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种变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
【一福量】 p0004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七卷九页云:如是百福,一一量云何?有说:若业、能感转轮王位,于四大洲,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业、能感天帝释位,于二天众,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业、能感他化自在天王位,于一切欲界天众,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业、能感大梵天王位,于初..
安者,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除遣一切障碍者,谓由此势力依止转故。
安立者,谓所缘境体非真实,唯安立故,由四种因知所缘境体非真实,谓相违识相故,无所缘境,识可得故不由功用,应无倒故随三智转故,由此道理能取体性亦非真实,三智者,谓自在智,观察智无。遍知者,谓如实知相差别安立所缘境界。断者,谓声闻等及与大乘所得转依,声闻乘等所得转依,虽于蕴界处所缘得..
云何病苦?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唇痛。齿痛腭痛。喉痛心痛。风病嗽病。气病噫病。癞病痔病。痢病麻病。寒病热病。瘨病痫病。欧逆疮肿。癣疥?瘿。[病-丙+带]下漏泄。痃癖枯痟。及余种种依身心起。身心疹疾。总名为病。何因缘故。说病为苦。有情病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
【婆伽婆】应法师云:薄伽梵,总众德至尚之名也。大论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别诸法;三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痴。新云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
【毗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药王药上经云:庄严劫中,最后一佛。
【楼夷亘罗】清净平等觉经翻世饶王,无量寿经翻世自在王。
【[(醫-酉)/土]湿弗罗跋那】此翻自在大声。
【阿那婆娄吉低输】文句名婆娄吉低税。别行玄: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应法师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云观世自在。雪山已来经本,云娑婆罗,则译..
十六祖罗[目*侯]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溯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
[出法界次第]超越者。谓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义焉。一超入三昧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
[出宝性论]谓诸众生。常为业绳所缚。不能脱离。若解其缚。即得自在。故名解脱。一性净解脱谓众生性本清净。而无系缚染污之相。是名性净解脱也。二障尽解脱谓众生由烦恼之惑。障蔽圣道。不得出离。若离此障。即得自在。是名障尽解脱也。..
[出华严经疏]一观境自在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缚者,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于人,不得自在,故曰缚。缚有三,即: 一、贪缚 二、嗔缚 三、痴缚何缘唯说此三为缚?由随三受,说缚有三。谓于乐受,贪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苦受嗔,于舍受痴,应知亦尔。虽于舍受,亦有贪嗔,非如痴故。约自相续,乐等三受,为缚所缘,作此定说。..
解脱者,解、谓解释,脱、谓脱离。解释苦因,脱离苦果。解已脱已,即大自在。小乘目的,即为成就其解脱耳。
三解脱者,解脱自在之义。门者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也。一曰空,二曰无相,三曰无作。一、空解脱门 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无实体,故谓之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 绝众理之众相,离涅槃男女等..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又云世八法)○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断常二见者:一、断见 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二、常见 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前言三业,兹明须净。盖业为系缚,系缚是苦。欲离苦本,当离系缚。离系缚者,谓离所依。所作即业,故当息业。业息系离,便成解脱。如何息业,谓净其业。净业非缚,故得自在。所谓净业者:身不作业,而身业净。口不作业,而口业净。意不作业,而意业净。三业清净,不为业拘。业不能拘,得大自在。..
业由心造,境随业转。心有净染,故境有自在及不自在。染心为业所拘,则境不能自在。净心无所挂碍,则境随心自如。故四类有情,能变之识,各相违故。所变之境,亦乃相违。故天见宝严之地,而鱼见乃为窟宅。人见是清凉水,鬼见是脓河猛火。皆由业因差殊,是即不自在义也。若在色自在地菩萨,境随智转,变..
前世间观,可以轮回观总之。出世间观,亦可以解脱观总之。盖凡夫受轮回故,不得解脱,诸圣得解脱故,不受轮回。解脱者,自在之义。梵语木底木叉,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得以解脱为其别称。禅定之德,系脱缚自在,亦得别受种种解脱之..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一卷,唐代不空译。是说观自在菩萨等八大菩萨曼荼罗的供养观行法,是早期密教中的事部密法。此经的内容,说佛在补怛洛伽山观自在菩萨宫殿时,众中有宝藏月光菩萨向佛请问八曼荼罗的建立法,及依何法令修行者速证菩提。佛为宣说以如来为中尊的观自在、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名《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一卷,北天竺岚波国婆罗门首领李无诏于中国唐代武后时译出。此经是说不空羂索观自在菩萨的根本咒--即一切明主不空羂索自在王陀罗尼的功德及诸种成就法的经典。除本译本外,还有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本,三卷,题名《不空羂索心咒王经》。关于此..
十玄,又叫作十玄门,是贤首宗重要的学说。贤首宗人为显示法界圆融、事事无碍、相即相入、无尽缘起的玄义,立此十门。十玄有新古之别,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及法藏前期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简称《五教章》)、《华严经文义纲目》所立,叫作古十玄;法藏后期在《华严经探玄记》所立,叫作新十玄..
古德准此十义,重开为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别中先辨此者,此是别门之由。由前初二门事理相遍故,生余八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以已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并..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