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 人物《先生 南怀瑾》(上)
亦名:亡人物嘱授人物差别、亡僧物嘱授人物差别、亡五众物嘱授人物差别、病比丘嘱授人物差别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人物]差别者:一、人物俱现,是嘱,是授。奴婢、田宅、车牛、庄园等重物,及轻物不可转者如氍毹、布帛之例,名嘱。二、可付与,如绢匹、衣服、宝物等,是授。三、人物互现,或俱不现..
亦名:亡人物四人羯磨分法、亡僧物四人羯磨分法、亡五众物四人羯磨分法、四人羯磨分亡人物法、分亡僧物四人羯磨法子题:四人直作分衣羯磨、直作分衣羯磨、分衣羯磨、直分羯磨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若五人共住一人死,衣钵直三人口和赏劳已,余诸轻物,依母论,四人直作分衣羯磨。文中,除‘僧今持此衣..
亦名:亡人物对首分法、亡僧物对首分法、亡五众物对首分法、对首分亡人物法、三人以下分亡人物法、分亡僧物对首法行事钞·二衣总别篇:“明对首法。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三人应展转分。应二人口和,以衣赏看病者。余物三人彼此相语云:‘二大德忆念,此物应属我等。’余二人亦如是。三说。若三人..
亦名:亡僧物心念分法、亡人物心念分法、亡五众物心念分法、心念分亡人物法、一人心念分亡僧物法、分亡僧物心念法行事钞·二衣总别篇:“明心念法。毗尼母云,一相应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在者作念:‘此亡比丘物应属我。’作此说已,后来人不得分。理须入己。四分,一人受僧施中,应心念口言:‘此是..
亦名:亡人物处判法、亡僧物处判法、亡五众物处判法、处判亡物法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众中持律上座即处判之。先问僧中谁知亡者负三宝别人物,又谁知三宝别人负亡者物,一一捡问,有者如上处分。次明嘱授杂相。同活共财二别,并准上断已。次定轻重讫,如上分之。重者一处,依名抄记;轻物一处,依名抄..
亦名:亡人物负债进否、亡僧物负债进否、亡五众物负债 进否子题:相当还、交络还、共僧法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负债进不者,先以义分。(一、总约佛、法、别人以明)若佛、法、别人负亡人物,亡人负佛、法、别人物,并含轻重者,有则相当还,无则交络还。以并收入,须依本物,重则入常住,轻入现前僧..
亦名:盗戒犯缘子题:犯缘不出心境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成犯相中,总缘具六种:一、有主物,二、有主想,三、有盗心,四、重物,五、兴方便,六、举离本处。必具成犯。”资持记释云:“总括 犯缘, 不出心境。一、四、即境;二、三、及五、是心;六、中兼二,心境合故。”(事钞记卷一七·一二·一八..
亦名:盗人物之物相子题:盗六尘、盗六界、盗空、盗识、胸行、胸行、胸行蛇毒药师、六根偷盗、眼盗、盗六大、盗风、胸行师、伎俩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引论文)明了论中,盗义极多。且约眼耳鼻舌身心,于六尘,起不如法行,或犯重,或犯轻;若人食毒,或为蛇螫,犯如此罪。若人偷地水风空等界,..
亦名:盗人物结犯之主子题:掌护损失主、寄附损失主、被盗物主、不现前盗、对面现前夺、贼施比丘物主、收囚缚贼主、狂人施物主、守视人作主、守逻人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盗人物中,由定有主,故望二主结:一、损正主,二、损护主。(一,立句法以简罪)(一、三句望正主)就正主物,要有三句:一、有..
亦名:盗非人物结罪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明非人物。(一、有护主)若有护者,望护主结。五分,取他覆冢幡盖,神庙中衣,他所护物,他心未舍,直五钱犯重。僧祇,盗外道塔物,神祀舍物,得重。(二、无护主)(一、引示犯相)若无护主,随境结之。故十诵,盗天神像衣,及华鬘等,得偷兰。善见,取诸鬼..
亦名:转想子题:律但结前心之罪、罪有无者约转想本迷戒本疏·四波罗夷法:“言转想者,(一,人物非人物想)初须人想,可得同境;临欲取时,乃作非人物想。据后心时,俱得吉罗。然律但结前心之罪;盗人方便;故云人物非人物想取,偷兰。此句既尔。诸句诸戒,例同此解;后不言也。二,人物畜生物想。三..
东晋僧康法畅撰。系论述清谈人物之作,今已佚失。康法畅与般若学者康僧渊、支敏度等,于成帝在位(326~342)时渡江南游,常持麈尾闲步街头,每遇名士,即由晨朝清谈至日暮。当代名士庾亮曾问(大四九·七四上):“此麈尾何以常在?”康法畅答道:“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常在。”盖六朝时,华北僧..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这句话中的阿弥陀就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就像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一样。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持名念佛方法非常普及,当前中国汉地很多佛寺墙壁上,都题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很多人听僧人或居士念佛号,可能会对南无两字较有兴趣,分明写..
我们人的这一生,为什么变成男的,变成女的,每个人身体、遭遇、环境又各人都不同?这是前面多生多世的果报来的,种子生现行。过去多生累劫,我们所作所为,善、恶、无记这三种业力,形成种子,因缘成熟时,种子会变成现行。这一生成什么样子,一生的命运、遭遇、思想、情绪、习惯,就是种子变成现在的..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南怀瑾大家一想到南怀瑾,总会将他跟国学大师联系在一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每当人们叫他..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点评:陈寅恪学贯中西,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南怀瑾: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如果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真正的高境界了。1、不自欺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清晰,不欺骗自己,其实很难。孔子初次参加祭祀典礼,很多规矩都不懂,于是请教身边的人。有人就责备孔子,怎么这么不懂礼。孔子说..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给我们极深的人生启迪。《金刚经》,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金刚经有六种译本,通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初译本。在众多佛教典籍中..
现年61岁的田存旺已经迎来了他的耳顺之年,说起健康,他以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失去健康=失去一切的生命真谛。【编者按】人对一项事业的执著常常来自于突然的幡然醒悟,随之真正意识到它给自己甚至别人带来了多大的意义和帮助。曾经切身领受过长期亚健康困扰的田存旺,从来没想过自己能遇到奇迹,也正是因..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楼宇烈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能顺世适时,契理契机,最为难得。正由于此,安祥禅一经面世即在两岸居士中,乃至海外..
杨仁山先生小传杨文会,字仁山,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死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已日趋式微,高僧难得,学理无新。乾嘉时期,一部分理学家,如彭绍升(尺木、际清)、罗有高(台山)、汪缙(大绅)等,对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力..
一、见地不对平常人到庙里,花百元钱,供上香蕉,然后烧香、磕头,求丈夫女儿好、升官发财,然后把香蕉带回去,自己慢慢吃。学佛人误以为没有这种心理,其实是方式不同而已,也想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却在求腿。都喜欢打坐的功夫和境界,只要听说那个人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于道与功夫..
《罗摩衍那》中的人物◎ 瓦盖罗拉正如吠陀本集中提到了《罗摩衍那》所描写的甘蔗族人物一样,在吠陀文学中歌颂布施的诗里,和其他一些国王的名字一起也提到十车王。与此同时,亚洲的雅利安族的一个称为米尼的支派也有一个叫作十车的国王,其在位时间约在公元前一四00年。这样,从几部吠陀起到梵书和奥..
现在有许多人不信因果,那有什么希奇呢?现在教育不同了。我们过去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基本上人类文化过去是无形中相信因果,注重道德。而现在人,你说“现在人没有道德。”我说你错了,还是有,不过他的观念不同了,现在年轻人讲“价值”论,价值观念,看一件事,先看“有没有价值啊?”其实他不知道:..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还是取自体一实谛,即是贪爱,想得到自心自性的唯一真实的体悟,其实也还是在贪爱的执著里..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死实果疾犹存。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答:开菩萨自体法..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来讲,相分包括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一切法,有物质可指的,或没..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舍定执也。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
国画工笔人物的发展历史,中国工笔人物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画种。可以讲,自有绘画以来便有工笔画,自有工笔画以来便有工笔人物画,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是绘画的主体,出现了无数杰出的绘画大师和优秀作品。其他画种都是从工笔人物画中发展出去的,而且时间要晚很多。那么国..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