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梦参老和尚法语开示 ↓
相关推荐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入世法
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宾吒罗
【宾吒罗】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
同体大悲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身苦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等的痛苦。
苦性
痛苦的本性,俱舍论说有三种,即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解脱道
1、四道之一。2、佛道的总称,因佛道乃是出离痛苦而得解脱的正道。

宗性法师:心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心的状态好不好,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因此,正确的心态是圆满解决问题的关键。让我们来做个算术题,看看心态的重要性。英语当中有二十六个字母: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如果把英文中的二十六个字母,分别和1到26的数字进行对等。比如:a代表1..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把这个自我就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

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徐恒志上师答某居士书
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徐恒志上师答某居士书(一九九一年三月)某某居士:由《上海佛教》编辑部转来仁者所写《答唐代复礼法师的提案》一文,颇有见地,值得讨论。兹略述拙见如下:一、烦恼无始有终问题按此问题并不难解,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

宽见法师答:六道中的痛苦是不一样吧?
弟子:六道中的痛苦是不一样吧?宽见法师:是有一些不一样,大体上是一致的。你想即使是人,每个人也会有差别,但是呢,总体而言这个苦是一致的,它可能比人更容易死掉。比如说,马、牛也有站不起来就死掉的,为什么?因为那个动物必须要马上站起来的,你不站起来就得死,在大自然这个丛林法则里头,你不但要赶快站起..

有关雀离佛寺的几个问题
◎ 李 澜目前所知,文献记载的雀离佛寺有三处:一处位于古代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处位于新疆库车的苏巴什遗址,还有一处位于北齐的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三个不同的地方都存在名为雀离的佛教遗迹,笔者以此作为线索,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从建筑形制和布局出发,通过对..

仁清法师:遇到不顺时如何处理?
我们当遭到不顺的时候,也是很多条件具足才现前,一般我们的凡夫很难去掌控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顺?什么时候不顺?什么时候灾难来临?我们不知道。那更没法掌控,就是一些大成就者,他知道了有些事情,他都不好掌控,为什么呢?到时候就不由自己了,业力的牵引。我们要正确理解佛教,佛教是教咱们明白道理..

心律法师:遇到小人怎么办?
安婧最近很郁闷。她不喜欢参与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不愿意听同事们背后的议论,所以她总是尽量躲开人多的场合,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就看看书,学点东西。可她的行为却招来了不少闲话,经常有人当面说她清高,不合群,甚至领导都提醒她要注意团结,还说她不注意团队合作,不服从领导等等。安婧欲辩无言,她知道..

人死了不是烧点纸就能解决问题
◎ 界 诠鬼的定义是什么呢?鬼类中的饿鬼比较多。鬼当中也有大鬼小鬼;有财鬼无财鬼。有的有钱有的是没钱的。有钱没钱不是说你纸钱给他烧得多他就有钱。纸钱烧得少他就没钱,这个是错误的。人死了不是烧点纸就能解决问题。这个尤其是居士们一定要了解的这样的事情。最早在汉代,人死了就有随葬品。好像..

方便遇到不方便
方便遇到不方便◎源 杰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禅师看到这种情形,不悦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无不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是从哪里来的?..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属于人法立题。法,也就是一种业。本愿就是他本来的行业--过去生中的行为和所造的业(karma..

佛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乐无常。在你快乐的时候你就在担忧,这样的快乐我能享受多久,因为你也知道,这个快乐不..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慈诚罗珠堪布遇到巨大痛苦时,相信因果轮回的人就会去思索: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做错过什么错事,但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地从天而降。每个痛苦都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因为我过去造了罪,现在才会承受这个果报;仅仅这么小的一点痛苦,都把我折腾得这么厉害。如果有一天更严重的..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
◎ 希阿荣博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

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慧广法师问:法师,我们怎么去理解无常呢?怎么去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呢?慧广法师答:常听人感叹人生失意,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正是对无常的体验。看看这世界,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苦恼、挣扎那么多,也无非源自对无常的恐惧。然而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的..

《金刚经》解决的问题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

“地藏菩萨”圣号的由来
地藏:梵语ksitigarbha,译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义:(一)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善法。(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

在解决痛苦的过程中升起喜悦和自信——《洞见宇宙的奥秘》
明白什么是苦之后,并不是去抵抗苦,而是从苦中提取有益的、不苦的方面。如果一个人只喜欢与优秀的人为伍,不能接受平庸的人,那这个人已经得了思想的强迫症,很容易突发疾病。如果要维持一个家庭的洁净,最不能缺少什么呢?垃圾桶。虽然垃圾桶不干净,但是生活离不开它。如果你讨厌肮脏的厕所和垃圾桶..

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
梦参老和尚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出来啊!现在的写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经,你要怎么对待,我没意见,佛也没有说。我所指的是大藏经,那是诸佛之见。至..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忏云法师某某师!要是有人,你在那讲经说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结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给你照相,你在那坐着,心里感不感觉很风光?或者是,大家拥护之下,出来捻香,在中间一走,感觉着,有没有一点风光?那时候要是有风光心,就是名。不要它,不管它。我在深山绝谷,我一个人也是这样,调自己的心..

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
(黄念祖老居士致女儿信)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