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梦参老和尚法语开示 ↓
相关推荐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入世法
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宾吒罗
【宾吒罗】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
同体大悲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身苦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等的痛苦。
苦性
痛苦的本性,俱舍论说有三种,即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刘元春:都市佛教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媚俗与庸俗化问题。主要针对都市佛教活动中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国际大都市是开放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并存,社会阶层复杂。因此,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素质的人群,对精神信仰的需求是不同的。复杂多变的信仰心理,形式不一的活动要求,的确为都市佛教提出了多种信仰要求和难题。比如激烈..
            佛教五明指的是哪些?
问:佛教“五明”指的是哪些?答:释迦牟尼佛应此贤劫第四个文明纪百岁人寿时出世,说法四十五载,佛教五明(即五大类学问)内容包括五大方面:一是内明:阐述生死涅槃因果,内含人生规律(古人称之为“道”者);二是因明:辩证法与逻辑学。亦即从现象所显示的根据、理由或原因,去推理或探求事物本质的方..
            解决修行中妄念的步骤都有哪些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不上消除它。但是,妄念如同心猿意马,很难捕捉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
            修什么法门会遇到五十阴魔
一般人就打消遇见阴魔的念头吧,因为你没资格遇到五十阴魔,你足够强大了,才有可能遇见。你还犯不着让天魔来招你,天魔还看不上你,你也翻不了天,基本上你就是魔子魔孙。你若真是放光动天动地,有可能威胁到魔的事业和基础的话,他才会来干扰你。所以,越是大修行人越是发大心,越容易遭遇一些魔障,..
            李向平:信仰社会学研究要义:兼论信仰如何成为中国问题
人类文明中的信仰形态,林林总总,非常丰富,但就其主要形式来说,不外乎两大信仰类型: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在这两大信仰类型中,神人关系( 信仰者与超验者、神圣对象、终极关怀者等关系) 及其神圣性建构是它们的核心。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呈现了不同模式的神人关系与信仰类型,构成了不同的宗教观及..
            高振农:地藏菩萨与金乔觉
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是与金乔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新罗国(今韩国)王族金乔觉,在九华山潜修多年,99岁圆寂后,其弟子们把他看成是地藏菩萨应化身,尊称其为金地藏,在九华山神光岭建塔供奉。所以,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就是金乔觉,这是不错的。但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金乔觉,与印度佛教史上的地藏菩..
            杨维中:试论巨赞法师对吕澂先生心性问题学说的质疑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澄先生连续发表论文论述了其对中国佛教心性论问题的看法,巨赞法师则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教界的立场对其所论提出若干质疑,吕澄先生也作出了部分回应。本文以最初发表于《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的《探讨中国佛学有关心性问题的书札》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一分..
            不吃肉是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关键
英国独立报(独立)健康(健康食品)专栏编辑劳伦斯(杰里米laurance )表示:如果人们采取素食(素食食品)(纯素)饮食,全球饥饿与因食物引发的冲突就会结束。他对生质燃料作物(生物燃料作物)的增加也表示︰今年有一亿吨的谷物被用来生产燃料,但有超过七倍,七点六亿吨的谷物被用来蓄养动物。劳伦斯..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之中,佛教僧团先后举行了四次结集,确定佛教的圣典。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
            警惕睡眠不足易致六大健康问题
警惕睡眠不足易致六大健康问题 警惕睡眠不足易致六大健康问题睡眠不足最常见的问题便是每天早晨醒来都感到头昏眼花,此时,你可能还未意识到是多米诺效应在起作用,后果就不单单是感到累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告诉我们,睡眠不足不仅会让人肥胖,还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1.心血管疾病2010年美国《睡眠》..
            大安法师: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
            为什么有些人做烟供会出现问题
做烟供需要冒烟,只有火没有烟不行,一定要有烟。烟供用处大不大?用处是大的。但是中阴里面有很多鬼,有些特别厉害。给他们布施的时候,厉害的鬼来到哪里就会导致当地不吉祥,引发疾病、出现奇怪的问题等等。很多没人住的空房子,有人搬进去住的时候,家里发生很多不吉祥的事情,这种情况就跟这些众生有..
            一行禅师开示:人为何会陷入痛苦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是由五蕴构成的,即色(意思是身体,包括五官和神经系统)、受、想、行、识。每天我们都有很多感受,有时候我们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有时候很生气,有时候很恼怒,有时候又很害怕。这些感受充斥了我们的意识和心灵。一种感受刚持续不久,另一种感受就接踵而至,接着又是第三种……就..
            达真堪布:一切痛苦的来源
达真堪布:一切痛苦的来源 为什么我们得到了壹点点功德利益,就会生起傲慢心?因为没有明白利益功德是无常的,都在剎那当中变。为什么我们总有看不起的人、看不惯的事?因为我们有傲慢,有我见,没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壹体的,所以总是有自他的分别。其实,壹切痛苦的来源,壹切烦恼的根本,就是这些..
            这三种菜解决你长期便秘问题
这三种菜解决你长期便秘问题 现代人很多三餐都是在外面解决,高纤蔬果摄取不足,加上饮食过度油腻,不但是肥胖的高危险群,且肠道不健康,毒素就会因滞留体内太久而被重新吸收,导致脸部蜡黄、体力下降、提前老化,因而诱发许多疾病,像是便秘、色斑、胃肠疾病等健康问题。中国新年将至,更容易饮食无..
            方广锠: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
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方广錩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佛教。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若..
            方广锠:关于佛教传入两千年的几个问题
前言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经2000年左右。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摄,其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佛教自己的形态,从而使外来的异邦宗教,逐渐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中国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可以..
            大安法师: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解决?
【问】: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解决?【答】:现代人大多内心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迷茫,其形成之因与解救之方,这两大问题非片言只语所能说清。这里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诸多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大问题..
            宽见法师:精进念佛后,遇到境界就攀缘,该怎么办?
问题:师父,我现在迷失了。当时我学佛,黑夜白天不停地持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现在遇到境界我就去攀缘,一个不善的念头就把我的境界全转了,忘记念佛号,黑白不停地念不善的念头,前途一片渺茫。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想回到寺庙做义工。请师父开示。宽见法师:这个其实还是正知正见的问题。学佛..
            陈大惠:用身边案例深度剖析,一个人的福报问题
陈大惠:用身边案例深度剖析,一个人的福报问题我有一个俗话供养给各位,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人贵自知之明。西方人不讲这套,他讲什么?无限制刺激你的能力和欲望,让你得到无限多。所以我们现在企业家的理念是什么?利益最大化,他要最大化,他没有一个顶级,只要是无限的多。这里面就出现了个什么问题..
一日禅:愚人欲求乐 反行痛苦因
儿时的无忧无虑、快乐、自在每个人都非常怀念,并且是一生的追求,但是,随着时间、年岁的增长,这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寂天菩萨早已经说出了其中原因:愚人欲求乐,反行痛苦因。愚笨啊,本来寻求的是快乐的果,但所做所行却都是产生痛苦的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