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是苦空的。我们在这个世间拼命地追逐名闻利养。

学佛是觉悟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他做不做了?众善奉行,诸恶不做了。我们是众善不行,诸恶都做,所以你就叫迷惑颠倒,痛苦烦恼。如果大家听明白了,这学佛还是迷信吗?是宗教吗?不是。宗教是最重要的教育。宗教也不是我们大家天天烧香、信神、信鬼,不是那种。所以佛教是最重要的教育。教你断恶修善,教你自净其意。
我们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是苦空的。我们在这个世间拼命地追逐名闻利养。

学佛是觉悟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他做不做了?众善奉行,诸恶不做了。我们是众善不行,诸恶都做,所以你就叫迷惑颠倒,痛苦烦恼。如果大家听明白了,这学佛还是迷信吗?是宗教吗?不是。宗教是最重要的教育。宗教也不是我们大家天天烧香、信神、信鬼,不是那种。所以佛教是最重要的教育。教你断恶修善,教你自净其意。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欲明世界,先释世界之义。世界者,时间、空间、二者是也。世者时之异名,迁流之义,为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为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名世间,间者间隔之义,与界义同。又世者迁变无常义,在无常迁变中,谓之世间。..
对于一切世间,有以有情无情二种,分为二世间者。谓有为法之过现未迁流,而其事事物物间隔之世间,大别有二:一、有情世间 由五蕴假和合,有情识以差别鬼畜人天等者。二、器世间 由四大积聚,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即有情世间,为有情之正报,器世间为有情之依报是也。..
或有分为三世间者,谓一切有为法,有三种分类: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也。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众生,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三、国土世间 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也。..
谛观世间之相无他,唯是生灭、灭生、灭生、生灭而已,是为生灭相。
世界四劫者,历成、住、坏、空之四相也。一、成劫 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之间,光音天中有情,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二、住劫 存住于二种世间安稳之时,其间亦经二十劫。三、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
【一切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为一切行苦。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四法本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一切行无常】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故曰一切行无常。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二世间】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者,谓有为法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迁流;间者,事事物物之间隔。总别为二,即:有情世间,五蕴假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器世间,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有情世间为有情之正报,器世间为有情之依报。见《俱..
【二假】二假,指无体随情假,与有体施设假。一、无体随情假,乃世间所称的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为实我实法,此法体但是妄情,为遍计所执性摄,而无实体,世人随此妄情而执虚假之我法,故称无体随情假。二、有体施设假,乃于依他起性上假名施设之我法,即内识所变的见、相二分为依他法,从实种子..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
【七真如】《解深密经》卷三、卷六载: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即:流转真如,又作生真如、轮转如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实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的实相。三、唯识真如,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若随相而..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
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则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则成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则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万事万物,都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例如:人之初生,叫做生;其成长之形,叫做住;逐渐衰老,叫做异;最终死亡,叫做灭。又如:草木逢春发芽,叫做生;叶出花开,叫做住;逢秋凋谢,叫做异;最后枯死,叫做灭。天地间不论何物,皆经过此四相的变迁,惟决不是经此生住异灭之四相后,一切便归于无,而..
(杂语)此言甚深微妙之法,为一切世间众生之难信受者。法华经序品曰: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次九想而辩八念者。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嗇*欠]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为次也。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
一无常想 二苦想 三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五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七不净想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次八念而辩十想者。大智度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若尔即应次前九想而明。但为修九想时。有恐怖等障故。须说八念。既得离诸恐怖。则心安无障。故次说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
Changlewojing佛教术语。其义有二: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变异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
子题:三恶道因、三善道因、世间因果、三乘因、出世因果资持记·释钞序:“十不善业,三恶道因;十善五戒,三善道因,此世间因果。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是三乘因,即出世因果。”(事钞记卷二·三○·一七)..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四分,世间五宝难得:一、值佛出世,二、闻佛说法,三、闻而解之,四、如法而行,五、得信乐心。”资持记释云:“五事希有可贵,故名为宝;初二是胜境;余三即行业;值佛闻法,发解起行,行成有验,信乐立焉。”(事钞记卷四○·三三·一)..
【一切慧】 p0002瑜伽四十三卷六页云:云何菩萨一切慧?当知此慧、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慧,二者、出世间慧。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寤,或于真谛正觉寤..
【一来向】 p0003显扬三卷十页云: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十四页云:一来向者:已得无间道,能证一来果。谓此无间,证一来果。彼于欲界贪欲瞋恚,由世间道,或先已断多分品类;于四圣谛,先未现观,今修..
【一切静虑】 p0005瑜伽四十三卷一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静虑,二者、出世间静虑。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静虑,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三者、饶益有情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
【一切有情有八种】 p0011瑜伽九十六卷十八页云:云何名为一切有情?谓有情众,略有八种。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于诸欲未离贪众。四、于诸欲已离贪众。五、于初静虑未离贪众。六、于初静虑已离贪众。七、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得离贪,诸外道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世亲于法华经论卷下详论此“开示悟入”之要义,列举佛出世之四缘由:(一)如来具足一切智,能如实了知诸法深义;如来欲以其知见开启众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诸法深义,故出现于..
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二下):“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中略)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参阅“世间”1524)P7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