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
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

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
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
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

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
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
忠曰:“干,关也。可关系其事之人也。”《敕修清规·尊宿唱衣》云:“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又云:“与丧司合干人封定。”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的异名。实相超越一切相对相,超越一切语言效用,因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对性,而实相则是..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由两方面论证之:(一)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
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因果为同时而非异时。[..
即磨头也。《敕修清规》云:“磨主,兼主碓坊,米面供众,极有关系,须择有道心人,谙晓舂磨等事者充之。”
三聚净戒之一,是关系规矩和礼貌的戒律。
1、指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与缘。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李向平上世纪初,有科学家如王小徐等特别关注佛法与科学的关系。与科学结合,成为当时佛教复兴思潮中的一大波澜。近年来,又有科学家将量子物理学的理论与佛法比较,旧话重提之中蕴涵了新的意义。这些科学家认为,佛经中很多关于物质世界的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
色蕴色并不是指女色,也不是指欲望,而是指组成世界的物质。在在佛教之中,就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感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通俗点来理解就是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其实往深来讲,这色蕴又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其实就是所谓的四大皆空。受蕴所谓受蕴,用一句成语来解释就是..
五蕴的真相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的真..
众生意义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二、受蕴: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
五蕴的观察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个“五蕴”是什么呢?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五种。蕴的意思是积聚的意思。佛说:“万法皆空”。这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生出来的,这个如来藏是万法而成的根本“因”,这个因再加上遇到的种种缘,就会产生“五..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
一,色。就是指物质。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色蕴又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相当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有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大和合而生的现象。..
关于“想蕴”我们先来看一个“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在喝酒的时候,忽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酒杯里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又盛情难却,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可是回到家里就..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二者是一样的,只不过方法与风格在外观上看起来有所不同。禅宗朴素淡雅,从一开始就讲究..
触目惊心9组数据告诉你饮食与环保的关系[原标题]周一请吃素:触目惊心的9组数据,告诉你饮食与环保的关系:1磅牛肉=6个月洗澡水? 大数据时代,许多事情都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您知道一块牛肉需要消耗多少水资源吗?您知道少吃一餐鸡肉可以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吗?您知道地球上有多少森林因为畜牧..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山等待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传给他。从佛陀到大迦叶、阿难尊者,直到后..
以下为一位有缘人自述,来文照登:近来相当有感,人说子女总是债,这辈子除了从小的所有教育费用外,到现在买房子的贷款也几乎都由父母亲帮忙还清了,有时会想:「他们省吃俭用都是为小孩」,到底是他们欠我还是如何呢?我调职到其他县市,没能跟父母亲同住;到了这个环境,需要一个新的住所,买了一栋房..
药师十二神将是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十二药叉大将、十二神王等,依佛典所载,这十二位誓愿护持药师法门、饶益众生的神将,在昼夜十二个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份,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十二神将的形象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有关。佛典记载,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
相信人们都知道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药师佛,南无在佛教中,还有一位菩萨,名 “药王”。可能人们看到这就很疑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对的,是有关系,就是“佛与菩萨”的关系!什么是药王菩萨:药王菩萨,梵名 Bhaisajya-rāja ,音译鞞逝捨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
《金刚经》当中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两大类,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种是事相,是“有为法”;另一种是体性,是“无为法”。体性和事相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斗胆拿佛祖他老人家做个比方:我们经常在经书上见到,释迦摩尼他老人家,有十种不同的名号,比如:如来、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等等,释迦..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皆空”讲的是空性,“因果不空”讲的是缘起。不是除了“万法”以外还有一个“因果”,此二者是一个意思。万法的本性是空的,因果的作用是不会空的。因果的作用就是缘起,缘起是不会空的。缘法就是因果,因果就是缘法,只是用词不一样。佛讲的“空性”不是“没有”。虽然..
准提和阿弥陀佛原先是西方教的两大教主,这西方教理论上说其实也属道门的一种,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听鸿钧讲到而证的混元,最早的时候所有的流派其实都是道门一系,妖族是女娲和东皇的传人,巫族和三清都是盘古传下来的,大家分别其实都不大,封神的时候准提和阿弥陀佛也都是道人的打扮,封神之后接引证了..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个最重要节日,分别是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请大家恭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就拾点前人的牙慧,在此做点法布施。宣说一下观音菩萨跟准提的关系及准提法门的救度特点。南怀瑾先..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