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无念:犹言勿忘,不要忘记。佛教用语,谓无妄念。唐朝白居易《晚起》诗:“北阙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无念是无生。”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唐朝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说始真。” 无住: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
(一)劫浊(梵kalpa -kas!a^ya ),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见浊(梵dr!s!t!i -kas!a^ya ),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烦恼浊(梵kles/a -kas!a^ya ),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2、读经宜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
六祖大师为了说明无分别的思想,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什么是无相?他自己解释说:“无相,就是在相而离相。”什么是相?相就是事相,即事物的外在形相。人不能不在事相之中,否则就成了虚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在相,或曰不得不在相。但在相的同时,却不能执..
文/嘎玛仁波切什么是五浊恶世呢?五浊恶世包括了劫浊(时间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寿命浊等五浊。一、 劫浊劫浊(时间浊)来临时,站在时间上的观点来讲,我们的财富会慢慢减少,所用的物质,品质会慢慢变质。不管是食物也好,衣物也好,所住的环境也好,一切会随着时间逐渐退化。比如,我们这个时代..
楞严经中讲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如何理解这五浊?“五浊恶世”又指什么? 请解义。清净觉体,本然无碍,因妄升起,随没幻识,即生错觉,如静水被搅,随现浊象,故称为浊。于人体中,五蕴升起,如烟如雾,如尘如沙,重重披蔽觉城,似清净琉璃瓶内净水被搅成浊,故名五浊。第..
命浊是指我们众生烦恼丛集,身心交瘁,寿命短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寿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众生浊是指世人多弊恶陋习,身心不净,不达义理。又不能正确的认识,反复在一个恶性循环之中。烦恼浊是指世人贪恋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充满烦恼、抱怨、欺诈、坑蒙拐骗,这些事又..
【五浊】:佛教名数,又名五浑,五滓,五种滓浊(污浊)等,梵语:pan~ca kas!a^ya^h!,藏语:sn~igs-ma-ln%a;“浊”,即污秽、浑浊;五浊,指末法时代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阿弥陀经》曰:“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
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1. 劫浊人寿本为八万四千岁,后因造作罪业 福德日浅,寿命亦每百年递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即步入劫浊。可知人寿自二万岁至十岁之间,再由十岁至二万岁之间,都是劫浊时代,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 而世..
五浊恶世真的是个混乱的年代,许多众生受到种种逼迫。惟愿大众能多多学习佛法,断恶修善,内心保留一片净土。浊是混乱、昏乱,五浊就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人们烦恼痛苦炽盛。《妙法莲花经方便品》:「诸佛出於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中说:「释迦牟..
浊是混乱、昏乱,五浊就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人们烦恼痛苦炽盛。《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诸佛出於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中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我执,也就是执着自我,即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前提,对任何事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
我们也会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假合,其中何尝有“我”的存在?所以禅宗的祖师会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什么代表了真正的“我”?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组成我们色身的许多部件都可以进行移植、再造,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是“我”的话,“我”的概念早已被现代医学..
五浊是指: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1、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2、众生浊,心中诸法不净。3、命浊,心中诸法余寿不净。4、烦恼浊,心中烦恼不净。多贪、多嗔、多痴。5、见浊,心中见不净。1、时劫浊:指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就拿财富而言,一会儿是世界经济危机,一会儿是金融风暴,每..
一,众生浊。我们现在的众生,这里指的是我们世间的人,身心污染到极处,我们不相信伦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父母不孝,对师长不敬。二,见浊。没有正确的知见,迷惑颠倒,认假为真,没有智慧。人心浮躁,很难保持一颗清净之心,缺乏独立思考认知的能力,相信道听途说,喜欢..
五浊即是大乘佛教在佛经中提出的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五浊】 (梵pan~ca kas!a^ya^h!,藏sn~igs-ma-ln%a) 末法时期之五种浊的众生生存状态。在佛教的大—世—界观中的五浊。即劫浊(kalpa-kas/a^ya)、见浊(dr!st!h!I-k.)、烦恼浊(kles/a-k.)、众生浊(sattva-k.,又名有情浊)、命浊(ayuh..
学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稳定、观念不清楚、行为不端正,而想藉禅修开悟,便会带来走火入魔的危机。禅修者最忌讳的是迷恋神通,那会导致各种魔境的产生,丧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赖神力的迷信。这与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终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
香板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而它作为宝剑的样式,是由来有自的。话说清朝的“禅师皇帝”、“四爷”——雍正帝,他的禅法受教于他的师父玉琳国师。在玉琳国师圆寂后,四爷担心国师的出家弟子中没有究明心地的出家人..
修禅要上上根器的人。修禅下手就较高,从此角度讲,能够在当下就敢于承当自己就是佛,时时处处都按照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上根利智的人。上上根器的人并非生来就是的。一个人只要是敢于直下承当、敢于自尊自信他与佛无二无别,那么他对自己就会有严格的要求,这种人就是上上根器的人。如果想我怎能..
公元前2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建立,为争夺佛教正统,大乘佛教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意谓“小道”或“小业”。在大乘看来,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进的车辆”,是佛陀为小根器之人所说的教法。小乘佛教在教义和实践上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点,在理论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
还有两个理论问题,就是关于报土和别时意的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土。对这个净土的类别的这种判别呀,也是自古以来净土理论家所讨论一个主要问题之一,西方净土是事相上的土呢?还是本体上的这种实报庄严土呢?甚至还是什么化城哪?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属于..
修禅也称悟禅,是通过解放“自我”束缚获得世界真相的方法。由于形形色色的社会经验及自身经历(所谓的“业”)使我们习惯养成了对现成理论和逻辑的依赖性。这些理论和概念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延伸妄念,回避真相。一个看似完备的假设与概念沉积于头脑中并能够不由自主产生的系列念头就构成了“我”。由于“..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轮加之中。为什么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苦”呢?因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变化,有生有灭..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叫做入流,这个流是圣人之流。这一类已经不是凡夫了,只能算圣人里面位次最低,刚刚入..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为我,视他人身为他人为俱生身见。于诸法一一染着而生身见为分别生身见。《入楞伽经》..
慈诚罗珠堪布:接下来我们就讲佛教里面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修法。什么叫做大乘佛教,什么叫做小乘佛教,大和小的区别是什么呢?小乘佛教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问题而学习修行,所以叫做小乘佛教。只是利益自己,没有想到要利于更多的众生,利益众生的范围很小。只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的问题..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见惑是指身..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见惑是指身..
慧律法师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不得了,那是成圣的一念之间,这个没有大福德、大因缘碰不到的。所以,你就晓得,我们福报大的人,身体健康、经济非常好,面相庄严,六根圆满具足。福报不够的人,一出生,没钱、残废、聋哑、智障;生意怎么做怎么赔钱;所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好朋友的,都是酒肉朋友,这个就是有修福跟..
华严三圣,是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三者的组合。顾名思义,华严三圣的理论依据,来自《华严经》。《华严经》中载,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位,一左一右胁侍毗卢遮那佛。由此,许多寺庙里就供奉着三尊佛菩萨,是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又称“大智文殊菩萨”,是有般若之智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