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修心中心法约用三年的时间,仗佛力加持,可以开悟,虽较一念回光者多花了些时间,但比三十年勤苦参禅者省去了十倍的辛劳,而且可以得到同样的力用和效果。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子孙,除了深自庆幸何来如此福德遇此大法,和深切感谢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外,还有什么话可说哩!
复次,心中心法除了可以明心见性,即生成就外,还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念佛不得力、圣境不能现前者,可假此法修习,以证三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有十足把握。此法虽名密法,实际是熔禅净于一炉的圆妙大法!有志者应探求修之!阿弥陀佛!
心得
修心中心法约用三年的时间,仗佛力加持,可以开悟,虽较一念回光者多花了些时间,但比三十年勤苦参禅者省去了十倍的辛劳,而且可以得到同样的力用和效果。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子孙,除了深自庆幸何来如此福德遇此大法,和深切感谢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外,还有什么话可说哩!
复次,心中心法除了可以明心见性,即生成就外,还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念佛不得力、圣境不能现前者,可假此法修习,以证三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有十足把握。此法虽名密法,实际是熔禅净于一炉的圆妙大法!有志者应探求修之!阿弥陀佛!
【七种行令心得定】 p0064瑜伽十四卷二十一页云:又三因缘七种行故;令修行者,心得内定,心正一缘。谓趣--入安--住摄--受因缘。若世间正见,了知定有施与等行,及此为依,了知居家迫迮,居家尘染等行,出离所引正思惟;名趣入因缘。既趣入已;受持正语、正业、正命、名安住因缘。于趣入因缘、安住因缘..
【三学次第】 p0194瑜伽二十八卷二页云:问:何缘三学,如是次第?答: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
【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 p0231瑜伽十三卷十一页云:云何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谓如有一,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发生静虑。即由如是奢摩他故;于修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
【五相心得解脱】 p0280瑜伽九十六卷十一页云:复次若诸苾刍、专乐寂静,勤修止观;略由五相,当知其心,名得解脱。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毗钵舍那,解脱奢摩他品诸随烦恼。二者、毗钵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脱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三者、二种等运,离心随惑;解脱一切见道所断所有诸行。四者、..
作意者,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于所缘境持心者,谓即于此境数数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
婆沙论云。问别解脱戒。由何心得。答曰普于一切有情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的密码;手印则如文件加盖的印信,又如电视机上的天线。通过结印持咒,使学人与佛、菩萨..
心中心法修行的基本原则,三个字:不着相。问:执着于“不着相”,这也是一个执着。答曰:是的,就是用这个执着,破掉所有的执着,破到最后,即使这个不执着,也是会破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念佛的就一心念去,持咒的就一心持去,拜佛的就一心拜去,参禅的就一心参去,牢牢地执着在所修的法上,用..
心法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不用修法以证佛果,只以积垢深重,虽遇明眼人直示心性,又不肯自信承当,故不得不假法修行,以作黄叶止啼之举。而诸修法中又以善巧方便不同,修习即有快慢迟速之殊。参禅动辄数十年始能得个消息,甚或迷闷终身而不悟。修其他宗派者,又多不敢言明心见性,此以净土宗尤甚。..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的密码;手印则如文件加盖的印信,又如电视机上的天线。通过结印持咒,使学人与佛、菩萨..
凉水洗脸除了用基础保养品之外,小璐还坚持白天用凉水洗脸,晚上用温水洗脸。白天用凉水洗脸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这样就可以使皮肤毛孔收缩,更加紧绷一些。晚霜一定要用上隔离霜之后,可以有效阻止不洁空气对皮肤的侵蚀,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洗脸,让毛孔放松。皮肤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呼吸,再用上..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本文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01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风风雨雨仍屹立在历史的舞台上。学习道教经典已有不少时日了,我从最初的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在的立志修者,经历了坎坎坷坷,在师父的严格要求指导下,终于茁壮成长起来,虽然有点歪歪扭扭行姿不正,但总算初窥门径。我衷心的为道教的诸位祖师..
世上只有低贱的人,没有低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他本身,而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把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气质、修养、才能透露无遗。是金子还是石块,都能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只要安心工作,展示出让人珍视的价值,自然会受到珍视。..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维摩诘给来看望者说:我人共同禀赋的肉身是无常的,是不刚强的,是无力的,是不坚实的,很快就会变坏腐朽,不可以它为长久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产生很多苦恼、很多疾病的渊薮。我们不..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不是来自东密,也非来自藏密,而是我们汉地独有之传承,远在唐密中就有的。如何修行心..
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不同其他有相密法,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而后才能亲证本真,它是直下见性不须绕弯的,而且它和禅宗一样,都是从第八识下手修行的,所以它实质就是禅宗。禅宗行人..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二岁那年,他的父母索性就把他送到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禅师为师。出家之后每天担柴挑水..
【软道】 p1387集论六卷六页云:云何软道?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雑集论九卷十一页云:如是软中上品道,复各别分为软等三,建立九品。为显修道所断烦恼,渐次断故。复何因缘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由此烦恼,于极猛利毁灭惭愧无羞耻者身中..
【声闻乘】 p1392显扬三卷十三页云:一、声闻乘。谓住声闻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以火浣布制成之袈裟。火浣布,乃以火鼠之毛纺成者,不惧火,垢秽时得投于火中而浣之。据法苑珠林卷三十五载,魏明帝时,西国献火浣布袈裟。慧琳音义卷十五引山海经、抱朴子之说,谓南方炎洲有火林山,昼夜大火,生不烬之木,其木之皮花可为布,又有火浣兽,其形似鼠,常居火中,毛白而长,可绩以为布,..
凡二卷。略称月舟录。日僧曹源滴水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曹洞宗僧月舟宗胡(1618~1696)以平日之随缘法语转录为文字者皆不得留存,盖恐门人堕入文字禅。其侍者滴水等窃记其言,辑为本录。内容包括上堂、对机、小佛事、真赞、偈颂等,卷末并附月舟行状一篇。 ..
(名数)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于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粗也。今就此义而明四相,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粗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为生相。及最后之最粗,名为灭相,取中间为住相异相。而以之配于三细六粗,生相者三..
(书名)本行集经十一曰:优伽,隋言严炽。梵Ulkā。
【远离贪缠心得解脱】 p1258瑜伽九十七卷二十六页云:复次有诸苾刍、于诸念住,正勤修习;而是异生。或有胜妙可爱境界,正现在前;或复独处,得诸相状。由失念故;不如理想,以为依止,率尔发起猛利贪缠。彼于此缠,深心厌耻。谓如自身堕于厄难极鄙秽处,发起猛利思远离心。由如是行,便于彼缠、心得解..
【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 p1227俱舍论二十四卷七页云:论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由彼证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若于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如行色界极有顶者。然天帝释作如是言:曾闻有天,名色究竟。我后退落,当生于彼。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彼由不了..
【闻举罪事】 p1264集异门论四卷七页云:闻举罪事者:云何闻,云何举罪,云何事,而说闻举罪事耶?答:闻、谓闻有苾刍,故思断生命,不与物而取,行非梵行淫欲法,正知而说虚诳语,故思出不净,非时食,饮诸酒,自手掘地坏生草木,歌舞作乐,冠饰华鬘,放逸纵荡;是名为闻。举罪,谓五种举罪;如前说。..
【闻甚深法无谄信受】 p1265瑜伽四十一卷十三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
【慈无量与有情何等乐】 p1269大毗婆沙论八十二卷五页云:问:且慈无量、欲与他乐;缘何等乐、与有情耶?有作是说:彼缘第三静虑中乐,欲与有情。生死乐中,此最胜故。若作是说;诸有未得第三静虑、彼应不能起慈无量。或有说者,彼余生中,曾受第三静虑中乐。今复依止第三静虑,起宿住随念智,缘曾受乐..
【慈愍观初修业者应如是取相】 p1269瑜伽三十二卷十二页云:依慈愍观初修业者、于外亲品怨品及中庸品,善取相已;处如法座。由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俱行定地作意,先于一亲一怨一中庸所,发起胜解。于此三品,由平等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俱行作意,欲与其乐。如是念言:愿彼求乐诸有情类、皆当得乐。谓或无罪欲..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