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

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专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属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

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专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属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据说佛陀当年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说法,说的主要就是四谛。谛,梵文为Satya,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梵文为Catursatya,即佛教所讲的四个真理,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四谛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故也称四圣谛。佛教认为,不明此四..
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之一,「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对治众生的嫉妒心。随喜功德,又有随喜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声闻..
随喜赞叹,即见到他人行善,能够心生欢喜,口出赞叹。「随喜」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叹」称美赞扬。做好事,说好话,我虽然没有能力为之,但是你做了,你说了好话,做了好事,我很欢喜,我随喜赞叹。佛说,果能如此,其功德与亲自去做没有分别。随喜赞叹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为寺院塑佛像,..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义僧与凡夫僧。声闻僧以二乘法为主修,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无常苦空无我及缘其性..
比丘:受了三坛大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男众出家僧人,也称大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众出家僧人都能称之为“比丘”,没受三坛大戒的但受了十戒的称之“沙弥”。现在一般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需出家三年,佛教五堂功课都能背诵下来,然后就是看师父,给不给你开“号条”了。当然年龄较大的出家僧..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
分别为: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涅盘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本性佛)、如意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觉行圆满,自觉成就了觉他就是度众生。自觉觉他都圆满了,都成就了,这就是佛。这是佛,用..
讲师,与国司共掌国内僧尼之事,亦兼讲说经论之职 ,原称为国师,或国讲师,有大小之别。好的老师就像好的医生一样。好的医生对不同的病人不会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药,而是先检查病人,了解病人的个别体质、病症与需要,然后才给予适合病人本身情况的药。同理,好的老师对不同的学生不会千篇一律地教授..
世尊,是对佛陀(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佛陀十号之一,《四十二章经》:“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维。”佛无论在世、出世间都尊贵,所以叫“世尊”。别号就叫“三界独尊号”。隋 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世尊说法不用一方之语。” ..
关于念佛号的好处,《阿弥陀经》如此解释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往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就是说,念佛号,即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有非常好处的,至少会..
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你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经常念佛,你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会消失。 经常念佛,你不会再斤斤计较各种利害得失,不会再人为制造人际关系的紧张..
“阿弥陀佛”,佛教术语,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觉”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内容特别深广;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佛教导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将世尊..
虚空,在佛教中是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就像本来只是反射的蓝天,我们认为是实有一样。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子,一直往下分……到极小微尘……再分就没了,虽然心里想可以无限分下去,但物质最终就不能再分了。也就是说极小微尘不存在,一个微尘不存在,由微尘组成的..
头陀,又名头陀行,是梵文(dhūta)的译音,译为抖擞,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也。即甩开衣服(著弊纳衣、但三衣)、饮食(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不得饮浆)、住处(在阿兰若处、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等三种贪著的行法。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一种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
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于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么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
即如来之异名。传心法要下曰:‘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 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 外道。’尔时,无边身菩萨摩诃萨,即受佛教从座而起,稽首佛足,右绕三匝,与无量阿僧祇菩萨俱,从彼国发来至此娑婆世界是时,大众一切悉..
无量劫《隋书·经籍志》:“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宋 张商英《护法论》:“盖念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皆曾为己。”词条释义劫波:梵语Kalpa的音译,亦作“ 劫簸 ”,简称“劫”,佛教时间概念,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劫"这个词,本身就是梵语的音译。古印度的计时单位。..
佛教中的“五明”是什么意思?简述:“菩萨学处在於五明。”何谓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
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
往生,一般是指舍娑婆世界,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莲花化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
(一)指过去五十三佛。此说见于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谓法藏菩萨(即阿弥陀佛之前身)之师世自在王佛以前(从锭光如来至处世如来)之五十三佛。即:(一)锭光,(二)光远,(三)月光,(四)栴檀光,(五)善山王,(六)须弥天冠,(七)须弥等曜,(八)月色,(九)正念,(十)离垢,(十一)无著,(十二)龙天,(十三)夜..
《楞严经》讲到五十种阴魔,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修道的人,如果不明白这五十种阴魔,一定会走错路的;不走错路,那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若认识阴魔的境界,就不会胡吹乱捧了,不会自己看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无论谁,你有亲戚朋友,都可以叫他们来听一听这五十种阴魔,令他们知道这种修道的境界。眼..
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困难,及对此境界之误解。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二..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普同供养佛法僧三宝及法界有情。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算思量我们所吃..
佛教寺院的出家人吃饭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称为斋堂,而有些寺院却称为五观堂。为什么要称五观堂呢?因为出家人在吃饭的时候,要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思量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难消;2、秤己德行,全缺应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禅、诵经、营三宝事,..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大正40·84a)︰‘食须观门五别︰(一)计功多..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rapacana的翻译,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竭磨部、佛部..
“无我”: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断言否认灵魂、本体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现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质实体的存在。佛家认为,人是由色法、名法构成,这里面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也没有灵魂。组成“人”的这些极其细微的色法和名法,一直都在不停地生灭着,没有不生灭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叫做‘我’的实体存在。梵语an..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