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身佛像是指出家僧人死后其肉身不腐,而被当做佛像供奉起来。一般其表面都会贴上黄金,也叫全身度舍利。最著名的真身佛像就是唐朝时的禅宗六祖慧知能大师。
出家僧人死后其尸体不经道过真空等特殊处理而保持不腐的原因,科学家尚无统一定论,但佛教认为这是其生前修行戒定回慧的功德所成。一般火化答后会留下舍利,而留下全身舍利的并不多见。
真身佛像是指出家僧人死后其肉身不腐,而被当做佛像供奉起来。一般其表面都会贴上黄金,也叫全身度舍利。最著名的真身佛像就是唐朝时的禅宗六祖慧知能大师。
出家僧人死后其尸体不经道过真空等特殊处理而保持不腐的原因,科学家尚无统一定论,但佛教认为这是其生前修行戒定回慧的功德所成。一般火化答后会留下舍利,而留下全身舍利的并不多见。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
(杂语)雕刻佛像,每下一刀,须礼拜三宝三次。画像经文,谓之一笔三礼,又曰:一字三礼。
(图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观无量寿经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p2
【维摩罗诘】什曰:秦言净名。垂裕记云:净即真身,名即应身。真即所证之理,应即所现之身。生曰:此云无垢称,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大经云: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西域记:毗摩罗诘,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者,讹也。..
[出普贤行愿品疏]谓如来真身无形无相。犹若虚空。虽同一虚。万像森然。虽含万像。一相不立。疏云。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是也。
《造像量度经》,一卷,是说明造佛像法度的经典。清乾隆七年(1742)工布查布在北京从藏文译本重译为汉文,并作了《造像量度经引》、《经解》和《续补》,编在经文的前后,合为一部。据经的序分说,本经是佛在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之前,因舍利弗的请问而说的。但汉译藏经中有关佛升忉利天的记载,都没有..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和应化法身。自性法..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又叫做开眼,即佛像落成后,举行仪式以供奉之。
一、称名念佛,即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二、观像念佛,即观看佛像,口称佛名;三、观想念佛,即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四、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诸佛之真实相,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又名佛生会,在中国是于阴历四月八日佛生日行之。据说释尊降诞时,天帝释梵及龙王以香汤为之洗浴,故每年佛诞日,信徒遂以香汤、五色水、甘茶等自顶灌沐诞生佛像,称为灌佛会。
(名数)一、真身,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二、化身,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杂语)绘佛像写经文每一笔三次礼拜也。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仪式)迎入佛像也。迎入于寺院,从寺院迎入檀家,皆谓之入佛。
(名数)一、用周无碍,于佛刹尘等处,现法界身云,起无边之业用也。二、相遍无碍,佛在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之佛刹,神变种种,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随现相而众相皆具,万德斯圆也。三、寂用无碍,佛常住三昧,而为寂,无妨利物为用,即定即用,无碍自在也。四、依起无碍,佛虽寂用无心,然能依海印三昧..
仲明。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已困。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
如宝。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钟鸣一声。众皆惊异。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
道爰。丹阳人。先于诸寺造大像七躯。务极精丽。又冶金铜造无量寿佛像。忽于眉间放大光明。地皆金色。像与爰记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国。即于像前端坐而化 。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
释遂端。姓张。不知何从而来。德润寺求师。其为人也质直清粹不妄交游。师授法华经。诵犹宿构。人皆骇叹。至乎老齿勤而无懈。十二时间恒讽不辍。咸通二年忽结跏趺坐而化。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远近奔走皆至观礼。邑人同心造龛窆于东山之下。二十余年坟茔屡屡光发。后开视之形质如生。众迎还寺漆纻饰..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辚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着记二十卷号简正..
释无迹。姓史氏。朔方人也。当宣宗御宇佛法中兴。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操执密缜拂攘嚣尘。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得戒度于西明寺矣。凡于百艺悉愿游焉。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我则讲贯之余兼而综习。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后于辇下相遇。以家僧之礼待焉。盖知言行相高..
亦名:造立佛像如法每多灵异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一、前代近真)今人随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实,竞封世染。所以中国传像,在岭东者,并皆风骨劲壮,仪肃隆重,每发神瑞,光世生善。如长干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脚趺铭云,今在京师,大发灵相。逮于汉世,仿[髟/弗]入真;流之晋宋,颇皆近实..
亦名:造立佛像缘起行事钞·僧像致敬篇:“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
亦名:盗佛物结罪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望佛结)盗佛物者,正望佛边无盗罪,由佛于物无我所心,无恼害故。但得偷兰,以同非人物摄故。……(二、望主结)若有守护主者,三宝物边,皆结重罪;无守护主,望断施主福边结罪。……(三、盗供养)(一、引律论明开)必盗而供养无犯。萨婆多论盗佛像,..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