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地即是无见,因此心的体性是大空性的广境;
禅修就是无修,因此要让你自己的体验远离执着;
行持就是无有行,因此行持就是远离戏论造作的本然状态;
果是无舍亦无取的,因此果就是大乐法身。
这四句话是我内心真诚的话语,若是与这四句话有所抵触,你就无法了解阿底瑜伽的本质。
——《莲师心要建言》
见地即是无见,因此心的体性是大空性的广境;
禅修就是无修,因此要让你自己的体验远离执着;
行持就是无有行,因此行持就是远离戏论造作的本然状态;
果是无舍亦无取的,因此果就是大乐法身。
这四句话是我内心真诚的话语,若是与这四句话有所抵触,你就无法了解阿底瑜伽的本质。
——《莲师心要建言》
【一切种爱语】 p0008瑜伽四十三卷十二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爱语?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二、于应制法,遮制,爱语;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言七种者,一..
英语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一元论则谓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印度..
三境者。一、性境 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是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五俱第六意识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则此相分,亦是性境。余法准知,然有二种: 一、无本质 即八识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但是自变自缘,不假外资。然..
【三藏伽陀】玄奘大师为了说明三类境的假实,留下了一首偈子,收在《法苑义林二执章》,及《成唯识论枢要》中。偈子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偈子的意思是,性境者,即是实境,指五根、五尘实种子所生的相分境。‘不随心’者,以此根尘相分是实种所生,不能随见分种生..
【本质】此为唯识宗教义。是‘影像’的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为直接的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即称为本质。乃间接的认识对象。故相分可分二种,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如眼识攀缘色境,除眼识所现的影像外,别有阿..
【独影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一、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
【带质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的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换言之,带质境即是此境兼带本质,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是实种所生,..
【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的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唯识宗的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见《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 p0018瑜伽九十四卷九页云:云何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谓诸如来所说法教,普为一切人天开示,无倒开示;于一切法,不作师拳,无遗开示。如是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
【三藏建立】 p0192集论七卷二页云:何故如来建立三藏?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毘柰耶藏。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毘柰耶藏。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指世间法施、出世间法施。据般若经卷二十四载:(一)世间法施,指菩萨虽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五神通(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等一切诸法,然未能出离世间,故称世间法施。(二)出世间法施,指菩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等一切圣法,依此..
记别者,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德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名记别,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何等记莂?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莂得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明记莂,记莂开示深密意故。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集真是集?谓正开示。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为去来今。众苦因本。道路由绪。能作生缘。起集等起。能起集等。起现法中诸苦身坏。后苦由是出生。如有颂言。因爱弃良医痈本榛藤渴未调伏一切数数感众苦如树根未拔虽斫斫还生未拔爱随眠数数感众苦如毒箭在身损坏色力等众生..
云何名为听闻正法?谓所亲近供养善士。未显了处为正显了。未开悟处为正开悟。以慧通达深妙句义。方便为其宣说施设安立开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谓正开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灭真是灭?谓正开示。即上所说。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永没。名为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护。亦名归依。亦名所趣。亦名无忧。亦名无病。亦名无动。亦名无没。亦名无炽。亦名无热。亦名安隐。亦名惔怕。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涅..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道真是道?谓正开示。此道此行。于去来今众苦。能断能弃。能吐能尽。能离染。能灭能寂静。能令永灭没。此复云何?谓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有颂言。此威猛一趣如鸟路清虚牟尼定所行为众数宣说哀愍说一趣见道尽生边此道于瀑流去来今能度能究竟调静..
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谓正开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如有颂言。诸蕴起为苦生及出亦苦生已有老苦病苦与死苦烦恼生为苦生已住亦苦非聪敏悔苦不调伏死苦无智有情苦增羯咤私苦愚夫生死苦多劫驰流苦..
基本功1956年7月30日如果你坐禅时还观不到呼吸,那么告诉自己: 『现在,我要吸气。现在,我要呼气。』换句话说,这个阶段,你是那个在作呼吸的人。你决意不让呼吸自然地进出。如果你在每一次呼吸时记得这样想,不久就能够抓住呼吸。* * *把觉知保持在你的体内时,不要试图禁锢它。换句话说,不要迫使心进入凝滞..
守住口业,成佛一半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今从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有人问她话,若有关修行,则正面开示数言;若非关修行,则闭口不答;生活简朴,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从不假手他人。老尼师之德行驰名乡里,若有人生病,医药难治,皆来乞求老尼..
学佛只是一念之转,转有著烦恼心,归无住空净心,要寂然无所作著便是佛境,故心净则佛土净。此是正法。心量宜大,以慧力观照一切本空,便不执取坚固,自然退让,在表面似乎吃亏,但修德成就,功夫精进,根本上大得便宜,是真布施,此以除贪。心能平等,法法都幻,有什么得失成败,自然宽宏不计较,且心..
问:还未达到禅定的佛教徒适合开示或分享佛法吗?帕奥禅师答:可以,如果他教的是真正的佛法的话。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我所说过的摩诃尸婆大长老?当他还是一个凡夫时,他就教了许多比丘修禅,而且其中的六万个弟子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如果拿捏不住自己的分寸,我们最好先闭嘴。言多必失,如果不得已发表意见,也只在别人要求你说话的时候说话。设身处地,善解人意。分寸是一把尺,度人的同时度自己。在思考该干什么的时候,想想别人也这么对你干的时候你能不能受得了。所有的关系,都不宜过分亲密。乃至于是对自己的父母孩子。每个独立..
佛诞开示佛为求一切智,不惜生命而抖擞精神来修行,我们怎可不劳而获就想成佛?◎一九八二年五月一日开示于万佛圣城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修难行能行的苦行,修难忍能忍的法门,为众生发菩提心,修一切智,不惜生命来教化众生。生生世世都是忍苦耐劳,吃人所不能吃,让人..
阿弥陀佛!这篇文章中李志芬居士听了法师开示后她张着的大嘴慢慢地合拢了,痛苦的神情变成了安祥的神态。弟子有疑问,李志芬居士往生前有信愿,有念佛,为何要人助念开示后才现瑞象呢?难道没有法师开示、莲友助念,她就一直是痛苦的神情吗?她平时有念佛,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怎么是痛苦的神情呢?请师父开..
一、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问: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大安法师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找认熟,然后,宁静片刻,徐徐读诵,念兹..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物质谁造的?神是谁造的?均仍不能解答,则仍必归之于无始。故佛学直从有情生命而曰无始..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