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禅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条支脉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不但具有神奇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深幽古奥的医学理论。禅医,是在佛教禅宗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医学流派,故此人们俗称它为禅医。它不但有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性,而且还有东方宗教的神秘性。由于它特色突出,所以深受信奉古东方文化人们的爱戴。禅医具有单传秘教的传统,所以人们多闻其名而少见其踪。 禅医讲:人是物质的组成,同时也组合生成了生物信息工程即生命灵魂。人体组合生成的生物信息工程具有类物同频的共振性与类它频的干扰性及残留信息的收载性。人体在物质所能体现的范围中,。可以用确切的科学方法去解决。它具重复性!对超物质形式所能钵现的生命灵魂就要应时随象,因势力导。因为,人体生命随时间与空间的变而变化,它象瀑布一样永不重复。由于生命的不重复性所以研究生命的数证只有借鉴性!中国传统医学中讲精、气、神及魂魄等学说。实际是古人对生命认识的一种描述。是一种用语。用鬼神二字描述生命信息的式,单纯的从传统医学上讲,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描述,一种用语,是假名。是超语言的一种表达。根搞封建迷中的鬼神有本质的区别!在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时候,要特别警惕歪门邪道的干扰,防止他们搞丰建迷信动!同时也要防止对本意的歪曲干扰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禅医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与用,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追求其究竟。禅医诊脉,是通过指下的脉部搏动的感觉领悟其病情。诊脉领悟病情,是医者通过脉部的感觉分类侯得其神。禅医讲:中医诊脉对脉搏神韵的追求已超出了动态传导的物理概念。因为医者指下搏动的觉,除心脏外,并没有其它脏腑传导的依据。尤其对肾气、阴阳盛衰等抽象概念的诊查,更不具备科学数证循。禅医诊脉强调指下用心指下用心是一种心识能力。它不拘于常规识觉器官所能认识的范围,识诊脉通过形式而不拘于形式,它追求的是生命的所在。心识诊脉是在同情与理解的心态中进行静虑静虑是通过文字标注的脉象去参禅悟道。这里存在着知识的积累与潜能的发挥。禅医对神韵的追求实是对生命信息的探索。经气流注学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特色的运气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宗教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养生修道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东方,人们为了强身健体,驱逐疾病,以养生修道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极其珍贵。现代气功活动的盛行,充分的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养生修道,是禅宗医学中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佛教禅宗观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修道特色。禅医尊重科学,从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大德高僧从没有一位主张有病不去看医生的做法。这说明佛学与科学并不对立,禅宗观医学中的养生修道术,不但注重日常的养生修炼,而且在临床中还有针对性的治疗功法。现代一些气功界朋友,吸取了有效的传统功法。组合成现代气功,用于民间养生保健,对人们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禅医对经络气穴的实质认识,具有独特的理论学说。禅医认为;古人标注的经络气穴并不是它的真如本体。经穴的真如本体是在具有生命的前提下,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它一处有动而无一处不动;一处有变而无一处不变。人体经穴的生成流注具有性能质量的变化及位置的游动性!禅医所言取穴准确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确!并非是指图文坐标尺寸的准确!禅医在临床中,能通过脏腑生成流注的经气,人为的创造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禅医讲:古人标注经络气穴的实际意义,是思想交流的需要和传教的需要。人对经络气穴的认识应该通过图文标注的指向去领悟它的客观实在,决不可被文字框架所束缚。禅宗医学中的养生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但具有修神养性的内功及运动性的外功;而且特别注重膳食的调配。食疗是禅医运用食品中的药性进行医疗养生的做法。禅医把人们日常所用的食品纳入各种医疗性能中,再根据人们的健康需要进行药理性的调制,最终达到医疗养生目的。药为食用,食为药用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不但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净花斋食谱是传统养生食品中的主要内容。其特色突出。相传古时候一些达官贵人,既有信奉又不能克守清规。禅医为其调制食品,因其口味与养生价值具佳,所以深受信奉者的喜爱。禅宗医学观,有利于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能促进生命科学可与科学医学交融相会。
相关推荐
佛驮跋陀罗(359—429)
佛驮跋陀罗,简称佛驮跋陀,意译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他原是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住劫比罗伐窣堵,因祖父在北天竺一带经商,迁居出来。五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寄养于舅家。十七岁出家,在诵经时显出异常的聪明,一天读完一个月的功课。受了具足戒后,更加勤学,博通经典,以精于..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佛祖统纪》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字惟远。高丽国。族姓尹氏(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生)梵相异常顶有肉髻。眉毫宛转伸长五六寸。幼从龟山院释宗为师。受具之后学华严起信。为国宗仰。晋天福时来游中国(师于天福末。方十六七。正受具学华严之时来中国。应在二十后。以历推之。当在汉周之际。今言天福恐误)至天台云居..
迦叶波
【迦叶波】此云饮光。二万岁时,出成正觉。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种观世。故大论云:一者观时,人寿百岁,佛出时到。二观土地诸国,常在中国生故。三观种姓,刹利种姓势力大,婆罗门种智慧大,随时所贵,佛于中生。四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
传戒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范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序(白四羯磨,即会..
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具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经典。此经总有十六会,其最早形成的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于此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其梵本于后汉灵帝光和初 (178)由天竺沙门竺佛朔赍来中国,次年与月支沙门支娄迦谶在洛阳共译成十卷,名《般..
周叔迦
【周叔迦】近代唯识学者,安徽至德人,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十五年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年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中法诸大学,主讲唯识学、因明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加入三时学会,《宋藏遗珍》的出版,他出力颇多。二十二年,叔迦以其讲..
性宗相宗
【性宗相宗】中国大乘佛教,习惯上把佛教分为性、相二宗,即法性宗和法相宗。但其内涵则与印度的性宗、相宗并不一样,如果依照宗派学统,中国承自印度中观学派的三论宗应该是性宗,承自印度瑜伽行学派的唯识宗应该是相宗。但是在中国佛教中,虽然仍以法相唯识宗称为法相宗或相宗,但中国的法性宗,并不..
九华山
山名,在中国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东土九祖
指天台宗在中国的传承,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法师俊芿《佛祖统纪》
法师俊芿。日本国人。先传瑜伽密教(唐元和间。国人空海入中国。受密教于不空弟子慧果)。久之杭海来中国。登灵山谒北峰。学天台一宗。执经受教尽通其旨。开禧初。北虏犯边。芿启北峰欲结坛诵咒。如不空解安西围。时论委靡竟不克行。北峰乃令遣徒归国取中华先所传五部之法。而其徒沦于海(此是北峰印法师..
法师永道《佛祖历代通载》
法师永道。东颖沈丘毛氏子。弱岁厌世相。往依承天寺南罗汉院真戒大师安恭。学出世法。既纳僧服趋京师业唯识百法通之。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赐紫衣。五年赐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号。师与律师悟明华严师惠日。相向泣曰。佛法至此。幸生犹死也。亟诣政府陈状谓。自汉永平佛法入中国。唯元魏宇文..
四十二章经
Sishi'er Zhang Jing佛教经典。1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
老子化胡之争
laozihuahuzhizheng中国佛道之争的一次历史事件。简称化胡之争。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一度被视为黄老神仙术的一种;佛教也自附于黄帝、老子,以图与中国传统信仰相结合,得以传播。东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汉末三国时,化胡说广泛流行。但..
迦腻色迦(Kaniska)
Jianisejia佛教护法名王。印度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又译作割尼尸割、 腻迦、葛诺歌。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年代约在2世纪前期。关于他的事迹,佛教中有很多传说。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钱币、碑铭提供了一些可信的依据。迦腻色迦与中国《汉书》中所记的贵霜王朝前两代国王丘就却、阎膏珍可能并无血统关系。据佛..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位于饮誉中外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是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的地方。妙真和尚创办灵岩山寺西有研究社,1948年扩充成为灵岩山寺净宗佛学院,学僧48名,1959年后停办。1980年开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灵岩山又称石城山、石鼓山、砚石山、象山。在春秋时代,曾是吴王夫差的馆娃宫..
佛教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
Fojiao jiaozhu建筑 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
中国佛教美术(Buddhist art in China)
Zhongguo Fojiao meishu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后来逐渐发展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晋袁宏《后汉纪》称: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
往五天竺国传
Wangwutianzhuguo Zhuan佛教史传。亦称《往五天竺传》。新罗慧超撰。3卷。记述慧超从中国去古印度探求圣迹所经历的数十个国家、地区、城邦以及中国西北的地理、宗教信仰、佛教流传情况及风土习俗等。原书早已佚失,但据慧琳《一切经音义》记载,确有此书。近人从敦煌卷子中发现题名《周历五天竺行程》..
僧伽制度(samgha)
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出家 佛教信徒为求解脱而出家修行。这种制度原非佛教所创始,古印度早有此风尚。佛教徒出家,先要剃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一般出家人不留胡须,但中国出家僧人剃后仍有复留者。南方国家和中国傣族地区僧人一律不留须。僧人不是充当人、神之间的中..
中国佛学会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后,设会所于南京毗卢寺,后迁至张府园。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在星期研究会上举行佛学座谈。其后,又相继在上海..
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 ?~594)
Piluzang越南佛教灭喜禅派(又称南方派)创始人。其名意译为灭喜。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曾周游印度,学习和研究佛教。南朝陈太建六年(574)到达长安,从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参学,后至广州制旨寺从事译经,译有《象头精舍经》和《报业差别经》。在中国居住7年,太建十二年到达越南,住河东法云寺,翻译..
荣西(Eisai 1141~1215)
Rongxi日本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俗姓贺阳,号明庵。备中国(今冈山县)吉备郡人。幼年从父学佛,14岁在本郡安养寺从静心落发,旋登比睿山受大乘戒。19岁于比睿山就有辩学天台教义,又到伯耆(今岛取)的大山从基好学密教。后又还比睿山精读藏经。1168年到中国求法,先到明州(今浙江宁波)访广慧寺,继往..
铁萨罗(Tissara)
Tiesaluo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带领十位比丘尼随该国船主难提到中国建康(今南京),应景福寺尼慧果和净音之请,于元嘉十一年在南林寺设坛传戒,请僧伽跋摩为传戒师,为三百余尼僧重受具足戒。创中国尼僧如律如法从二部僧众受比丘尼戒之始。中国妇女出家为尼者,东汉时阿..
亡比丘葬法
亦名:葬亡比丘法、葬法子题:中国四葬、水葬、火葬、土葬、林葬、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五众得起塔、阇维、四人应起塔、八种塔并有露盘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明葬法。中国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薶之岸旁;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
受具戒法比丘五种
亦名:受比丘戒法五种、僧中五受、具足戒受法五种、比丘受戒法五种、五种受具戒法、授比丘戒法五种子题:善来受具、破结受具、三语受具、边方持律五人受具、中国十众受具、八事、白衣罗汉、赤县、震旦、神州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比丘受戒法。佛言,善来比丘、破结使比丘、三语比丘、边地持律五人受..
丁福保
(1874~1952)江苏无锡人。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曾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三十六岁时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年逾四十始向佛,悉弃向日所学。著述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其中佛学丛书之特色,在..
达摩
1、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2、菩提达摩的简称,印度人,梁武帝时泛海到达中国的广州,武帝迎至建业,因与武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中国禅宗之始祖,圆寂于东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判教
判别教相。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发心研究佛教者,较易探讨了解,名为判教。
净土宗
又名莲宗,或念佛宗,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中国以晋时慧远大师为初祖。
竺法兰
中印度人,与迦叶摩腾,同来中国,宏扬佛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