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编者按: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我们要知道的是世间的一切都想是睡梦,水泡一般转瞬即逝,所以我们何必要执着呢!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注解:世间的一切万象就像睡梦、水泡、朝露、闪电那样的短促无常,有什么好贪执眷恋的呢?人生苦短如梦,稍纵即逝,如果不知谨慎持握,可能就忽忽过去了。生命脆弱如丝,一呼一吸之间瞬息消灭,如果不能善力发挥,真是可惜人身一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编者按: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我们要知道的是世间的一切都想是睡梦,水泡一般转瞬即逝,所以我们何必要执着呢!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注解:世间的一切万象就像睡梦、水泡、朝露、闪电那样的短促无常,有什么好贪执眷恋的呢?人生苦短如梦,稍纵即逝,如果不知谨慎持握,可能就忽忽过去了。生命脆弱如丝,一呼一吸之间瞬息消灭,如果不能善力发挥,真是可惜人身一场。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欲明世界,先释世界之义。世界者,时间、空间、二者是也。世者时之异名,迁流之义,为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为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名世间,间者间隔之义,与界义同。又世者迁变无常义,在无常迁变中,谓之世间。..
对于一切世间,有以有情无情二种,分为二世间者。谓有为法之过现未迁流,而其事事物物间隔之世间,大别有二:一、有情世间 由五蕴假和合,有情识以差别鬼畜人天等者。二、器世间 由四大积聚,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即有情世间,为有情之正报,器世间为有情之依报是也。..
或有分为三世间者,谓一切有为法,有三种分类: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也。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众生,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三、国土世间 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也。..
谛观世间之相无他,唯是生灭、灭生、灭生、生灭而已,是为生灭相。
世界四劫者,历成、住、坏、空之四相也。一、成劫 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之间,光音天中有情,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二、住劫 存住于二种世间安稳之时,其间亦经二十劫。三、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
【二世间】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者,谓有为法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迁流;间者,事事物物之间隔。总别为二,即:有情世间,五蕴假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器世间,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有情世间为有情之正报,器世间为有情之依报。见《俱..
【二假】二假,指无体随情假,与有体施设假。一、无体随情假,乃世间所称的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为实我实法,此法体但是妄情,为遍计所执性摄,而无实体,世人随此妄情而执虚假之我法,故称无体随情假。二、有体施设假,乃于依他起性上假名施设之我法,即内识所变的见、相二分为依他法,从实种子..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
【七真如】《解深密经》卷三、卷六载: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即:流转真如,又作生真如、轮转如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实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的实相。三、唯识真如,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若随相而..
(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则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则成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则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是指定与慧相应之一念,亦即理与智相应之一念,这是人快要成佛时的智慧。
(杂语)此言甚深微妙之法,为一切世间众生之难信受者。法华经序品曰: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譬喻)以一月譬法报应之三身。宝王论曰: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盖法身者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生出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为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之照临万象,无有隐形。应身为变化之用。用无自性,..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次九想而辩八念者。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嗇*欠]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为次也。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
Hui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zhi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
子题:三恶道因、三善道因、世间因果、三乘因、出世因果资持记·释钞序:“十不善业,三恶道因;十善五戒,三善道因,此世间因果。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是三乘因,即出世因果。”(事钞记卷二·三○·一七)..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四分,世间五宝难得:一、值佛出世,二、闻佛说法,三、闻而解之,四、如法而行,五、得信乐心。”资持记释云:“五事希有可贵,故名为宝;初二是胜境;余三即行业;值佛闻法,发解起行,行成有验,信乐立焉。”(事钞记卷四○·三三·一)..
【一切慧】 p0002瑜伽四十三卷六页云:云何菩萨一切慧?当知此慧、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慧,二者、出世间慧。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寤,或于真谛正觉寤..
【一来向】 p0003显扬三卷十页云: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十四页云:一来向者:已得无间道,能证一来果。谓此无间,证一来果。彼于欲界贪欲瞋恚,由世间道,或先已断多分品类;于四圣谛,先未现观,今修..
【一切静虑】 p0005瑜伽四十三卷一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静虑,二者、出世间静虑。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静虑,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三者、饶益有情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
【一切有情有八种】 p0011瑜伽九十六卷十八页云:云何名为一切有情?谓有情众,略有八种。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于诸欲未离贪众。四、于诸欲已离贪众。五、于初静虑未离贪众。六、于初静虑已离贪众。七、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得离贪,诸外道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世亲于法华经论卷下详论此“开示悟入”之要义,列举佛出世之四缘由:(一)如来具足一切智,能如实了知诸法深义;如来欲以其知见开启众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诸法深义,故出现于..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p6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