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已经生了,成为了,就会苦
- 你们生出来了,苦吗?
- 已经生了,成为了,就会苦。
- 这个身体生一次,死一次,生了就会死。而精神、神识上的生死,一天不知道多少回。
- 没有人想要苦,即使不想要,还是苦。
- 每个人都有苦,全世界不论是哪里的人,不管贫与富,美与丑,都是有苦的。
- 不论哪种人都想要没有苦,如果心中有苦,就睡不好,吃不好,做什么事都不好。
苦--- 已经生了,成为了,就会苦
- 你们生出来了,苦吗?
- 已经生了,成为了,就会苦。
- 这个身体生一次,死一次,生了就会死。而精神、神识上的生死,一天不知道多少回。
- 没有人想要苦,即使不想要,还是苦。
- 每个人都有苦,全世界不论是哪里的人,不管贫与富,美与丑,都是有苦的。
- 不论哪种人都想要没有苦,如果心中有苦,就睡不好,吃不好,做什么事都不好。
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果报。
【不绮语】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的言词,为十恶业之一。而不绮语为绮语之相反,为十善业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参阅‘十善业’条。..
【绮语】十恶之一。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参阅‘十恶’条。..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摒弃于佛法之门外。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为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地、水、火、风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质),所以叫做四大,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败坏分散。
太初禅师。讳启原。号太初。日本国人。九岁礼物外禅师得度。年十九与宗猷等十八众游参上国。丙午二月进京。见季潭禅师。后见了堂天童无著懒牧等四十五员大善知识。末于杰峰和尚处入室。付顶相大衣拂子法语。后住罗阳三峰寺。及山交龙护禅院。有三会语录。是年三月一日卓午说偈曰。生也铁面皮。死也铁面..
释昙迁。俗姓王氏。博陵饶阳人。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少而俊朗爽异常伦。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令舅氏传授。即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会备练六经偏究易道。剖卦析爻妙穷象系。奇迁精采。乃先授以周易。初受八卦相生。随言即晓。始学文半。余半自通。了非师受悟超词理。会深异也。曾有一妪失物..
释知玄。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氏梦月入于怀。因而载诞。虽乳哺未能言。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岁祖令咏花。不数步成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吟叹不怿曰。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今见孺子志矣。非贻..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有十种施无福:一、谓施女人,二、戏具,三、画男女合像,四、酒,五、非法语,六、器仗,七、大刀,八、毒药,九、恶牛,十、教他作如是施。” (事钞记卷二一·七·一七)
亦名:不应礼四种人行事钞·僧像致敬篇:“四分中,有四:一、不应礼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人,不应礼后受戒者;三、不礼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被举、灭摈、应灭摈等;四、不礼一切说非法语者。”(事钞记卷三七·六·七)..
亦名:多人说法缘起子题:行舍罗有三种、三种行舍罗法、显露行舍罗含注戒本·七灭诤法:“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于十八事诤不息。遂至僧中断不了。以事白佛。佛言,应与多觅罪相法,非法语同一处。应差比丘令行舍罗。行[舍罗]有三种:一者显露,二者覆藏,三者耳语。若上座标首智人和尚阇梨住如法地,..
亦名:多人说法释名子题:行筹五德具八法、三种行筹法、行筹法具三种、筹有二别、完筹、破筹行宗记·释七灭诤法:“捉筹多者为是,所谓多人语也。”(戒疏记卷一六·四三·一三)戒本疏·七灭诤法:“多人语者,由评法相,取解不同。故召两朋,同处面决。行筹五德具八法者,三种量度,详审众情;又知义..
亦名:屏处不定法、不定法、初不定戒、覆处不定戒子题:屏处、覆处、障处、住信优婆私含注戒本·二不定法:“若比丘,共女人人女有智未命终也。独一比丘一女人在屏处屏有二种:一者见屏,若尘、若雾、若黑闇中不相见也。闻屏者,乃至常语不闻声处。覆处上有物作盖也,障处若树、若墙、若篱、若衣,及余..
亦名:初不定戒缘起、覆处不定戒缘起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先俗友妇斋优婆私,形并端正,各有系意。时到诣彼,共屏覆坐,说非法语。毗舍佉母窥见起过,疾往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上·一九·一三)..
亦名:大界不失相六种、六种不失界、不失界六种羯磨疏·诸界结解篇:“(一、总标)泛明不失,略列六种。(二、别释)一、善恶互解不失。如律云,恶比丘解净地,令余得不净触不成等。二、僧尼互解不失。见论云,于尼界上得结僧界,尼界不失。尼结反上。五百问云,不得相叉。 三、异同见互结不失。如律..
亦名:敬经像宜至真齐观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一、斥非致毁)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敬,则至真齐观。今流俗僧尼,多不奉佛法。并愚教网,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偏指圣仪;或端坐倨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轻笑..
【五种邪举罪者】 p0272瑜伽八卷十三页云: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者。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者。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言麁犷故;名非法语者。言挟瞋恚故;名非静语者。
凡二卷,收录日本时宗开祖一遍上人之法语。上卷包括和赞、偈文、制诫、道具秘释、消息、和歌等,下卷则集录门人闻于上人之法语。 p73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岩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
《敕修清规·受请人升座》云:“指座有法语。”忠曰:“登座语,永兴禄和尚为始。”禄嗣玄沙备。《传灯录·福州莲华山永兴禄和尚章》云:“闽王请师开堂日,未升座,先于座前立云:‘大王、大众听!已有真正举扬也,此一会总是得闻。岂有不闻者?若有不闻,彼此相谩去也。’方乃登座。”..
忠曰:“道旧,谓道友也。以道相交,故言道旧,旧识也。”旧说:“西序头首退职者曰道旧,犹如东序退职曰勤旧也。盖头首在僧堂专办道,故言道;已退职,故言旧。”忠曰:“此杜撰说,如西序退职者亦名勤旧。前〈勤旧〉处已辨。”忠曰:“《敕修清规·不多言道旧,只〈头首就僧堂点茶榜式〉云:‘乡曲、..
《东明日禅师录·示嗣芳侍者语》云:“法语之作,为进道勉励之助,先辈是皆不得已而出一言半句,示一机一境,如穿杨之箭,不发而已,发则必中。近习师法不严,以法语为称己长,发越胸中不平,何益于本分事?况复发越己长不平之者,其亦鲜矣。”《希叟昙禅师录·示日本平将军法语》云:“昨承建长乡老禅..
《敕修清规·入院》云:“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又〈装包〉云:“古者戴笠,笠内安经文、茶具之类。”《释氏要览》云:“盖,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杖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盖之遗制,但..
忠曰:“佛事名立地,盖语不多故,立地而成也。”虎关炼禅师〈十禅支录序〉云:“师虎关曰:‘予考订古今禅册,备十门:一曰开堂,二曰上堂,三曰小参附升座,四曰拈提,五曰普说,六曰法语,七曰对机,八曰立地,九曰偈赞,十曰秉拂。’”..
旧说曰:“拈,烧义也。凡佛祖等前烧香,皆是拈香也。”《敕修清规·入院》云:“到佛殿拈香,有法语。止此”又开堂为王臣、檀越、嗣法师拈香是也。今以拈香为佛事名,《备用清规·达磨忌》云“住持举拈香佛事。止此”是也。又旧说曰:“升座如讽经,拈香佛事犹如愿文也,又犹如诸经之流通分也。”《海..
《敕修清规·受请人升座》云:“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语,披衣。”又〈开堂祝寿〉云:“如受请时,未拈衣,当举法语,披衣毕。”旧说曰:“衣表信而已,不可数拈之。”又曰:“凡开堂拈法衣,一生当唯一度也。昔慈氏和尚入寺,公方义满请拈衣,答曰:‘贫道尝在镰仓一回拈黄梅衣,今若再拈..
监护僧食之神也。大清僧寺称监斋菩萨。《剪灯余话?听经猿记》云:“袁秀才逊,戏舞跳梁,好为儿态,有时箕踞龛中,以靛涂面,令厨人致敬曰:此洪山大圣监斋也。”注:寺厨至今奉洪山大圣监斋,青面朱发。《普庵肃禅师录·香积厨法语》云:“咦![○@好][○@辨][○@心],以此三法为三昧,无量无边世不会..
《校定清规·侍者职事》云:“凡上堂及法语,当随即编录,预呈检子,臻志书写。”《正字通》云:“检,程式。今俗谓文书藁为检子。”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