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2]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3]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4]我们修行,群居防口,独坐防心。[5]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6]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7]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8]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9]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10]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11]修道人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12]修行更不要争权夺利,争做领袖,支配别人,在师父前求表现。[13]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讲话……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因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14]凡有所求,即是污染。[15]“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睹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可是我们一到考验的时候,往往就考不上,就落选了。[16]修行人,主要能忍骂、忍打、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17]修道人无论用什么功,念佛,念咒……都不要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种贪心,有了贪心,就障碍智慧、灵感与自性光明。[18]舌有说法的功德,也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说是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19]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2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21]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22]就算活到几百岁,碰见的人都是掉牙的,没有掉舌头的,舌头就因为它软,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23]我们人不能挨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24]布施于人,就等于布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25]众生为何没有福报?因为不种福田的缘故,那么到什么地方去种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种。[26]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这才是老实念佛。[27]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28]持名念佛就像拿著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29]我们这儿一念佛,阿弥陀佛那个地方的电话就响了。[30]大家拿出真心来念佛,念一句佛,虚空里便有一道光明,若能恳切至诚地念佛,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气化为吉祥,把污染、暴戾、灾难的空气改变过来。[31]每一个出家、在家学佛的,不要以贪心来学佛,不要以争心来学佛,不要以向外驰求的心来学佛,不要自私自利的心来学佛,也不要打妄语,不要说我有世智辩聪,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这是没有用的,所以必须要躬行实践。[32]这个“肉”字,就是一个被吃的人与吃肉的人,吃肉的人在外边还是个人,被吃的人已经变成了畜牲了。吃肉的人与被吃的人就有一种关系,解不开冤结,互相罩著。[33]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为何不吉祥,就是心里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有恶报。若能改过从善,便可趋吉避凶。[34]吃斋是活着吃亏,因为未能满足美食之欲,不能享口福,可是若不吃斋,吃了很多肉,死后便要到地府算账。我是凭良心向你讲真话,大家不要贪口欲,贪享受,死后就不会上大当。[35]为什么人那么暴躁脾气大?就因为吃肉,因吃肉会增加欲念,使人瞋恨,没有慈悲。[36]贪求名,就被火烧死,贪求利,就被水淹死,这是水火二灾。再贪求荣华富贵,就会死在风里。[37]若好色,肾就会有病,贪财多了就会有心病,脾气大,肝就会有病,生恼怒,肺就会有病,尽怨人,脾就会有病。[38]我们学佛就是不恼害别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为吃肉会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39]爱吃好东西,这里头都有一股冤业牵着。令你欢喜牺牲其他生命而来补助自己的生命。[40]所谓“见吾过者是吾师”。能说出我们毛病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应该感谢他,不可仇视。[41]你有过,若不能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你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灭,没有了。[42]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恶人。[43]绝对不发脾气,这是最主要的关键,不发脾气,就有智慧,只爱发脾气的人,多数是愚痴,无明很重,没有涵养的功夫。[44]学习佛法,目的为求智慧,是一天比一天有智慧,不可一天比一天糊涂,有的人越学越贡高,越学越我慢。[45]不应该占方便,硬要去占方便,这是亏本,若本应占方便,而不去占方便,这就是存款。[46]世间的聪明是世智辩聪,这种人也很聪明,可是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就帮助自己做了很多糊涂事。[47]佛教的宗旨,是人人可成佛。现在众生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是未来的诸佛,如果对众生发瞋恨的心,等于瞋恨父母和诸佛,成为大逆不孝之人。[48]大公无私的便是正法,若是自私自利的便是邪法。[49]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旅游,不是自己的家乡,应该赶快回到自己的本来的故乡,与诸佛菩萨为伴侣,所有十方诸佛菩萨及一切历代祖师,都在等着我们,就像父母盼望子女归来一样。[50]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51]无私无我,大慈大悲,愿将法界众生所有一切苦难皆与我一人代受。[52]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说法,都在讲经,我们把每一个人自己那一部经念好了,背熟了,不要错因果,那是真经、真典。[53]你尽看人家不对,就是自己有苦,你若没有苦了,见到谁都是佛。见到人人都像佛似的,很简单,很浅显,就是你做不到。[54]真正的快乐是无求的,到无求处便无忧。你无所求,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自性的稳定、平安。[55]在万佛圣城,谁也不可给人戴高帽,说此谄媚流俗拍马屁的话。[56]修道的敌人是谁?非魔王,而是自私心,若用自私心,万事无成,就算有成,也属虚妄。[57]佛教徒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谨慎,不能随便毁谤他人。[58]谁能不发脾气,谁能对佛教的道理相应,谁就能很顺利地成佛。[59]我们人都是舍本逐末,把修行放在第二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把根本的道理忘了,在末梢上用功夫,你赚钱,只能维持你的生活,学习佛法是养你的法身慧命,增长你的智慧。你应选择一部经,对机,你就研究下去,不要天天只挂着去赚钱![60]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想,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61]财欲令人颠倒,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可是我们人人都把这个根扎得深深的。这个善根他不往深的扎。财色名食睡这五条根,他往地里头扎啊!扎了觉得还不够深,还往地里头扎。[62]谁对自己不慈悲,或不讲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识,能逆来顺受,对横逆能处之泰然,才见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因为别人一句话就动了,你要修得不动,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才是真功夫,否则还须从头练起。[63]修行要天天保持像个称似的,平衡下来,怎么叫平衡下来呢?平衡就时时都平平静静的,自性一点波浪也没有,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64]我们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去脾气,你脾气若不去,学多少佛法,都是种修罗因,将来结修罗果。[65]修道人,要行所无事,积功累德,不可执著。[66]学佛的人,先要学吃亏,不占便宜,任何事物都要舍离,因为能舍方能得。[67]人人皆知忍辱能到彼岸。但境界来了,就忍不住,无名火高三丈,将多年所积聚的功德,焚烧一干二净。[68]念不生气的经,念不骂人的经,念不发脾气的经。有这三种经,很快就成佛了。[69]发脾气是恶,不发脾气是善。[70]肝中若无火,何病都能躲。即此妙伽陀,亦被置高阁,娑婆诃![71]你要知道“名利”两个字,把世界上所有人都害死了。[72]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常常欢喜,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呢?因为有脾气,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因为有脾气。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快乐的,都是平安的。[73]魔是四面八方来考验,在人我是非,喜怒哀乐上用功夫,魔便乘虚而入。[74]我所懂的知识是什么?就是多吃亏,不占便宜,你若真明白了,便知道吃亏即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75]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是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76]愁一愁,地狱游一游。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狱有个小黑屋。[77]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学好,则冤孽不会来找,愈想学好,冤孽愈来找,欲把债务算清。[78]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苦可以受尽,受尽就没有苦了。[79]你们谁也不要终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凡事要看得淡泊,如梦如幻,应该轻轻松松地处之泰然。世上一切皆是虚妄,只要尽自己本份就好了。[80]不要尽管他人闲事,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不要只看他人的错处,应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81]房要小小的,钱要少少的,人要好好的,业要了了的。[82]人能孝顺父母,就是天地正气存在,不孝顺父母,天地间便充满邪气。孝顺父母要诚心诚意的,念兹在兹的,毕恭毕敬的。对于父母要恭恭敬敬。父母就是堂上活佛,所以人能供养父母是最幸运的一件事情。[83]电视摆在每个家庭里,等于是一个无形的妖怪,把小孩子教坏了,把他们的精神也吸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受这个毒素却比什么都深。[84]你们一天不发脾气,就是一天的修行,十天不发脾气,就是十天的修行。你们要发脾气,就是没有修行。[85]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宇宙是我的身体,虚空是我的大学,我的名字了无形相,慈悲喜舍是我的功用。[86]事情来了,应付一下,不要存攀缘的心,事情去了,不留痕迹,心净如洗。要晓得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明白之后,依法实行,才是真正懂佛法。[87]切记!切记!无论做什么事,要有始有终,不要为外境所动摇,而退失自己的志愿。发愿立志如金石,不要为逆境和不如意所动,而忘失菩提心。[88]修道人绝对不可动肝火,一切忍于心,所谓“无明火烧功德林”。大家千万记住这一点。[89]要是有人骂我,你要向他叩头。无论谁毁谤我,不要为我辩护。[90]若遇到是非人,专造你的谣言,无论如何冤枉你,说些无中生有的话,要忍!这是往昔的业债,今生来讨债,不可抗债不还。债还清之后,自然海阔天空,无烦无恼,无忧无虑。[91]自大就是臭。臭气熏天,谁敢接近你,大家都掩鼻而过,不敢接近。[92]我们要养气,不要生气。[93]相会是有缘人,何必争争吵吵,多没有意思。[94]脾气大的人,一天到晚好像头顶上冒烟,气冲冲的,这是缺德之表现。[95]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保持镇静,不可紧张,将生死置于度外,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化险为夷,度过难关。[96]所谓“不生烦恼莫疑心,总要管己少客人,多认不是少争理,安然清净智慧生。明心没有碍难事,见性哪有忧愁心。佛光不是不普照,忧思恨怨心搅昏”。能按照这几句话去做,一定得到特别的感应。[97]诵持《大悲咒》的功德,不但能退盗贼,更能消除百病,平诸魔难,所以我们应该诚心诵持。[98]做父母是还债,做子女是讨债,众生都不明白,还以为这很好玩的。[99]无论什么人有何病痛,都有冤业债主来找你,为什么人生病?它也是给人说法,叫你能知这身体是苦的,生老病死苦,随时都会来找你,给你打一个电报,打一电话,或给你一封信,告诉你,不单病,将来还会死。[100]我们修道人,要用电波把空气消毒,什么是电波,就是静坐。从静坐中放出的智慧光,这个智慧光就是电,这种电波放到空气中,有杀菌的作用,把混浊的空气变成清洁的空气,这叫电疗世界之病。[101]修道人若是不能改过,就等于没有修道。
相关推荐
不绮语
【不绮语】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的言词,为十恶业之一。而不绮语为绮语之相反,为十善业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参阅‘十善业’条。..
绮语
【绮语】十恶之一。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参阅‘十恶’条。..
太初禅师(启原)《释氏稽古略续集》
太初禅师。讳启原。号太初。日本国人。九岁礼物外禅师得度。年十九与宗猷等十八众游参上国。丙午二月进京。见季潭禅师。后见了堂天童无著懒牧等四十五员大善知识。末于杰峰和尚处入室。付顶相大衣拂子法语。后住罗阳三峰寺。及山交龙护禅院。有三会语录。是年三月一日卓午说偈曰。生也铁面皮。死也铁面..
知玄(唐彭州丹景山)[《宋高僧传》卷第六]
释知玄。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氏梦月入于怀。因而载诞。虽乳哺未能言。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岁祖令咏花。不数步成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吟叹不怿曰。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今见孺子志矣。非贻..
十种施无福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有十种施无福:一、谓施女人,二、戏具,三、画男女合像,四、酒,五、非法语,六、器仗,七、大刀,八、毒药,九、恶牛,十、教他作如是施。” (事钞记卷二一·七·一七)
四种人不应礼
亦名:不应礼四种人行事钞·僧像致敬篇:“四分中,有四:一、不应礼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人,不应礼后受戒者;三、不礼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被举、灭摈、应灭摈等;四、不礼一切说非法语者。”(事钞记卷三七·六·七)..
多人语缘起
亦名:多人说法缘起子题:行舍罗有三种、三种行舍罗法、显露行舍罗含注戒本·七灭诤法:“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于十八事诤不息。遂至僧中断不了。以事白佛。佛言,应与多觅罪相法,非法语同一处。应差比丘令行舍罗。行[舍罗]有三种:一者显露,二者覆藏,三者耳语。若上座标首智人和尚阇梨住如法地,..
多人语释名
亦名:多人说法释名子题:行筹五德具八法、三种行筹法、行筹法具三种、筹有二别、完筹、破筹行宗记·释七灭诤法:“捉筹多者为是,所谓多人语也。”(戒疏记卷一六·四三·一三)戒本疏·七灭诤法:“多人语者,由评法相,取解不同。故召两朋,同处面决。行筹五德具八法者,三种量度,详审众情;又知义..
屏处不定戒
亦名:屏处不定法、不定法、初不定戒、覆处不定戒子题:屏处、覆处、障处、住信优婆私含注戒本·二不定法:“若比丘,共女人人女有智未命终也。独一比丘一女人在屏处屏有二种:一者见屏,若尘、若雾、若黑闇中不相见也。闻屏者,乃至常语不闻声处。覆处上有物作盖也,障处若树、若墙、若篱、若衣,及余..
屏处不定戒缘起
亦名:初不定戒缘起、覆处不定戒缘起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先俗友妇斋优婆私,形并端正,各有系意。时到诣彼,共屏覆坐,说非法语。毗舍佉母窥见起过,疾往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上·一九·一三)..
摄僧大界不失相六种
亦名:大界不失相六种、六种不失界、不失界六种羯磨疏·诸界结解篇:“(一、总标)泛明不失,略列六种。(二、别释)一、善恶互解不失。如律云,恶比丘解净地,令余得不净触不成等。二、僧尼互解不失。见论云,于尼界上得结僧界,尼界不失。尼结反上。五百问云,不得相叉。 三、异同见互结不失。如律..
敬像同真佛敬经如真法
亦名:敬经像宜至真齐观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一、斥非致毁)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敬,则至真齐观。今流俗僧尼,多不奉佛法。并愚教网,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偏指圣仪;或端坐倨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轻笑..
五种邪举罪者
【五种邪举罪者】 p0272瑜伽八卷十三页云: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者。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者。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言麁犷故;名非法语者。言挟瞋恚故;名非静语者。
一遍上人语录
凡二卷,收录日本时宗开祖一遍上人之法语。上卷包括和赞、偈文、制诫、道具秘释、消息、和歌等,下卷则集录门人闻于上人之法语。 p73
比丘入众五法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岩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
登座
《敕修清规·受请人升座》云:“指座有法语。”忠曰:“登座语,永兴禄和尚为始。”禄嗣玄沙备。《传灯录·福州莲华山永兴禄和尚章》云:“闽王请师开堂日,未升座,先于座前立云:‘大王、大众听!已有真正举扬也,此一会总是得闻。岂有不闻者?若有不闻,彼此相谩去也。’方乃登座。”..
道旧
忠曰:“道旧,谓道友也。以道相交,故言道旧,旧识也。”旧说:“西序头首退职者曰道旧,犹如东序退职曰勤旧也。盖头首在僧堂专办道,故言道;已退职,故言旧。”忠曰:“此杜撰说,如西序退职者亦名勤旧。前〈勤旧〉处已辨。”忠曰:“《敕修清规·不多言道旧,只〈头首就僧堂点茶榜式〉云:‘乡曲、..
法语
《东明日禅师录·示嗣芳侍者语》云:“法语之作,为进道勉励之助,先辈是皆不得已而出一言半句,示一机一境,如穿杨之箭,不发而已,发则必中。近习师法不严,以法语为称己长,发越胸中不平,何益于本分事?况复发越己长不平之者,其亦鲜矣。”《希叟昙禅师录·示日本平将军法语》云:“昨承建长乡老禅..
笠
《敕修清规·入院》云:“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又〈装包〉云:“古者戴笠,笠内安经文、茶具之类。”《释氏要览》云:“盖,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杖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盖之遗制,但..
立地
忠曰:“佛事名立地,盖语不多故,立地而成也。”虎关炼禅师〈十禅支录序〉云:“师虎关曰:‘予考订古今禅册,备十门:一曰开堂,二曰上堂,三曰小参附升座,四曰拈提,五曰普说,六曰法语,七曰对机,八曰立地,九曰偈赞,十曰秉拂。’”..
拈香
旧说曰:“拈,烧义也。凡佛祖等前烧香,皆是拈香也。”《敕修清规·入院》云:“到佛殿拈香,有法语。止此”又开堂为王臣、檀越、嗣法师拈香是也。今以拈香为佛事名,《备用清规·达磨忌》云“住持举拈香佛事。止此”是也。又旧说曰:“升座如讽经,拈香佛事犹如愿文也,又犹如诸经之流通分也。”《海..
拈衣
《敕修清规·受请人升座》云:“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语,披衣。”又〈开堂祝寿〉云:“如受请时,未拈衣,当举法语,披衣毕。”旧说曰:“衣表信而已,不可数拈之。”又曰:“凡开堂拈法衣,一生当唯一度也。昔慈氏和尚入寺,公方义满请拈衣,答曰:‘贫道尝在镰仓一回拈黄梅衣,今若再拈..
监斋使者
监护僧食之神也。大清僧寺称监斋菩萨。《剪灯余话?听经猿记》云:“袁秀才逊,戏舞跳梁,好为儿态,有时箕踞龛中,以靛涂面,令厨人致敬曰:此洪山大圣监斋也。”注:寺厨至今奉洪山大圣监斋,青面朱发。《普庵肃禅师录·香积厨法语》云:“咦![○@好][○@辨][○@心],以此三法为三昧,无量无边世不会..
检子
《校定清规·侍者职事》云:“凡上堂及法语,当随即编录,预呈检子,臻志书写。”《正字通》云:“检,程式。今俗谓文书藁为检子。”
出队
忠曰:“《小补韵会》云:‘队,群队也。止此’出队者,住持出大众之队,在外劝化财粮也。又见〈垂说类·出队上堂〉处、〈簿券类·右具如前〉处。”《传灯录·招福和尚嗣投子大同章》云:“僧问:‘东牙乌牙皆出队,和尚为什么不出队?’师曰:‘住持各不同,阇梨争得怪?’”一山曰:“东牙乌牙俱寺名..
垂语
又是垂示也。《雪窦显禅师录》云:“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敕修清规·受请人升座》云:“指座有法语,登座垂语问答。”又〈开堂〉云:“住持垂语问答。”忠曰:“上堂垂语称索话,非也。见〈索话〉处。”..
都闻
忠曰:“盖都文也。文、闻音近,或作闻耳。”《东福清规》云:“东序转位,自都闻寮嘘达。”又云:“都闻转位,则令都寺退,而都闻立班其位。新住持入院,则都闻立都寺之班。”《镜堂圆禅师录·示法平都闻法语》云:“平都闻不惮鲸波之险,随侍建长和尚而来此同住一夏。”忠曰:“建长,盖隆兰溪也。法..
度牒
即祠部牒也。与〈祠部牒〉交看。《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凡行者,初受度牒,以盘袱托呈本师两序各处,插香礼三拜,选日设供剃头。”又〈维那〉云:“堂僧挂搭,辨度牒真伪。”又〈亡僧唱衣〉云:“拈度牒,于亡僧名字上横剪破,云亡僧本名,度牒一道,对众剪破。”《虚堂愚和尚录·示行者智潮法语..
公文
忠曰:“知府所降公凭文也。”《居家必用》云:“公文,谓官遣文字,故曰公文。”《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先呈公文,举法语毕,接付维那宣白。次山门、诸山、江湖疏一一递上,有法语分送宣读。”《雪窦显禅师开堂录·小参》云:“僧问:‘四明侯伯,远降公文,未涉程途,请师速道。’师云:‘劄。..
门派
忠曰:“宗派同门者。”《清拙澄禅师录·示讷侍者法语》云:“吾观此方学者不得其正者,以其局于门派。为学之士,唯守其家传之业,不能广入作家炉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