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是古代的经书还是史书,都强调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矛盾,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能让我们退化。而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砺我们坚强品质的磨刀石。所以,《周易》上说君子自强不息,人只要活着,就应该学会从忧劳困苦中磨练自己,而不应该沉于安乐。
相关推荐
一心归命
(术语)一心而归顺于佛也。净土论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一心专念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一心念佛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佛祖统纪》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姓高氏。当北朝魏齐之际(东魏孝静北齐文宣)行佛道者。第一明师。多用七方便(辅行云。恐是小乘七方便。自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于圆家七方便)第二最师。融心性相诸法无碍。第三嵩师。用三世本无来去。第四就师。多用寂心。五凿师。多用了心能观一如。第六慧师。多用踏心内外中间心不可得..
涅槃(Nirvana)
Niepan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
不共住四义
亦名:灭摈四义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住用,摈出众外,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共住,不净者摈出众故。三、为息外道诽谤故。四、为持戒者得安乐住,增善根故;又肃将来欲犯戒者,生惭愧心,不犯恶故。”(戒疏记卷六·二八·二○)..
一因恭敬听法
【一因恭敬听法】 p0010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一因者:谓恭敬听法,现前能证利益安乐故。此中或有利益非安乐等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已说。
对治无记
何等对治无记?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
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苦患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谓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为苦患而无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故谓苦谛。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六道者,即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虽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病僧得数数食
僧祇云。佛问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损先得数数食。时身得安乐。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损。佛言听病比丘数数食。
供养三宝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转生死依涅槃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槃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槃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之义,灭度者为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为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为灭除生死之..
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是叙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此经古来称为《观无量寿佛经》(见《大周众经目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释教录》卷七、并智顗、吉藏的《疏释》等),又称为《无量寿观经》(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众经目录》卷一、《大..
安乐集
《安乐集》,二卷,唐道绰(562~645)撰。道绰是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一说是并州晋阳人),原来学涅槃部,并修习禅观,嗣后在他的故乡汶水石壁谷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看见碑文所载昙鸾法师(476~542)的吉祥事迹,发生信仰,于是放弃所学而专弘净土法门。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著《安乐集》两卷..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
通说
佛云: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佛云: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佛云:谦恭慈仁,安慰众人。佛云:敬上念下,矜恤孤贫。方等经云:长幼后先,相事以礼。佛云:当同利与下同欢。佛云:护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皆欲令解脱勤苦,富乐安隐。念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
安乐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四安乐行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
讲经四益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一、国土吉祥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二、辅臣和乐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
变化身
【变化身】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的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见《成唯识论》卷十。..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
十恩
佛对众生的十大恩德:一、发心普被恩,佛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目的是欲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和安乐;二、难行苦行恩,佛在往昔因中,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如此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三、一向为他恩,佛不顾生命,累劫修诸功德,一心只为众生,未曾一念为自己;四、垂形六道恩..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乐邦
安乐的邦土,通常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四德乐邦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境界,即涅槃的境界,因为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德。
一门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