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如云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更远,
教义似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
佛理如云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更远,
教义似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
基本教义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
Liu du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播罗弭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义章》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
lunhui佛教教义。又作流转、轮转等。音译僧娑洛。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这种理论作为它们的根本教义之一。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
Sanshiqi putifen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乃三种六师外道之一。指见邪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之外道。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下):“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智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百论疏卷上之中、四教义卷二] p15 ..
【须陀洹】金刚疏云:此翻入流,又曰逆流。断三法者,约逆而言,即四流中逆见流也。得果证者,约入流而说,即入八圣道之流也。今经云名为入流,又云不入色声香等,不亦二义乎?四教义翻修习无漏。刊正释云:初见真理故。..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金刚疏云:是人从此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尽众苦。大论云:息忌伽弥。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名一来。四教义:翻云薄。前断已多,其所未断少,故名薄。
【阿那含】此云不来。金刚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来生。大论名阿那伽弥。阿那名不,伽弥名来。四教义翻云不还。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师总结当时各家对于佛教所有教判之说的总称。中土判教的起源,凡有两方面:其一,佛教传来,到南北朝时代的二、三百年间,三藏经典已大致译出。这些教典,在印度出现的时地和因缘各异,而且隶属的部派有别,因而所显的义理互有出入,有空性相等许多学说同时分存并立。此土的学者更..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是华严宗重要教义之一。这种教义的特点,表达了一切事物,圆通无碍、互涉互入。它说明了一切矛盾对立着的事物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制约。这六相既同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同时表现在每一事物之上。六相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圆通自在,无碍溶融。且..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总报别报】总报与别报之并称。为唯识宗所立教义之一。第八识之果,称为总报;前六识之果,称为别报;二者合称总别二果。因第八识之引业力能牵引众生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之总体,称为总报;另前六识之满业力所感受之异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体、诸根等各自有别,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其同生为人界之果..
【杂集论述记】唐慈恩寺窥基撰。又作《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凡十卷。系玄奘所译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之注译书。窥基以简洁的文笔,依阿毗达磨之传统,论述唯识教义。内容大别为本事分、决择分二类,以教起所因、论兴所为、彰体性、显宗旨、释题目、解本文等六门,次第敷演。..
【显境名言】唯识宗之教义。以名、句、文等诠表事物之义理,称为表义名言;而七转识之心、心所能识别对象,正如名言能彰显事物之义理,故称显境名言。
【胜友】梵名 Visesamitra,音译毗世沙密多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曾在那烂陀寺,依护法学习唯识教义,与智月等为同学。为《唯识三十颂》造释论,为窥基揉译入《成唯识论》中。
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又名五重玄谈,天台智者大师在讲解佛经之时,皆立五重之玄义。一、释名,即解释经题;二、辨体,即辨别一经之中枢旨归;三、明宗,说明修行之宗旨;四、论用,由宗旨而论一经之作用;五、判教,判别教义之大小权实。..
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色之有质碍,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术语)真如也。一,平等之义,名平等之实相曰一实。三藏法数四曰:一实谛,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名一实谛也。四教义一曰:诸佛菩萨之所证见,审实不虚,谓之为谛。
(名数)华严十玄门所摄之十义,即教义理事等十双,故曰十对。
法师从进。妙年聪辩为学早成。久依超果具得其道。出主德藏。讲训有法学者归之。多述教义发明所得。作楞严解尤称高妙。示寂之日。留龛月余。容色不变。及从火洛。舌根不坏。若红莲华 。
仲闵。所著教义宪章集。三衢人。受业于祥符。升师子座见银台西方而至。师曰。吾一生解第一义。誓取金台。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
如湛。试法华得度。遍历教席。住乌镇塔院。日诵莲经二部。佛号二万声。一夕念佛端坐而化。所著教义号假名集 。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涅槃宗。以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而得名。其学者称涅槃师。《涅槃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涅槃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为宗要,并由此形成关于佛性的种种见解。法显在中印度华氏城写得《大般涅槃经》初分的梵本。返国后,于东晋..
Shiqin中印度佛教哲学家。一译天宗。音译婆薮槃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无著之弟。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该部教理4年。后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论》,批评说一切有部的烦琐教义和大乘教义。据..
Wangyue Xinheng日本佛教学者,原姓松原,名胜次郎,福井县人。12岁于该县圆海寺从加纳法宣出家,入净土宗僧籍。因被神户滕之寺望月有成收为法嗣和养子,改姓望月。1896年,为净土宗派至比睿山及京都专攻天台教义。旋与同学于京都创办《宗粹》杂志,宣扬净土教义。1899年,任东京小石川的净土宗高等学..
Yuankong日本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俗姓漆间,幼名势至丸,号法然。美作国(今冈山县)人。岁投菩提寺观觉出家,学沙弥法。 13岁登比睿山师事源光,后从皇圆受戒,习天台教义。1151年投黑谷慈眼房睿空之室,学圆顿戒和密宗教义,读源信的《往生要集》,传承佛立三昧法门。 1175年读唐善导《观经四帖疏》的..
【摄圣教义相】 p1459此内明处第三相。瑜伽十三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摄圣教义相?此中有能修习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相续所作、方便勤修。有所修习法。谓所有诸善法。有有过患法。谓应遍知法。有有染污法。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有障碍法。谓违逆现观究竟法,有随顺法,谓随顺现观究竟法。有真..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即: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